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2019-11-12李敏敏

艺术大观 2019年11期
关键词:曲艺创新路径新时期

李敏敏

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包括曲艺、相声在内的传统文化发展面临较大冲击。相关人员需结合时代要求,创新与传承曲艺文化。因此,本文以相声艺术为例,对新时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展开分析。借此在相声艺术创新实践期间,为我国曲艺事业长远发展提供助力。

关键词:新时期;曲艺;创新路径;相声

新时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在于根据曲艺文化内容、表演形式,完成艺术革新。而相声艺术在发展与继承中,需从自身创作模式、题材选定、表演形式等方面,挖掘相声艺术的优化潜能,为新时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因此,本文对新时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的研究,对明确曲艺发展方向,丰富曲艺创新内涵有着重大意义。

一、相声艺术特点分析

相声属于民间曲艺,源起于明清。其表现形式可分为单口相声、群口相声、对口相声等类型。相声早期在于模仿外界各类声音,比如鸟声、风声、流水声等。相声艺术发展中,表演者汲取口技、说出等艺术丰富其表现内容。相声艺术多以诱人深思、引人发笑为目的,艺术手段包括说、学、逗、唱。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天津劝业场为相声的发源地。传统相声曲目中,多以讽刺社会丑恶现象,或者采用诙谐手段阐述生活现象为主,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期,相声艺术增加歌颂新人新事题材,优化相声表演内容[1]。

具体来说,相声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其一,相声属于喜剧艺术形式,是“说话”的艺术,表演及叙述期间,有着明显角色转换,并且能够直接性与观众交流、共同完成演出,以强化其艺术效果,所以互动性是相声艺术特点之一。其二,相声语言通俗易懂,多用口头文字,且语言精练,具有明显“包袱性”。其三,相声说、学、逗、唱等曲艺形式中,其文化特点存在差异性。相声中的“说”是对语言艺术的展示,台词需给予观众轻松、自然感受,且表达应流利、干脆。“学”字在于对人物的模仿,需要生动性、真实性。而“逗”字是对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使保护顺利被抛出。“唱”在相声艺术实践中,应选择精华曲段,使用时机需契合整体表演,并有篇幅短小的表现特点。

二、相声传承与创新必要性

首先,相声产生、繁荣与时代息息相关,社会步入新时期后,传统曲艺传承中,应适应时代变化,紧跟当代观众艺术欣赏需求。相声艺术在发展中,只有总结时代规律,创新艺术表演手段,才能在传统文化继承中,优化相声文化内涵。其次,相声属于民间艺术,需时刻与群众密切联系,用其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相声在现代社会的“存身立命”目标。对此,相声艺术只有时刻关注群众要求、趣味变化,才可能在曲艺实践中,顺应历史潮流[2]。最后,传媒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相声表演形式,相声发展为舞台艺术,传播方式增加麦克风、移动设备等内容。再者,传媒技术为相声提供较大表演空间,同时对相声表演手段提出更多要求。因此,相声创新与传承是必要的、迫切的。只有在傳统相声艺术的传承中,创新相声艺术,才能反映当代群众文艺要求,使相声艺术发扬。

三、新时期曲艺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以相声为例

(一)明确曲艺传承与创新目标

新时期社会组成元素的变化,以及社会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要求,对传统曲艺表演产生较大冲击。为适应时代变化趋势,继承与创新传统曲艺,相关人员还应明确曲艺传承与创新的目标。以相声为例,相声创新与继承的目的,在于实现相声的久远发展。所以相声在创新实践中不能摒弃艺术本源,而是在目标指引下,丰富相声内容,优化相声表演形式。具体来说,首先,在相声创作层面中,需以“返璞归真”为主题,并结合观众心理变化,分析其审美习惯[3]。以此在相声艺术互动性特点的作用下,使相声从“演相声”转变为“说相声”。相声创新中,不能以表扬、展示自我为前提,而是紧跟曲艺本源,了解相声艺术特色,使相声演员在明确目标指引下,带动观众心理变化。

其次,传统艺术中,相声会将现挂、垫话、开活作为“说”字的深化方式,并使相声区别于其他曲艺类型。但是在社会节奏、舞台形态、传媒技术的变化中,较多相声曲目将这类优势丢弃,改变着相声本源。对此,在相声传承、创新中,还应坚持其艺术本源。最后,相声创新时,需重视语言创新,同时还原传统相声表演的艺术风貌。但是传承与创新相声艺术,并非仅是复制传统相声。而是以相声为途径与现代社会对话。具体实践方法在于“包袱”“相声语言”与新时期社会现象、词语的融合。

(二)转变曲艺传承与创新模式

社会进步中,传统曲艺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相声滑坡以及相声倒退等言语层出不穷。在相声与曲艺发展的艰难时期,需及时反思文化浪潮中,相声艺术现阶段的传承与创新模式,是否在制约着曲艺繁荣与发展。因此,新时期曲艺传承与创新,要求转变曲艺传承与创新模式,推进其理论、人才培养、创作模式的现代化建设。相声作为典型曲艺代表,需以自身发展实践为参考,为我国曲艺创作、持续发展寻找思路。首先,在相声发展中,应避免出现文艺常识中的基础性错误,不能过于强调相声艺术的特殊性,忽视其艺术普遍性。其次,在相声理论研究、实践中,还应懂得将相声表演与娱乐、教育、艺术、歌颂等词语相结合,以丰富相声创作元素[4]。

例如在粤语相声创新中,相关人员邀请当地小学,参加“粤语相声发展基金启动仪式”。并请学生与著名相声表演家共同完成晚会表演。其中由学生表演的群口相声《“猪”事顺利》中,表演声情并茂地将“诸”字的谐音连成句子,以展示粤语文化魅力。并借助乐器锣、木鱼等工具,为相声表演增添更多动态色彩,赢得阵阵掌声。由此可见,在粤语相声走进校园后,能够通过学生表演,带动学校内部对曲艺表演、粤语相声的热潮。以此在多种曲艺传承与创新模式的确立下,激发青少年对粤语相声的追求,进而完成粤语相声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曲艺传承中,相声属于文化艺术体系中,而生活作为艺术来源,在相声主题、题材多产生于生活。在具有多元化特征的当代社会中,相声创作时,需探寻社会变化规律,总结群众艺术爱好特征,避免相声题材的单一化。除此之外,曲艺继承中,还应更新其文化创作形式,懂得运用新时期科学技术,完成相声创新设计、艺术形象设定,以此在传统文化继承的前提下,挖掘相声艺术潜能,开发利用时代元素,为相声与曲艺的生存、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三)推进曲艺理论队伍建设

在曲艺继承与创新中,我国学术成果较为匮乏,为在曲艺传承中,坚实相声艺术理论基础,还应积极推进曲艺理论队伍建设。以此在相声、谐剧、快板等“谐谑”类的曲艺关系探究中,健全曲艺传承与创新体系。以相声为例,在理论基础研究中,需从戏曲学入手,并结合喜剧学理论,追溯相声形式、内容的科学性特征。在此背景下,还应开展相声艺术学术研究人才的培养工作,整合相声现有理论资源,扩大相声艺术学术研究队伍。此种队伍建设模式,同样适用于曲艺研究,对此,相关人员需统筹、协调对应研究机构,联合国内语言学家、艺术学家、民俗学家等人才力量,改变曲艺学力量研究的混沌局面,为传统曲艺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曲艺、相声有着悠久历史吧,属于社会艺术形式中,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但是社会步入新时期后,群众审美需求、文化艺术产生较大改变。为在曲艺传承与创新中,促进传承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相关人员还应以相声发展为前提,明确曲艺传承与创新目标、推进曲艺理论队伍建设。以此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锦荣.弘扬传统曲艺的新探索——浅论广东曲艺传承“一带一”公益活动[J].曲艺, 2017(4):136-137.

[2]冯翊纲,王津京.相声剧的常则与例外——与冯翊纲先生一席谈[J].中国艺术时空, 2017(2):156-159.

[3]黎明.融媒体时代传统曲艺发展的新“活态”[J].曲艺,2019(6):226-229.

[4]李丹.关于曲艺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的思考[J].剧作家,2017(6):66-67.

猜你喜欢

曲艺创新路径新时期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极致新闻:回归受众本位的创新路径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