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
2019-11-12周建伟龚伍军
庞 岚,王 莹,周建伟,龚伍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4
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近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一流本科人才,按“双一流”建设要求,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精神,坚持“谋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进行了设计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建设
1.纳入学校规划和发展目标
学校制定“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学术卓越计划”等战略规划时,特别明确:以构建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知名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体系为目标,聚焦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核心命题,坚持问题导向,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通过系统性与制度性革新重塑本科教育模式,着力培养“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的一流本科人才;探索并完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三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学科特色、服务面向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整合资源,对全校各类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试点进行布局和调整,使人才培养的优势从较为单一的学科到学科交叉、跨学科转变。
2.不断革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系统革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系。2015年开始,紧密地结合国家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从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入手,积极推动专业教育中根植的“双创”基因,包括:(1)要求每个专业在总学分中设置5~8个创新创业自主学习的必修学分,这些学分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论文、发明创造、科研立项、各类竞赛、创新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等获得。(2)要求每个专业设置学科专业导论必修课,要求学生跨学科专业选修课不少于10个学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传统底蕴、跨文化沟通和学科素养,激发学生的奇思妙想、创新创业意识。(3)调整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鼓励教师将理论课课堂讲授与理论课课内实验、实践相结合,特别是增加理论课课内实验、实践学时,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要求理工科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不低于35周、非理工科专业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不低于25周。
3.持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不断扩大小班化教学比例,改革课程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测、评估与反馈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扩大学生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的自由选择权,对现有学籍管理、考试管理等制度进行分析,出台了《本科课程修读管理办法》《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系列制度规定。推进学生跨校园学习的经历,通过“七校联合办学”、李四光学院科教合作办学、选派学生跨校研修、国内外大学生野外联合实习等,不断增强高校间跨校培养的力度,使具备第二校园学习经历的学生不断增加,学生的学术眼界不断拓展。积极试点主辅修制度,制订了《本科辅修专业教学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专门制订了《本科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暂行办法》,对本科生获取的创新创业自主学习学分进行认定与管理,要求各学院(课部)对学生修读创新创业学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督促。不断健全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提供弹性的学籍管理支持,支持学生休学创业,为其保留学籍,允许学生重新选择专业等。与相关课程平台合作,积极引进其他高校和企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精品课程,鼓励学生网上学习、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承认其学分。同时,学校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类奖励,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2016—2017年,已经有近万名学生申请了创新创业自主学习学分。
4.多方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如试点学院、基地班、菁英班、卓越计划班、实验班、全英班等)在总学时学分框架下,自行确定各课程模块的学时学分分配,突破固化的教学体系与模式,形成了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形态。如,以水资源与环境实验班为代表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李四光学院为代表的与中国科学院所科教结合联合培养本科生模式、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代表的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高徒计划为代表的结合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联系培养人才模式等(表1),这些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取得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成效。
表1 学校各人才培养改革试点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积极推进小班化,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加强师生互动,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并且加强了大学生的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多种创新创业的素质培养,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氛围与空间。
二、打造分层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1.建设开放的专业课程体系和选课系统
学校以学科为基础统一打造专业大类课程平台。学生通过课程平台可以在专业之间流动,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有2次专业选择机会。全校基础课程教学必修选修化,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20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全部实施分层教学,以保证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学习程度,有兴趣的学生可选择高难度的课程学习。每个专业设置多个不同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程群,强化学生在该学科专业领域内某一方向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研究、设计)的技能。学校所有开设的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均对全校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上课时间、选课意愿和职业规划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
2.打造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逐步推进到学生创业实践的展开,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识教育类选修课程。面向全体本科生,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我提升的能力。包括:(1)就业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规划职业生涯;(2)创新创业网络平台课程,通过和课程平台合作,整合校内外的课程形成专门的选修课系列,帮助学生认识、了解创新和创业,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兴趣与动力,如2017—2018年有近万名学生在线选修创新创业课程;(3)创新创业素质提升课程,为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学校每年聘请校内外知名学者为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科技金融与创新创业”等课程,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与素质。
第二层次:系列必修课程。针对有创新创业志趣的学生群体开设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相应的技能。包括:结合专业开设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如:“技术创新与战略管理”“创业管理学”等课程,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礼仪与沟通教程》等适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 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面对面为特定的学生群体讲授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从创业案例、创业实践的角度为本科生讲解创新创业的方向和技术经验。
第三层次:创新创业实战指导。学校还开设有“数学建模”“趣味机器人”“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实践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并通过组织科研项目、创业实践、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社会调查等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特别组织开展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创业讲座、SYB等,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教育、培训与训练,并进行相关的学分认定。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研究科学问题、开展创新创业实战,逐步形成创新创业的团队、进入创业实际操作。
三、强化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及平台建设
学校充分发挥并强化校内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及平台建设,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在25%以上。
实施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野外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的联动建设与革新计划。逐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支持;与之相配套建设涵盖开放实验室、创新基地、产学研基地、大学生创业园、企业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等的相互联系的物理空间支撑平台,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战能力。
近 5 年来,不断完善学校自建的野外实践教学基地硬件建设,包括教室、水样品的分析室、计算机室、室外岩石园地,地质陈列室等。还实现了教学基地内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出版了实习教材、实现了教学路线教学内容的信息化。同时组织学生到校企联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到湖北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和黄冈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学校建设了信息实验中心以及相应的电子工艺实验室、电子大赛实验室、EDA实验室、ARM实验室、自动控制实验室、电机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等23个实验分室,并逐步推动建设全开放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建立了“地球科学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3S技术地学应用基地”“钻探新技术摇篮”“应用地球物理基地”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每个基地都有明确的活动内容、固定的场所和活动经费,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研究。学校专门打造了创业基地与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和孵化基地,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其中创新孵化器,科创咖啡、聚创咖啡和聚创空间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型孵化器、科技部众创空间、湖北省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获得东湖高新区创新型孵化器绩效奖励。
从学院到学校,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过程,掌握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开阔学术视野,积淀创新理念,厚积薄发,在创新的基础上最终能够实现创业的成功。
四、打造创新创业学科专业的品牌项目及活动
建设点面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项目。依托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资金以及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每年立项超过5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全校大学生参与项目研究人数超过2000人,并且逐年扩大学生覆盖面。同时紧密结合学校学科特色遴选一批具备强竞争力和培育优势的创新创业项目,根据不完全统计,全校学生立项的创业(计划)项目中,与我校专业特色或依据我校专业背景的项目超过80%。其中科技类、产品类、发明制造类项目数占总项目数也超过70%,并涌现出了一批如中地水石、南望晶生等由创新人才创业成功的企业。
近5年来,以项目为依托,学校的相关部门、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项目及活动,以这些项目及活动为载体,逐步吸引了全校学生认识创新创业、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与热情。学校要求各学院结合各自学科专业特色,开展学院层面的反映自身学科专业水平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第二课堂活动,基本上形成了“一院一活动、一活动一创新创业品牌”的第二课堂模式(表 2)。
表2 学院层面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的创新创业品牌活动
以项目、活动以及学院特色第二课堂的品牌为依托,学校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有30多项创新创业比赛可供学生选择。学校学院共同开展这些竞赛类活动,学生在这些竞赛中得到锻炼,近5年有1000多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技能竞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等赛事中获奖。
五、从专业教师培训手,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执教能力
优秀的师资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持。学校从 2013 年起开展了“提升青年教师执教能力计划”,坚持以“老带新”“教学名师”讲坛、课程小组的教学法研究、助课、专题培训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执教能力。计划已经实施了6年,共有近200位青年教师参加培训。通过培训,鼓励青年教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与考核中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能力,以及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课程考核改革、增大课程平时作业与训练的比重、组织研讨课等方式实施。
与此同时,学校在教学研究立项指南中,加入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与实践”等选题,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教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与改革,将创新创业的教学经验及体悟总结推广。近3年来,共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专门组织1700余人的教师参加KAB创业培训,其中近60位教师参与培训成为KAB讲师。对教师的培训与引导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有一大批教师积极从事教改,并且活跃在创新创业教学的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