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鉴赏》课程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探究
——基于民族音乐学的视阈

2019-11-13谢卓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9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音乐鉴赏音乐作品

谢卓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成都 610052)

1 民族音乐学对艺术设计专业音乐鉴赏课程的意义

综合艺术素质的提升可以影响高校中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更能激发学生从更多元的思维模式和艺术感官中去寻找艺术设计的灵感,音乐鉴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直接的帮助和提升。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接受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而形成的学科,其音乐描述需要关注与音乐本体形态相关的文化内容,即“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命题。也就是说,音乐描述是一种以音乐为本体为中心去涉及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客观表达。因此在《音乐鉴赏》这门课程当中,用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探解音乐的奥秘,可以使学生从多个维度去赏析音乐作品的魅力,了解音乐的创作动机,以及音乐中所饱含的人文情怀等,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中所蕴涵的强烈的文化力量,也能从音乐欣赏中拓宽艺术赏析的视野,开放多元化的艺术思维模式,这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和启迪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的。

2 音乐鉴赏课程所面临的问题

笔者根据授课的经验和多种音乐教学方式的尝试,从中分析出一些课程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以及部分小有成效的教学心得,总结出以下观点。

2.1 教学目标不清晰

音乐鉴赏课程在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教学对象是同为艺术方向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授课课时少,课程内容展开有限,应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为主,激发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从音乐欣赏中帮助他们感知艺术通感的魅力。但目前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已开设音乐鉴赏课的部分高校中,对于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方式大多仍停留在音乐专业的教学内容上,音乐知识陌生,对音乐的欣赏体验不佳。

2.2 学生对音乐鉴赏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多次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课程情况,收到最多的反馈是音乐鉴赏课是“放松课”,学生大多数都是抱着混学分,缓解专业学习压力的心态来上课的。学生的到课率和听课率方面不能得到保证,在课程教学环节的设计就会受到影响,课堂质量也得不到较好的改善。

2.3 欣赏音乐作品的途径不够全面

多数高校中的音乐鉴赏课程在授课过程趋向于“聆听-讲解-聆听”这种单一的模式,但对于音乐欣赏这门特殊的艺术类通识课程,实践和参与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带入学生对音乐的直观体验,从音乐的多个角度体验音乐,增强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兴趣,从而拓广对于艺术的理解与认知范围。

3 民族音乐学视阈中的音乐鉴赏教学探试

3.1 与音乐作品相关的人文环境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音乐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环境向学生展示,让他们从音乐的来源处开始了解。音乐中的文化涵盖了音乐所在地区的地理样貌,风俗人情,民族特色以及生活环境等,不同地区的音乐文化都展现出各不一致的形态。学生没有条件去到当地感受原样的文化环境,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所在地区的相关图片或影像资料,让他们对音乐作品有较为感性的认识。组织学生对资料素材进行思考,对音乐的形成和音乐中的某些特点进行分析。

例如在欣赏我国侗族的民间音乐作品时,可先将侗族的部分生活图照,民族风情纪录片等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了解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所处地理环境和人文风情。在文化感染的情况下,老师引导同学们从音乐作品中去寻找侗族的文化源流,试着从旋律,唱腔,节奏等方面感受侗族音乐,再从侗族人所身处的环境去理解这一音乐表现,加深同学们从人文环境中去感知音乐带来的感官体验。

引导学生从人文环境中去看待音乐的形成,激发学生对于音乐中源头的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赏析的兴趣。如此提升课堂的学习氛围的同时也增强同学们对民族文化的好奇心,从音乐中去探寻存在于民族文化中的艺术性,为艺术设计开拓一条更宽的灵感渠道。

3.2 与音乐作品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教学

音乐艺术和人类一样,从古至今不是一成不变,它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换而变幻着。音乐没有一个方面能够脱离更宽泛的整个社会和文化过程来理解。在欣赏音乐作品时,从音乐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和认识它,才有可能探析到音乐最本真的样貌和形态。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办法短时间内挖掘到音乐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老师可以在欣赏音乐作品之前将相关的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文字,图片,记录片影像等方式把音乐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铺垫出来,引导同学们切身地去感受当时音乐的创作环境,在这些背景的熏陶和影响下,理解音乐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对音乐中的特征和形式进行理解赏析。

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春节序曲》,同学们对此曲的熟悉程度是来源于春晚背景音乐,但对于这首曲目的社会历史背景并不熟悉,对其所蕴涵的历史意义也不了解。因此在欣赏这首音乐作品之前,先将这首曲目的创作地点、时间,以及当时当地正在时兴的新秧歌运动等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简单阐述,从视频资料中让他们了解这首曲目的创作和传唱情境,从音乐中去感受当时当地的浓烈的春节氛围以及党政军民之间进行节日问候,共同鼓舞斗志的场面。如此还原了音乐作品的真情实感,加深同学们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也对音乐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带领学生从音乐的社会历史背景去探索音乐的创作及表现形态,体验不同时代,地域,社会背景下的音乐所带来的音乐感受,提升同学们对于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对于艺术的鉴赏和创作同样不能只停留在现在,需要了解社会历史背景,从发展脉络中延续的生命力来进行赏析与思考,才能激发更多的艺术设计的可能性。

3.3 参与式的音乐鉴赏教学

音乐,追根溯源,就是一种人的活动……音乐从根本上就是人们做的事。从音乐鉴赏的课程本质去探讨,音乐的鉴赏是需要身与心的交叉体验音乐审美,才能将鉴赏落到实处。对于普通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来说,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实践与参与能力相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十分有优势的,音乐鉴赏中的参与活动更加有利于带动他们的身心去感知音乐,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去体会音乐的韵律及魅力。欣赏音乐作品前,老师要设计好教学环节和参与环节,并把握好讲授和参与的尺度平衡,将音乐的听觉赏析转化成身体律动,演奏乐器,歌唱等参与形式来进行体验赏析。在音乐参与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及反馈,及时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度和学生的接纳程度进行方式方法的调整。结合音乐作品中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文化语境等设计安排音乐参与内容,把民族音乐学的视野融入到学生的实际音乐体验中,如此对于音乐艺术的综合性思维能够得到提升,把握音乐作品的深意。

例如在欣赏非洲的音乐作品时,先从探索乐器非洲鼓开始,倾听鼓声的语言表达,结合非洲音乐的人文环境,揣摩非洲鼓在非洲音乐中的应用。了解非洲音乐背后所暗藏的社会历史背景,试图用非洲鼓表达音乐中想要突显的思想感情,若鼓声无法较为准确地传达出情感,尝试使用歌唱,手舞足蹈,或者演奏其他乐器等方式进行变现。把学生从被动听课的状态带入到主动参与音乐的状态中来,增强他们对音乐的体验感,也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赏析。

将音乐鉴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参与式,结合音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形态,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作为音乐的表演者或者创作者来体验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于艺术作品的综合化赏析。这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来说,音乐艺术的参与体验可能会激发他们对于自身专业的思考,尝试着从多种角度去解构艺术,也从多个维度去实践艺术设计的创作。

4 结语

音乐鉴赏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通过民族音乐学的视角来感知和赏析音乐,将音乐放置在与其相生相系的文化历史情境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综合地欣赏音乐。在艺术设计专业的音乐鉴赏课程中,将音乐艺术的欣赏面扩大,鉴赏音乐的角度和方式丰富化,能够帮助学生从音乐欣赏的体验中寻找到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不拘泥于现有的艺术思维,敢于从新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自身专业的学习和创作。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音乐鉴赏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赏析模式研究
论音乐作品分析对钢琴演奏的重要性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分析①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湘鄂赣苏区红色革命歌曲的历史背景研究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烛武退兵逞辩舌 弱国终究无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