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9-11-12詹汉丽尹美容陈熔潘飞燕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16期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预防低血糖

詹汉丽 尹美容 陈熔 潘飞燕

[摘要] 目的 探索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选择该院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试验对象,运用奇偶数分组方式,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各60例。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6.49±1.51)mmol/L、餐后2 h血糖(8.59±1.37)mmol/L、糖化血红蛋白(7.54±0.34)%、低血糖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 护理;预防;老年糖尿病;低血糖

[中圖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8(b)-0124-02

糖尿病具有进展慢、迁延不愈、病程长、病残率高等特点,是老年人群常见慢性代谢疾病,若干预不及时,可诱发肾脏、心血管、足部、眼部并发症[1],通过胰岛素治疗,虽可控制血糖,但未根据患者当前血糖调节胰岛素用量,可引发低血糖,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呕吐、头晕、面色苍白、情绪不安、四肢麻木、乏力、饥饿感等症状,严重时,还可损害患者健康,影响神经系统,甚至危害生命,对此还需加强护理指导,从而预防低血糖发生,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以免造成不可逆后果[2]。该文在面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时,运用了不同护理方式,现分析2018年2月—2019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为试验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入选标准:①患者餐后血糖≥11.1 mmol/L,空腹血糖≥7.1 mmol/L;②患者各项资料齐全;③患者均无意识障碍、精神功能异常、交感神经兴奋现象;④患者均无抵触情绪。

观察组平均年龄(70.62±4.19)岁,平均病程(10.98±4.12)年,随机血糖(12.37±3.62)mmol/L;性别:男性32例,女性28例;糖尿病分级:合并症:11例合并视网膜病变,18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1例合并糖尿病足。对照组平均年龄(70.58±4.26)岁,平均病程(10.89±4.67)年,随机血糖(12.78±3.39)mmol/L;性别:男性33例,女性27例;合并症:10例合并视网膜病变,17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33例合并糖尿病足。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加强药物护理,严格控制血糖,告知其长期规律服药的必要性,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和遵医行为,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观察组采用预防性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如下。

(1)健康教育:通过发放健康卡片、光盘、讲座、一对一模式为患者介绍糖尿病以及并发症相关知识(包含诱发因素、作用机制、预防方法等),重点介绍降糖药物的使用和用药原则,比如无论在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时,均需遵医嘱给药,预防低血糖的发生[3]。

(2)低血糖的应急对策:对于已发生低血糖患者,还需立即给予处理,对于出现昏迷、意识不清等严重者,需静脉滴注40~60 mL葡萄糖注射液(50%);对于症状较轻者,需给予饼干、巧克力、果汁、糖水等含糖量食物,每隔20 min监测1次血糖,停止输注胰岛素泵,在血糖恢复后,根据血糖调整用药剂量。与此同时,还需观察患者当前血压、心率、呼吸、瞳孔、神志等变化,做好病情记录,为了避免药物之间产生影响,还需叮嘱患者不可擅自换药。在剧烈运动后,可致腹部快速吸收胰岛素,加快血液循环,引发低血糖,对此还需避免在腹部注射胰岛素[4]。

(3)合理用药:长期使用氯磺丙脲、格列苯脲等长效类降糖药的患者,容易增加低血糖发生率,对此老年患者还需首选短期降糖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二甲双胍、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加强胰岛素治疗护理,剂量需准确,按时在餐前注射胰岛素,且在注射后30 min内必须进餐,降低低血糖发生,为了防止肌肉增生或萎缩注射部位出现硬结,还需经常更换胰岛素注射部位[5]。

(4)规律性饮食:①高纤维饮食能够助于血糖浓度稳定:在患者血糖急剧下降时,需将新鲜苹果替代苹果酱,从而提升血糖浓度,抑制血糖波动,鼓励其多食用杏仁果酱;②根据患者消化道特点,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根据患者运动量、生活习惯、性别、体重、身高制定食谱,计算每日总热量,保持少量多餐制度,利于血糖控制;③晚间睡前适当加餐,预防低血糖发生,且多食用蛋白质丰富食物。

(5)合理运动:为了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防止心绞痛和低血糖的发生,还需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严重并发症患者,需保持完全卧床休息,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血糖,制定相应运动方案,同时活动时间需安排在餐后2 h,当患者感受到食欲减退、无力、疲乏、憋气、胸闷等症状时,需立即停止,且减少运动量[6]。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

低血糖诊断标准[7]:出现出冷汗、手抖、心慌等症状,且发作时血糖<2.8 mmol/L。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糖尿病属于中老年患者常见病,目前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低血糖,且随着深入,可发现低血糖具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觉,且多在睡梦中或活动期间发生。糖尿病患者可因为疾病影响,导致代谢紊乱,导致脑能量储备低,且伴有退行性病变,应激能力差,一旦合并低血糖,可诱发脑组织缺氧,发生意识障碍,引起局部脑组织坏死、脑水肿、瘀斑、充血等症状,直接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为了降低病死率,还需加强临床护理工作。

预防性护理顾名思义可起到预防作用,不仅能够针对患者年龄、病情、血糖值给予相应的饮食干预和健康知识,有效缓解预后风险,稳定血糖水平波动,还能够通过健康教育指导,能够增强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提高患者依从性,杜绝擅自停药或换药事件发生。分析该次结果,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血糖改善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对机体危害性,提高患者防护能力和认知能力,降低低血糖发生,改善空腹、餐后各时间段的血糖值,提升患者遵医行为和依从性、满意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睡眠质量。

综上所述,预防性护理能够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度和重视程度,预防并发症发生,防止患者身心健康进一步恶化,用于糖尿病患者中,可获取满意效果,利于并发症的控制,提高认知功能和自我护理能力,降低低血糖地发生。

[参考文献]

[1]  岳小林,陈沁,叶赟,等.基于互联网+的居家糖尿病护理平台联合家庭固定伴侣在糖尿病患者院外延续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34(16):1216-1221.

[2]  杨秋,任毅,任伶俐,等.协同护理联合系统家庭治疗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5):1101-1103.

[3]  邵满芬,袁惠萍,邹丽芳,等.综合护理干预在糖尿病伴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8,33(11):1034-1036.

[4]  胡新林,朱秀麗,赵宝春,等.纠错式教育模式在护理专家门诊行糖尿病饮食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 31(16):1198-1201.

[5]  陈颖.医院规范化管理糖尿病护理小组提高专科护理质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7):51-52.

[6]  尹卫,步红兵,刘巧艳,等.居家糖尿病护理APP平台结合精准护理干预模式对在职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8,32(17):2710-2714.

[7]  张颖,赵小兰,成雪兰,等.红外/红光治疗仪联合护理干预对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疗效的影响[J].激光杂志,2015,23(2):157-159.

(收稿日期:2019-05-28)

猜你喜欢

老年糖尿病预防低血糖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糖尿病反复低血糖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
浅谈跑步运动中膝关节的损伤和预防
新生儿低血糖108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