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作品中的线条表现与中国画线条的渊源
2019-11-12周敏
周敏
摘要:康定斯基是抒情抽象的奠基人,他的抽象理论中赋予点、线、面和色彩以新的表意功能并把他们作为独立的造型“对象”来看待。而在他的艺术创作和理论中对线条的把握与解释和中国画线条的“写意”性特征不谋而合,本文就从这个点切入并展开讨论。
关键词:抽象艺术;康定斯基;线条;中国画;写意
一、“应物象形,象外之象”之线的造型性
所谓抽象,康定斯基认为,抽象就是高度概括的人类情感表达,体现在绘画作品中,抽象就是用接近音乐化的符号和最直观的色彩以及线条来传达艺术家内心的直观感受。消融掉“物象”这一个环节,接受者在与艺术作品面对面时,不通过物象,而是通过直观的“感受”去领悟创作者的情感,从画面中得到最直接的反馈。
(一)线条的独立
康定斯基主张非物象表达,重视线条和色彩本身的造型性特征。康定斯基的绘画已基本从传统框架中跳出,坚持运用点、线、面这些纯粹造型要素描绘画面,他的作品摆脱了对象描写的束缚,强调以线条自身的意义来表现作家内心的感情世界。对他来讲,这种独特的线条运用象征着抽象精神,这彰显着他的抽象理论与中国写意精神的共通性。
在他的《点、线、面》中详细分析了绘画艺术中的基本元素点、线和面,他以颇具浪漫主义情怀和抽象理性的角度,把原本纯物质性的绘画基本元素点、线、面赋予拟人化的情感和情绪倾向,使绘画不仅仅表达静止的瞬间,还把画面的构成元素变成一个个带有不同情绪和温度的个体,从而在个体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中组合成了一幅动态和谐的艺术作品。点是最基础的元素,是静止的,且不具备方向性;但运动中的线却打破了点的静止状态,同时具有了紧张感和方向性,又可以在运动中铺就平面,线条作为点与面之间的过渡元素,在绘画基本元素中无疑具有最核心的地位。为了从物象中解放出来,线条作为独立造型对象兼具表现艺术家内在需要的作用,需要保持纯粹性和自立性。
中国的线条艺术亦有相通之处。中国文人同样重视对线条本身的塑造,东方以线造型,西方以透视法构图置物,这也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最根本的差别。中国画用线条造型,既要使画面中的线能够表现对象的形体感、质感、量感、空间感等写实因素,更要求进一步达到“形神兼备”的造型目的,然而以线抒情达意,是它更为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线条的造型性
康定斯基在其抽象理论中建立了一个独立的意象世界,康氏重要的论形式要素的著作《点、线、面》中把线条细分为直线、角线和曲线,他们各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例如,直线又可以分为水平线、垂直线和对角线,水平线的基调是冰冷与平坦,展示出冰冷且无限的运动性;垂直线显示的是无限且温暖的运动,它是意志的象征,同时也是一种男性的,动态的,进步的要素;对角线既温暖又极富动态美感,展现出无限的动感和可能性。在这里康定斯基为了利用“内在必然性”建构自己的理论世界,努力探寻形态和色彩的纯粹语言所形成的印象与结构,结合交响乐表现方法上的原理,逐渐建构起具体的非对象的造型语言。
中国绘画素有以线造型的传统,尤其讲求线条的韵律感与和谐性,更注重表现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中的乐舞精神,它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智慧,画面中线条地飞舞生动、灵动飞扬,是艺术家内心潇洒不羁、放浪恣意的写照,表达了“心物一元”的东方传统美学精神。这与康定斯基艺术理论中所呼吁的“线”的造型性呈山鸣谷应之势。
二、“大音无声,大象无形”之线的精神性
(一)线条的意象表达
中国画讲求“写意”,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可见“以形写神”才是中国画的宗旨。中国画论中把“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并置为中国画之八字要诀,而骨法用笔所产生的线实际上承担着“写意”的任务。具体地说,即是通过笔力、笔速、笔势以及用水、用墨等的运笔技巧,使点、线在用笔的抑扬顿挫、疾徐提按和用墨的浓淡干湿中,在疏密聚散、轻重粗细的对比及波折变化中,显示出力感、动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点、线的节奏与韵律变化中能够看见画家的心声流露,包括他的情绪、意趣,乃至其个性、品格与学养。
康定斯基也在其作品中展现了线条作为独立造型对象的表意特征。例如《构成8号》严肃冷峻的交响乐式风格,左上角圆形的部分分成红色、黑色和紫色,成为画面的突出部分。红色是高亢的小号,黑色是寂静的休止符,紫色是悲伤的木管乐器,而画面中其余的大部分是由许多线交织在一起,挣扎而有序,各自发出相应的声音,就像一场庄严的交响乐会,肃穆又高昂。又如《蓝色天空》,基础色调是浅蓝色,由自由的曲线、块面、点构成的画面仿佛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五彩的“音符”,又像浮游生物,一下子能把人带进充满童趣的梦幻世界。在康定斯基构建的抽象世界中,不论线条还是色彩都是最直白最直击人心的造型“对象”,他们本身就是情感和意象的载体,最基础的绘画元素亦能塑造出最直击人心的情境。
(二)线条流转间的哲学意蕴
中国绘画尤其擅长运用线条来“写意”,线条在粗、细、浓、淡,干、枯、长、短间变换无穷。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八个字最能概括中国画的理论要素,中国画提倡写意,也并非不关注写实,而是希望在这其中获得平衡,把两者有机的、恰当地融合在一起,而达“缘物寄情”“借景抒情”“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之 妙。
观察康定斯基的风景画《直路》会发现,他用简单的线条使形态极度单纯化。人物和树木的形态方面没有力图逼真,用几何学原理将山的形态单纯化,这种单纯化的形态就如同用山的原色在纸上着色一样,给以一种人生动而强烈的印象,这种印象可以说是由内在情感萌生出来的。将自己的潜意识用绘画表现出来,这与道家的“自然无为”的思想相互贯通。可以说东方画家就是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为基础把握客观对象的本质,再以最单纯的笔墨形象将这种印象转达给世人的。
中国古人也讲求用单纯的点、线作画,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论”,其中“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最为重要,气韵、骨力,皆是通过生动而有力的线来支持画面形象与意境的。
康定斯基于1920年所做的作品《素描》中,画面中厚重的笔画、长而粗重的笔调、粗细不一流转万千的曲线,都是画家作画时精神节奏和灵魂状态的写照。可以将这幅作品与唐代怀素的书法作品《自序帖》做個比较。《自序帖》中自由的书体更像一种玩弄空间和体量的游戏,狂放不羁的笔触,与康定斯基作品中出展现自由、即兴感受的线条有着诸多相似性。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论顾、陆、张、吴诸位大画家时所说:“顾恺之之迹……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相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张彦远特别指出“一笔而成,气脉相贯”,恰与康定斯基注重线条本身与画家自身的情感相通遥相呼应,由此才能把抽象艺术的内在精神和内在力量灌注于作品中,达到抽象力量的最直观表达。
参考文献:
[1]卓昭妍.绘画的抽象本性 ——康定斯基与石涛的艺术精神研究[D].清华大学,2011.
[2]康定斯基著.康定斯基论点线面[M].李政文,魏大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李惟妙.康定斯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吴卫,赖诗卿.抽象主义艺术奠基人康定斯基作品探析[J].南京:西方美术研究,2016(7):84-86.
[5]许继庄.中国画中的“线 写意”[J]. 南京:美术研究,1994(2):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