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精准扶贫政策的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补充与平衡路径研究
2019-11-12陈凤曾煜郝德茂
陈凤 曾煜 郝德茂
摘 要:“扶贫先扶志,扶志先扶智”,若想解决现如今的扶贫问题,就需要寻其根源所在,制定治本的策略。脱贫攻坚,教育为先,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与重点关注。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为例,从三个方面论述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情况,及基于精准扶贫政策下补充与平衡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路径。
关键词:教育扶贫;教育资源;平衡;路径
一、 贫困地区教育现今状况
自2013年提出“精准扶贫”这一概念以来,“精准扶贫”迅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教育精准扶贫作为国家精准帮扶贫困工作的重点,在促进社会教育公平、推动经济整体发展、助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为做好这一工作,国家接连出台《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等多项政策,强调将“精准扶贫”作为全新战略导向,对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在系统改革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策略,精准地爆发出力量,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随着我们国家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在贫困地区实施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就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现状来说,目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 教育观念落后
教育观念是制约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贫困地区仍旧存在着读书没有用的狭隘与落后思想观念,部分贫困家庭认为将来生活在农村,学校教学上的课程知识对于个人未来的生活并非必需品,因为他们认为这些知识也没有很大的实用性,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的学生学习知识便很缺乏主动性。
2. 教育资源匮乏
教育资源是教育过程所使用和耗费的人的精力与体力、物质力量和财力资源。这些贫困地区多集中在深山或僻远的农村区域,受当地地区经济、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其教育资源较为匮乏。
首先,人力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偏小、综合素质较低、人才流失严重等方面。
其次,因当地交通条件不便、通信设备落后,导致与外界环境沟通较少,接触外界先进的新事物难度大,从而制约了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
最后,因地区经济落后,缺少足够的教育资金,以致部分学校难以拥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基于当前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现状问题,笔者以四川省甘孜州白玉县的教育情况为例,对四川省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 白玉县教育情况基本概述
白玉县属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内的管辖区域,处在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脉北段。县境东部为山原地貌,西部及南端为高山峡谷,东北部为浅切割山原及丘原。在白玉县严峻地理位置的限制下,目前白玉县全县共有19所学校,其中有17所小学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1所中学学校。白玉县的学生大多数为留守儿童,他们在本该有父母陪伴的年龄阶段,却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也就产生了各类问题与迫切的需求。
在生活中,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贫困家庭平均年收入大概在2000―2500元左右,收入较低,仅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对于归属与关爱的需要方面而言,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凭借外出务工而来的收入以维持家庭生活的基本运转,因此他们也就从小跟随祖辈们生活,而祖辈们所能给予他们的更多只有身体健康、吃喝穿住等方面的关心。这些孩子与他们各自的父母分隔两地,长期很难见到父母,缺乏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机会。由于情感上缺乏依靠,内心想法难以得到倾诉,长此以往,部分孩子的性格也变得愈来愈孤僻,不愿与他人交流。在实际生活中,他们需要身边的人给予他们认可和关注,同时他们也需要身边人的关心、陪伴和帮助。
在学习上,绝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留守儿童并非不愿意学习,也并非安于学不好的现状。相反,虽然成绩不够理想,但他们仍抱有“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美好的人生。可是白玉县现有的教育资源匮乏,难以满足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渴望。
三、 白玉县贫困户教育资源的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事业中的教育改革、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投入并落实教育工作的比重逐渐加大,然而一些贫困地区仍旧存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白玉县的教育资源现状展开了一系列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70份调查问卷,得到了67份反馈。此次调查结果反映了白玉县在教育资源方面的以下几点问题。
1. 教师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白玉县执教的教师中,76.12%的教师年龄在20―30岁,同时他们的执教经历也较短,5年以下教龄的占比67.16%,由此可见他们的执教经验同老教师的执教经验相比较显得不够,在制定教学方法、方案方面缺乏经验。方法与方案制定不到位,学生们不能完全熟悉并掌握,便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此外,49.25%的教师为大专学历,相比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高学歷教师,他们的文化程度、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都相对较低。从中可以得知,白玉县现有的教师队伍满足不了当地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老师不能很好地带领学生熟悉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实现他们的自我需求。同时,白玉县现有的教师队伍现状也不能满足学校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形成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虽然白玉县的教师存在上述一些问题,但他们却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教师资源的利用率,从问卷结果看出,跨年级教学占比28.26%,跨学科教学占比高达32.84%。
2. 教学设施设备
在白玉县的学校中,大多数学校已经配备了电脑、多媒体等基础教学设施设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常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但配备的电脑、多媒体等基础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周期较短,尽管维修及时,仍容易出现故障,导致教师无法达到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教师的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除了电脑、多媒体等设备,教师教学中目前更多需要的是桌椅、黑板、电灯、风扇等配套设施,以及现在新型的教学设备,如触摸屏电脑。
3. 学校基础设施设备
白玉县学校的教学楼修缮较好,供水、供电系统使用通畅,能够满足学生和教师日常教学活动的需要。学校普遍缺少的是安保设施,如围墙、防护栏、摄像头等。安保设施的缺乏导致学生的安全得不到较好的保障,使得他们的健康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胁。
四、 四川省贫困地区教育资源补充与平衡的路径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推进地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也提上了改革的日程。面对以白玉县为例的贫困地区,笔者根据调查问卷中了解到的情况分析得出,当前四川省可从以下几点来缓解目前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1. 强化实施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
首先,就学校方面而言,贫困地区应按照建设标准统一要求,整体推进,让学校活动设施及活动场地得到全面落实。按照“集中办学、规模办学、效益办学”和“一核四片多点”的办学格局要求,新建寄宿制学校,改建教学及辅助用房,购买添置日常生活和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还可将一些无法使用与维修的设备进行处理以筹得一部分资金新购设备,进一步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其次,没有优秀的教师,学校及学校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解决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高水准、高效率的教师团队。因此在体制机制上要进行改革,培养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白玉县地区而言,可以从建立各类学科教育教学研讨小组,进行教学方式经验与方案的探讨开始。经验丰富的老师可以进行经验分享,其他老师可以进行借鉴,甚至是探讨后的创新。再者,为提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继续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当然,要在确保基础保障能力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教师的定期培训,分期邀请各地在学生教育上经验丰富且有深层次的个人见解、学科类执教以来各方面成效显著的老师进行培训主讲,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
总之,要取其长补己所不足。所涉及的需求问题,学校能够向地区政府反映与汇报,政府也能落实并尽量积极支持合理性的措施,满足学校所需的合理性条件,需要动员社会成员,还可适当举办爱心捐助活动。统筹城乡资源,采取特殊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及教师到贫困地区任教,引入新的师资。全面提高贫困地区教师质量,完善贫困地区教师团队的教学质量考評办法与考评细则,对教师全体进行考核。从而提升白玉县贫困地区教学质量,增强师资力量,补充师资队伍,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
对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而言,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开展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设立学校内部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处,并聘请相关专业的、经验丰富的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倾诉,同时让学校、家长、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联系,切实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做到学生心理健康能被关心,能被重视。
2. 健全贫困家庭保障系列体制,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方面的投入比重
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保障体系。如健全并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使贫困学生能够获得充足的教育经费资助;加大对贫困家庭的医疗救护,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惠及人民的政策,解决贫困家庭看病困难的问题。
政府投入是贫困地区教育发展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贫困地区政府应加强经费投入力度,把教育扶贫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
3.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号召社会各界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
除了国家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的投入资金外,还要明确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各自责任,提升社会上各界对教育的关注与支持,解决教育帮扶中存在的资金不足、关注死角等问题。比如,有资金投入实力和社会强烈责任感的企业,在相关机构主动对接和信息公示、公开的前提下,愿意捐助资金让孩子们专心学习,或为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一些基础设施设备。
4. 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其经济发展
政府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投入,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农业等产业。寻找当地的旅游资源,对其进行规划和调整,如白玉县的自然景观和民族风情;或是寻找当地适宜的农产品,对其进行高质量地加工和包装,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加当地农民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在本地就可就业的机会。此外,还可以制定自主创业政策,减少外出务工,鼓励他们就近在家乡创业,从而切实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参考文献
1.姚松.教育精准扶贫中的政策阻滞问题及其治理策略.国教育学刊,2018(04).
2.王默、彦波.我国民办幼儿园教师权益保障政策的反思――基于国家及地方政策文本的分析.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01).
3.张忠法.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最新研究报告.导科学论坛,2017(20).(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