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昆明《大观楼长联》赏析

2019-11-13周学朝

对联 2019年9期
关键词:大观滇池楹联

□ 周学朝

昆明大观楼长联,一经问世,四座皆惊,洋洋洒洒一百八十字,字字珠玑,句句莲花。大多昆明学者不乏倒背如流,已成为文学史上『一大观』。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在于『长』,而在于它创造了楹联结构的完美典型,并把写景状物抒怀巧妙地融为一体。大观楼长联标志着楹联足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并驾齐驱,争妍媲美,从而成为楹联史上令人瞩目的里程碑。从古到今,历久弥新,叹为观止,令人百读不厌,余味无穷!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副长联的作者是孙髯翁,号颐庵,自称『万树梅花一布衣』。祖籍陕西三原,生于康熙二十四年(一六八五)幼时随父寓昆明。据史料记载,长联最早撰写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昆明名士陆树堂用行书书写刊刻,挂在大观楼前,曾轰动一时,被誉为『海内长联第一佳者』。大观楼原是近华浦一名湖北和尚讲经的『茅庵』,后来,听讲经的人多了,改为『观音阁』。清康熙三十五年(一六九六),云南巡抚王继文在此基础上修建第二层楼,因面对滇池,烟波浩淼,风帆苇墙,远山近树,尽收眼底,才改为『大观楼』。两层的大观楼建成后,王继文写了一副对联:

突兀见楼台,到此开怀,洗净尘俗几许;

晶莹连水月,自他补耀,应增智慧三分。

可是,到了清咸丰七年(一八五七),大观楼和长联同时毁于兵燹。清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增建为三层后,这副长联又挂在了三层的大观楼上。同治五年(一八六六),云南提督马如龙捐资重建了三层的大观楼,并将陆树堂所书孙髯翁原联拓本,重新制板刊刻,悬挂于重建的大观楼,但数年后又被洪灾(水)冲塌了。光绪九年(一八八三),云南总督岑毓英再次重修大观楼,朱墙碧瓦,斗拱飞檐,极为壮观。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岑毓英让赵藩将孙髯翁长联重新书写,并制成长二点七五米,孤宽达四十五厘米,阴文楷体,蓝地金字的覆瓦形木制楹联。这副楹联在大观楼前挂了一百多年之后,于一九九九年重新用铜制成重达二百公斤的『仿岑制长联』了。

上联,以『五百里滇池』为中心,写尽了昆明东西南北的自然景物,起笔即从寥阔空间处落墨,意境开阔,如诗如画,神形兼备,令人神往,展现诗人登楼四顾时的豪情,奠定了全篇雄浑苍茫的审美感受。接着以『看』字引领四个排偶句,并巧妙地运用比拟,以『骧、翥、走、翔』四个动词活写静物,将四周的山峦描绘得情态毕致而灵气隐动,令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天下文士发出邀赏。由此承前启后,转而以词采流丽的对仗复句勾勒出滇池『蟹屿螺洲』、『苹天苇地』的美景,更因此及彼,适时以香稻、晴沙、芙蓉、杨柳等意象渲染大观楼的四季之美。其景观布局错落有致,色彩浓淡相宜,注重虚实相间动静交错,使观者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下联,以『数千年往事』,咏史感怀,道尽了云南汉唐宋元历史之巨变。诗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由『喜』而『叹』,以一连串的四字典故吟咏历代政权的盛衰与更迭,然非实写滇史,而旨在造境。继而笔锋陡转,感慨偌大的帝王基业转瞬化为乌有,只留下落日余晖中依稀可见的断碣残碑,诗人的情感亦由激昂转入沉静。最后以肃杀的秋景作结,从意象上与上联在色彩上构成强烈的冷暖对比,一气贯通,浑然天成。全联对仗工整,字句洗炼,写景叙事,情融一炉,诗情豪迈,画意奔腾,意境高超,感情充沛,无论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郭沫若在《登大观楼》中写道:『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今天的文人志士,无论谁走进昆明大观公园,都必瞻仰大观楼,都会赏阅孙髯翁的长联,身临其境,把眼前壮丽的山水景物和感受,与长联相互对照,禁不住一声赞叹:『果然一大观』!也不得不佩服孙髯翁如椽巨笔的长联气势,自然也抒发了登楼者赏阅品联的一腔豪情。

(672606云南省永平县厂街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大观滇池楹联
大观的艺术 艺术的大观——小记横空出世的横山大观
大美滇池岂能毁于逐利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楹联雅味
「滇池」
外过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
外国城市雕塑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