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神话叙事:《流浪地球》与《星际穿越》比较阅读

2019-11-13周清平

文艺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片大众文化

◎ 周清平

西方认为泛义的奇幻片包含三种电影类型:奇幻片、科幻片和恐怖片。奇幻片依赖人类的想象构造了反映心理真实的“第二世界”,奇幻片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但是通过假设的条件进行奇幻叙事能够让人们信以为真。科幻片制造技术神话满足人类对未来时空的梦幻从而产生惊异的审美效果。科幻片以人类的工业技术为基础,通过想象展现未来时空新的科技幻想的神话故事。科幻片因此具有扎实的技术基础,其基础是科技假设。科技假设具有严密的技术逻辑,也存在虚拟成分,反映了西方对于未来技术的乐观态度和冒险精神。科技假设虽然也有虚构,却具有强烈科学主义精神,展现对观众而言具有极强吸引力的未来世界景观。《盗梦空间》在具有强大效力的化学药剂的催眠作用下可以穿越五重时空,展现了如梦似幻的奇异景观。《黑客帝国》在强大的网络社会中人工智能制造的新人类穿梭往来进行拼死争夺。《2001太空漫游》人类凭借宇宙飞船在宇宙中漫游。美国好莱坞科幻电影已经成为成熟的电影类型屡屡创造票房奇迹,在全球掀起收视狂潮,形成了亿万太空迷粉丝群。在好莱坞科幻片发展将近100年后,中国科幻片终于迎来了《流浪地球》这部创造众多历史记录的作品。笔者通过对《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两部影片进行比较阅读来辨析科幻电影的核心要素:科幻电影中的技术神话叙事。

一、技术神话的外壳

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和诺兰导演的《星际穿越》具有较高的相似度,共同的主题是拯救陷于生存危机的人类文明,这是末日情结在科幻电影中的一以贯之的延续,源自人类对环境深切忧虑,这构成技术神话叙事的动力。《流浪地球》中太阳爆炸吞噬地球的危机导致人类“驾驶”地球进行星际流浪,寻找新的家园。电影最后户口点燃木星漩涡的氢气和从地球吸收的氧气,爆炸产生巨大推力推离地球逃离升天。《星际穿越》中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逐渐消失,玉米成为人类食用主粮,且也面临绝迹的危险,男主角库珀因此为了拯救人类探寻新的生存空间。库珀通过手表发送摩斯码给予女儿天启,从而解决了去外太空建立新的空间站延续人类文明的难题。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中数码特效制造的崭新的未来时空奇异景观给观众以强烈视觉冲击,成为吸引眼球的重要因素。《流浪地球》建构了地下城、太空舱、地球飞行的宇宙景观和冰天雪地的地球地面景观。中国目前诸多城市地标建筑都被冰封,北京CBD国贸、鸟巢、上海东方明珠成为风雪中的废墟。厚度达70米的冰雪层成为电影自然环境,穿越冰封世界险境成为电影带有传奇色彩叙事。《星际穿越》则营造了宇宙外星球的湖泊、雪地、太空空间站、宇宙星空、黑洞等奇异景观。在读图时代电影作者通过技术手段营造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奇幻景观,给观众以强大的视觉冲击,满足了人类视觉欲望。1950年代后电视剧成为受众最多的艺术,电影在与电视剧竞争中特别凸显大银幕和大制作,视觉冲击和音响效果备受重视,科幻片成为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可以舒展人类想象力的科幻片给电影作者以无限空间,崭新的画面满足观众追新逐异的新鲜感与好奇心,在视听轰鸣中给观众以强烈的浅层次审美体验。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人物关系类似,人与自然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解决生存危机是主要冲突,父子两代人之间和拯救地球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成为重要冲突。这成为科幻片神话叙事的重要模式,重点在于设计自然与人之间的矛盾,环境给予人类生存压力。在拯救地球过程中用父子或父女感情来展现人类生生不息的种族绵延的内在动力。拯救团队成员之间的矛盾展现了面对死亡考验的复杂人性。《流浪地球》表现父子之间从隔阂到最后父亲牺牲前关系融合,《星际穿越》表现父女之间从融合到隔阂,最后生死诀别之际达到和解。父亲为了拯救人类在家庭中长期缺位,儿子(女儿) 跟随外祖父长大成人。在太空与地球之间维系家庭伦理亲情。《流浪地球》中户口因为父亲长期不在身边与之产生深刻的隔阂,与爷爷和妹妹相依为命。最后父亲为了拯救地球点燃空间站牺牲自己,父子亲情融化了冰冷的坚冰,儿子理解并原谅了父亲。《星际穿越》中库珀与女儿墨菲之间的亲情成为太空航行的动力。父女离别之际女儿心生间隙,不愿与父亲告别,让父亲带着遗憾离开。为了与女儿重逢库珀穿越黑洞进入第五维空间回归到与女儿告别的时刻。最后父女见面,父亲容颜依旧,女儿苍老不堪到了临终时刻,令人唏嘘不已。地球地老天荒,人类永恒的爱融化时空坚冰,成为电影深厚的情感内涵。《流浪地球》中户口和朵朵因为好奇想去地面看看外面的世界,却被卷入一场拯救地球的宏大叙事之中,最后忽发奇想点燃木星漩涡立下殊功。《星际穿越》中库珀因为女儿墨菲获得幽灵暗示计算出坐标,父女偶然闯进宇航中心,库珀被相中从而开始为拯救人类最后希望进行航行之旅,父女天人相隔,库珀进入第五维空间时光倒流在书房中成为“幽灵”与女儿相会,依靠手表发送摩斯码传递信息。最后墨菲解决难题顺利解救人类。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主题都是拯救人类,核心矛盾是环境恶化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冲突,也有拯救地球团队内部之间矛盾冲突的副线。着重展现未来时空的奇异景观,给观众以强烈的视听冲击。这些体现了技术神话叙事的共同点,宏大主题叙事、环境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景观电影是技术神话叙事的外壳。

二、技术神话叙事的技术基础与审美魅力

《流浪地球》和《星际穿越》的技术神话叙事中核心因素——技术存在本质性差异,技术在技术神话叙事中具有决定性价值,技术的谬误会导致技术神话叙事的深层次缺陷,从而影响到技术神话叙事的审美魅力。

罗兰·巴特在《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中认为神话是一种言谈方式,在索绪尔意义上的能指和所指形成符号后,这一符号会变成一个新的能指,并产生新的所指,形成新的符号,符号因此就形成了新的意义层级。神话其实属于二级符号,产生与一级能指和所指的基础之上。无论是《流浪地球》,还是《星际穿越》,其中巨型拖车、宇宙飞船、空间站、枯萎的玉米地、地下城、冰封的大地、外星球、休眠人、黑洞等物像形成神话叙事的一级能指,所指则是具体的电影叙事。这形成了电影的一级符号,然后,还可以从中解读体验二级符号:人类无畏的探索精神、科技神奇的能力、人类对未来时空的自由幻想、环境灾难带来的生存困境和永恒的爱。而这一切都奠基于未来科技之上。这些二级符号建构了技术神话叙事的审美内涵,具有强大的审美魅力。

神话作为一种古典文学类型,叙述超自然力量的故事,背后是宗教崇拜。后现代主义哲学中的神话所指是泛化的神话,叙述的是超能力故事,在现代社会,广告、传说、电影、电视甚至纪录片中都有神话叙事的影子。在神话叙事中能够激发受众的神往景仰的激情。技术神话则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通过想象来叙述技术的超能力故事,背后是大众的技术崇拜。现代社会建立在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可以改变自然和征服自然,可以解决生活难题和生存困境。这种无所不能的神话效应已经根深蒂固,从而使得大众崇拜技术。罗伯特·皮尔西格的名言:佛陀与上帝居住在数字计算机的电路里或者周期转动的齿轮中与居住在山洞或莲心中同样舒服。在现代科技中其实也存在普遍化的真理,佛陀和上帝也存在于现代科技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现代科技在一定意义上是佛陀和上帝的本质现形。古典时代人类崇拜佛陀和上帝,现代社会人类崇拜技术。技术崇拜与宗教崇拜的情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同的是,古典时代佛陀和上帝并未将世界去蔽,现代社会中佛陀和上帝已经已经点亮阿拉丁神灯,科技人员成为普罗米修斯盗得圣火,点亮了智慧之眼,将技术引入人间。古典力学的奠基者牛顿后期陷入宗教神学研究之中,苦苦思索上帝构建世界的普遍规律,耗尽一生心血。科技与神学之间距离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因此,技术神话其实是现代社会中的关于未来社会的想象,本质上与宗教神话相通。科幻片在天—地—神—人四元结构中敬仰上天,建基现实,依赖神灵,服务人类,影片中洋溢着神性光芒。

《星际穿越》作为一部科幻片,叙事建立在其科学顾问诺贝尔奖获得者基普·S·索恩的虫洞理论和时间旅行这些科学假设基础之上,这些假设类似哥德巴赫猜想、费米猜想之类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只是一个假设,但是其中孕育了真理的果实。《星际穿越》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崭新的未来时空,是虫洞理论的现象呈现,展现了未来的太空景象,令无数观众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未来时空的虫洞穿越和时光倒流具有强烈的神话般的魅力。好莱坞科幻电影一方面融合了科学理性精神,另一方面融合了人类大胆想象,从而使得电影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可信度。《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科幻小说系列《三体》,其科学基础也是天体物理学中的黑洞、引力波、暗物质、暗能量、宇宙膨胀、多层时空等理论。但是,在改编后的《流浪地球》中可以发现诸多不符合物理学常识的漏洞。《流浪地球》中的太阳在400年后爆炸吞噬地球,太阳爆炸吞噬地球的时间其实是在50亿年后。在地球上建立万座发动机,从而可以使得地球可以像喷气发动机一样摆脱太阳系束缚自由飞翔,这不符合牛顿经典力学常识,没人可以提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地球飞行的动力来自于宇宙中的外来推力,不可能来自地球自身。《流浪地球》中的巨型运输车用球体方向盘取代现在的环形方向盘,在目前人类已经开发出无人驾驶汽车的语境下显得不可思议的落伍。空间站30万吨燃料爆炸产生5000公里的火焰,木星漩涡的氢气和氧气被点燃产生的爆炸推力可以推动地球摆脱木星的引力,这些均被证明为谬误。这些谬误的出现意味着《流浪地球》的技术基础的崩塌,相对于《星际穿越》而言,只有大胆想象而缺乏科学理性精神,这直接影响到技术神话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严密的科技逻辑成为科幻片产生审美魅力的根源之一,反之,在技术方面存在常识性错误会大大损害科幻片的审美魅力。

三、技术神话叙事文化语境与未来时空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之后,西方兴起了绿色生态政治理论,强调人是自然环境一部分,重新建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在西方政治和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具有普遍性的价值标准。提出反核、反战争、反资本主义的鲜明口号,倡导生态和谐与和平共存。绿党在西方国家议会中占据一定席位,进入政治生态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解决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绿色生态、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已经成为大众共识。著名技术思想家布莱恩·阿瑟认为,“(技术和生物)两者已经开始相互接近并纠缠在一起了。我们需要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果技术将我们与自然分离,它带给我们的就是死亡。如果技术加强了我们和自然的联系,那就是它对生命和神性的厚爱。”《星际穿越》中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沙尘暴虐肆,农作物大量枯萎死亡,诸多品种灭亡,人类最后依靠的玉米也会逐年消亡,人类生存危在旦夕。这充分体现了绿色生态政治的忧思。库珀和布兰德冒险进行星际之旅,目的就是为人类寻找生存空间。《星际穿越》深层次的意识形态是绿色生态政治。在《流浪地球》中叙事动力也来自寻求人类新的生存空间的动机,但是明显缺乏绿色生态政治意识。在“地球流浪”过程中地球停止自转,万座发动机的建设导致地球板块结构的碰撞,核燃料的大量开采与燃烧,保留着人类最后希望的地球生物种子的空间站成为点燃木星漩涡的火种,诸多情节设计反映了电影作者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只有地球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因为人类生存需要毁灭了地球环境,最后即使抵达比邻星系,人类最后如何存活?以拯救人类之名行毁灭环境之实,其实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悖论,这与当代技术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技术神话因此也被解魅,失去了令人景仰的神性光辉。

如果说绿色生态政治是《星际穿越》的文化语境,《流浪地球》的文化语境却是目前在中国影响甚大的大众文化。《流浪地球》接通大众文化的“烟火味”,地下城里依然延续了地上时期的烧烤、麻将、蹦迪等生活方式,依然流行50年前的小鲜肉性别趣味和互联网口头禅,父子战争依然是无解的中国社会问题。电影意识形态其实仍然滞留在50年前。如果说《星际穿越》面对的是未来时空,《流浪地球》面对的依然是当前现实时空。这显然是为了拉高电影票房而采取的容易引发观众共鸣的情节设计,这里电影作者采取了通俗化文化策略。大众文化从1992年开始成为中国文化主流,1990年代至今先后出现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王朔痞子小说、冯小刚贺岁片电影和后现代喜剧电影四波大众文化浪潮,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乃至目前已经颠覆了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大众文化一家独大。中国类型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遵循大众文化逻辑,通过吸引大众眼球获得高票房已经成为“通关”策略。但是,大众文化趣味对于科幻片而言显得格调低沉,好莱坞科幻片其实是宏大叙事,拯救人类、未来时空、奇幻景象、英雄叙事、牺牲精神等仍然是宏大叙事要素。这些成为科幻片的独特审美魅力。格调低沉的大众化审美趣味其实并不符合科幻片的审美意图。

而且,弥漫大众文化烟火味的科幻片通俗审美意识形态并没有进入未来时空,伤害了科幻片技术神话未来主义的诗意审美品质。科幻电影面向未来是其本质特征,需要构建属于未来时空的一个崭新的世界,如果世界构建中出现漏洞会导致未来世界的崩塌。面向未来的巧妙构思也是科幻电影产生审美魅力的根源之一。科幻片的意识形态如果仍然滞留在现在,出现时空滞留,意味着违背了科幻片的本质规律,会损害其审美魅力。

《流浪地球》固然可以视为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式作品,对技术神话本质进行辨析却可以发现不足之处。科幻片技术神话叙事是“科学+幻想”,一方面具有科学性,不违背科学常识,充分利用面向未来的科技假设展开绚烂想象,特别展现天体力学科学假设的太空景象,从而使得技术神话叙事具有可信度,对观众而言拥有独特的审美魅力;另一方面,技术神话叙述虚构的宇宙超能力故事,展现宇宙神秘力量,具有神话一般的令人景仰的魅力。技术神话叙事面向未来时空,超越现实时空,在未来世界建构中寄托人类的希望、梦想和力量。未来中国科幻片将会逐渐成熟,对技术神话本质的准确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提炼电影主题创意、营造奇观、编排情节和设计人物,有助于科幻片逐渐成熟成为中国电影重要类型。

注释:

①②引自[美]布莱恩·阿瑟著,曹东溟、王健译:《技术的本质》,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40页、第5页。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片大众文化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学家微信了吗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月球》与《源代码》浅析
美国科幻片厚重的历史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