APP下载

对传统的另一种理解

2019-11-13张曙光

草堂 2019年6期
关键词:阿什贝利巴赫

张曙光

诗歌与我们的时代及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它展现出人类最隐秘的欲望和最微妙的情感,它的言说方式同样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哪怕从表面看二者并无关联。诗伴随语言而产生,也将伴随着语言而成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诗的国度会是怎样。在有的民族那里,即使没有文字,也仍然会有诗歌存在,通过一个个人及一代代人口口相传。它是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文明的见证。

进入现代社会,诗歌所承载的经验也变得复杂起来,这种复杂性也同样体现在表现方法和形式技巧上。从这个意义上讲,诗是它所处时代的一个微缩景观。我们可以通过诸如陶器、青铜器等考古发现考察古代社会的外在生活形态,但要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在情感,只有通过文字尤其是诗歌才能获得。比较一下《诗经》和当代诗中对于情爱和自然的抒写,我们确实会发现这中间既有某种隐秘的相似,又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差异既是观念上的,也包括语言、形式和技巧上的变化,这些差异正好代表了三千年的间隔,却仍然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如果我们再把其他时代的诗歌放入其中加以考察,就隐约可以找到一条发展轨迹,从古到今,从传统到现代。

这种发展和延续构成了诗的传统。这些年来,我们对传统的认识有着相当大的改变。传统不再是一种陈规,而是一种延续;不再是僵硬和一成不变的规范,而是一个活的机体。传统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包含着过去,也同样指向现代和未来。我们一方面意识到离开传统,我们将失去生存的依据,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我们同样意识到,传统存在的意义不再是让我们固守,而是提供了一个重新开创的起点。传统如果不能延续,就会因死亡而中断,而未来也将丧失了本源。用阿伦特的话讲,就是“没有传统,就意味着没有一个把它遗赠给未来的遗言”。

说到传统,我想到了传统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前不久,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吴小龙惠赠了一本新近出版的《别样的传统》,这是美国诗人阿什贝利在哈佛大学所做的六次系列演讲。阿什贝利是我喜欢的诗人,他看上去隐晦却令人着迷的诗作让很多读者既欢喜又头疼。其实在我看来,他的诗并非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只要你了解了他的写作方式便可以把握其中的脉络。他的诗展现的并不是单一情境,而是让情思在不同的语境间转圜和跳荡,把不同的层面的形象并置,造成一种拼贴画的效果,扑朔迷离又耐人寻味。这样的诗即使在国外大约也是被视为晦涩的,因此阿什贝利在演讲的一开始便声称要向读者交出理解他诗歌命门的钥匙。他没有分析自己的作品,反而介绍了几位不同诗人的创作。我们可以把这看成他诗歌写作借鉴的谱系。这些诗人都不那么出名或是早已被人遗忘,显然不属于主流传统。经阿什贝利重新发掘,就形成了这本书的名字所说的“别样的传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作家或诗人,在他创作时,除了有着主流的传统,也可以发掘不同的传统来借鉴,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这种挖掘其实是重新发现。因此,与其说阿什贝利是在发掘一种传统,不如说是他创造了一种传统。这也许是所有优秀诗人必须做的功课。

是的,传统不是美丽的花瓶,摆在那里供你观赏,而是一个矿藏,有待你认识和发掘。传统没有固定的走向和形态,它是一条河,一个动词,一个伸向未来的触角。想想看,如果没有两百年后门德尔松发掘了巴赫,尽管巴赫仍然是巴赫,但后来的音乐史肯定是另一种风貌。而陶渊明的价值到了宋代才被真正认识到,从《诗品》中的中品诗人一跃而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这里改变的不只是对陶渊明个人的评价,而是改变了诗歌的走向,从六朝的绮丽变得质朴而有风骨,也是对另一种(别样的)传统的发现和激活。

猜你喜欢

阿什贝利巴赫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贝利戒烟
贝利妙答俄国斯记者
我的橡皮会说话
让人闻风丧胆的巴赫
我是听巴赫的
一生都在争工资的巴赫
飞向梯弗利斯
下一个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