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的文化魅力与保护传承
2019-11-12张馨予
张馨予
个旧市文化馆 云南 红河 661000
洞经音乐源出于道教诵经音乐,因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自明代传入云南以来,在儒释道合一文化发展过程中,经历代文人学士及笃信仙道佛规、崇尚孔门礼乐之人的严格传承,在各地形成了一定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大型民间古典乐章,兼有宗教祭祀礼仪和世俗娱乐功能,服务于宗教仪式,娱乐于民俗活动。
大屯镇位于个旧市东北部,全镇总面积132.81 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委员会,居住着汉、彝、白等12 个民族,辖区总人口86000 人,素有滇南战略重镇之称。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社会变革起伏后,大屯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洞经音乐文化,百余年来,它始终像一朵永不开败的小花在民间文化领域绽放着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
一、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的历史渊源
清代是洞经音乐在云南大普及、大发展、大繁荣、大融合的鼎盛时期,全省120 多个县,凡人口较多的大村镇,都有数量不等的洞经乐队定期活动,并随着马帮的行踪,逐渐传到缅甸、越南。
那么,红河州个旧市大屯镇的洞经音乐从何而来?
这还得从“陪太子读书”的尹壮图说起。清朝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在《清史》中是“干员”、“廉吏”,清朝嘉庆皇帝的“陪读”,也是敢触“龙鳞”、斥“权贵”的正直大臣。蒙自人提起他,无不交口称赞,以为是乡梓的荣耀。尹壮图二度还乡传授洞经音乐技艺,几经尹氏一门与地方文人苦心孤诣的订正,融揉南北曲调与宫庭音乐韵律而形成不同于他县的蒙自洞经音乐,广传于蒙自坝区汉、彝、壮族民间,传承为一个流派,被后人公认为“尹氏传派”。保留有《山坡羊》、《浪淘沙》、《水龙吟》、《步步娇》等22 个辞牌曲调。
清宣统年间,大屯洞经艺人后增福、后福有赴蒙自潜学成艺[清乾隆至嘉庆初年,十七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尹壮图先生在今蒙自市传授洞经音乐],返里设坛收徒,创建了个旧市最早的洞经会(社)组织——大屯洞经“化善坛”。徒中孙怀道、官子兵、杨鹤仙等为高徒。“化善坛”在1930 年—1945 年间,曾盛名于开远、个旧、蒙自,惜乎此种优良的民族文化由于受“左”的影响,解放后停止活动,直至1986年恢复洞经组织,洞经组织也由原来的“化善坛”、“行善坛”发展到五个洞经坛,即“化善坛”、“聚善坛”、“劝善坛”、“行善坛”和“乐善坛”。[2]上述五个洞经坛组成了大屯镇洞经组织,同时成立了大屯洞经音乐团。[据传承人口述,有一段时期大屯洞经组织已发展到六支,但因团山洞经组织解散,所以现存的只有五支。]
二、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的基本内容
大屯洞经坛(会)主要依附于庙宇“做会”祭拜利益活动及民族间传统的红白喜事、做寿、贺新房、私人家邀请谈经、参加社会节日、会议等庆祝活动。
洞经坛由坛长,讲经生、纠仪生、乐生、唱生、文书组成。经生要备有统一的衣帽以示庄严,若内志不诚,酗酒,衣冠不整,怠慢苟安者,一律不许登坛上座。乐队经生编制配置讲究,一般有24 人(少则16 人,多则36 人)。16、24 应合《易经》八卦,即八的位数两倍三倍,象征阴阳之辩证关系。弓弦、吹管乐,大小不同的高低音乐器配置。坛上唱诵经文兼打击乐器者都称为经生,分左右两排对座,称为上八座,右座:司鼓者称头座,指导整个乐队演奏,头座使用五种打击乐:大鼓、镘、木鱼铁板、小鼓点(脆鼓),下为平锣(铃子)小锣大钹。左座:司大锣者为二座,辅助头座指挥乐队,二座操作大锣、和磐、小锣二人、韵乐一人。乐生配置(民乐)笛子、哨呐、京胡、二胡、老胡、三弦、琵琶、阮、笙、古筝、扬琴、篇钟、云锣等。经坛上其他工作人员有执事生,纠仪生,讲经生、疏文生。
洞经坛谈演的经卷主要有:祭拜文昌帝君的《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大洞仙经经文”,祭拜关羽的《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此两经俗称为“文武”二经。其次是祭拜孔子的《宏儒圣经》和《无极总真大洞孝经》,俗称《报恩真经》。祭拜昊天至尊玉皇上帝的《本行集经》、祭拜南海观世音菩萨的《观音圣经》和祭拜东岳天齐仁圣大帝的《十王真经》,这六部经文皆用洞经曲谱谈唱。
谈唱会主要会期为:农历正月初九谈演《本行集经》,农二月十九、六月十九日谈演《观音圣经》,农历五月十三日谈演《关圣觉世经》,农历三月十八日是东岳圣诞,谈演《十王真经》,农历八月二十五日孔子会谈演《十王真经》,每个会期的谈演、唱都要做到曲终、礼尽、经圆。
谈演的音乐曲调分为经曲牌子、乐器曲牌子两大类。经曲唱诵经文中诗赞的曲调、曲牌即纯器乐曲,笛子以C 调为6.3、D 调为1.5 弦。曲牌又分细乐曲、大乐曲。锣鼓经曲牌三种。经曲牌有《开经赞》、《礼请赞》、《五称圣号》、《尾赞》、《龙钟震》、《赏宫花》、《一笛箫》、《鹤舞圆》、《天人乐》、《美女图》;细乐曲有《万年欢》、《闹云霄》、《山坡羊》、《南清宫》、《浪淘沙》、《柳叶青》、《水落音》、《仙家乐》、《引鸾飞》、《光明大神咒》、《灵通神咒》、《大洞咒》、《吉祥咒》、《二十八宿》。大乐演奏曲有《黄莺儿》、《将军令》、《扮装台》、《渡人舟》等36 支曲调。
三、个旧市大屯镇洞经音乐的现状
(一)传承谱系
大屯洞经音乐,清宣统年间1910 年传承至今已有100 多年的历史,一代一代往下传承。第一代传承人:后增福、后福友;第二代传承人孙怀道等;第三代传承人:官子宾、杨鹤仙、杨保弗;第四代传承人闵光学。第五代洞经传承人:闵守书,男,汉族,生于1935 年,初中文化,1986 年学艺,掌坛师,首座及所有打击乐[3],闵承志,打击乐师,杨玉宽,文生精通乐器,闵连珍,女,汉族,掌坛师,首座,精通各种打击乐,孙永兴,男,汉族,1946 年生,掌坛师,精通各种乐器,何顺洪,男,汉族,1941 年生,掌坛师,熟悉笔墨书写。第六代传承人,段玉昌,男,汉族,生于1948 年8 月,任大屯镇洞经乐团团长,洞经协会副会长,“化善坛”坛长,掌坛师,精通吹、拉、弹,乐器名师,市级洞经音乐传承人,大屯洞经培训老师。[4]值得一提的是,1943 年至1946 年间,传承人顶住多方压力,不辞辛苦,把生涩难懂的工尺谱译为简谱,把板眼改为拍子,改译后,经众多老经生在实践中对照应征,一致认为个工尺谱一丝不差,完全吻合,最后把它定为大屯洞经现在的谈唱曲谱,以使后学弟子更好记、更好学、更好懂。
(二)代表性传承人
宣统时期(化善坛第一代):后福友。
20 世纪20 年代(化善坛第二代):孙怀道。
20 世纪30 年代(化善坛第三代):杨增禄、万福喜、杨鹤仙、官子宾。
20 世纪80 年代(化善坛第四代):(杨鹤仙、官子宾)、闵光学、杨宝弗。
21 世纪前十年(化善坛第五代):闵守书等。
目前(化善坛第六代):段玉昌。[张伯瑜.云南省个旧市大屯镇洞经会调查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11-12.]
(三)现实意义
洞经会的成员,在清朝初中期,通常都是文人雅士,或者是崇尚文化的音乐爱好者。李钧先生为无极坛洞经会所作的序言:“于是务为谈经则以乐,乐和故百物皆化;演教则五伦八德之行,亦逐渐遍于天下,岂天下有不治者乎?”认为洞经对人修为的培养有重大意义,洞经饱含儒家思想,会使人懂得礼教。迄今为止,大屯洞经会的会友仍然彼此尊称对方为老师,可以看出大屯洞经会目前仍沿袭着比较完整的儒家礼教思想,对传承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四)发展和成就
近年来,个旧市大屯洞经音乐文化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省内外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关注和重视,可堪称锡都的“活化石”。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博士曾经过考察,对大屯洞经音乐作出好评,州政协、州洞经研讨会孔老师也作出这样的高度评价:红河大屯的根基在大屯。
更可喜的是,2003 年4 月,大屯洞经音乐队代表红河州参加在大理举办的“中国大理三月街洞泾古乐邀请赛”,并荣获“优秀奖”。
2005 年10 月,受邀参加在个旧市金湖文化广场举行的“中国锡都首届国际锡文化旅游节大型祭硔”仪式活动,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
2007 年6 月1 日,受中央音乐学院邀请,赴京参加“2007 年北京现代音乐节”,当天下午7:30 分在中央音乐学院演奏厅作了专场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次日,又受天津音乐学院领导邀请到天津音乐学院作了专场演出。演出刚结束,乐队队员们就被天津音乐学院师生团团围住采访,紧接着,中国文化报、红河日报、个旧报也纷纷做了相关报道。
2008 年10 月、2011 年元旦,大屯洞经队参加了第二届、第三届锡文化旅游节祭硔仪式活动,所演奏的洞经音乐始终贯穿整个祭硔活动仪式,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
2017年8月,参加“大屯镇2017年倮莫火把节”洞经音乐展演活动,参与彝族民俗民风祭祀活动之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五)濒危状况
红河个旧地区的洞经音乐,一度繁荣。
鲜为人知,在昆明翠湖边,有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翠湖春晓”几个大字,这或许是因为聂耳的经典曲子《翠湖春晓》脍炙人口,让这个爱情的湖泊有了心灵的音韵。其实,很少有人知道,《翠湖春晓》不仅仅是歌颂春天,而且是歌唱纯洁无瑕的爱情。聂耳的“个旧初恋情人”袁春晖,对聂耳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聂耳在创作《翠湖春晓》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吸取了《宏仁挂》的精华,《宏仁挂》则是袁春晖专门送给聂耳进行学习和参考的,于是,为青春和爱情而生的《翠湖春晓》,其主旋律欣然运用了《宏仁挂》的曲牌基调。而《宏仁挂》又是什么?个旧洞经音乐是也!
再说说丽江第一个穿牛仔裤的宣科先生,对于发掘和抢救纳西古乐功不可没,于是让丽江这个偏僻之地脱颖而出,成为世界名城,宣科本人也成为了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东方之子、世界名人。尤其宣科把洞经音乐推向世界,让很多人误认为洞经音乐发源于丽江古城。其实,时间回到1957 年的某一天,宣科从昆明出发,第一次到达位于个旧南部的“云南省新建锡矿”103 号信箱,开始了他的“劳动改造生涯”。1978 年,宣科成为“清放回家的对象”离开个旧时,已过天命之年,个旧的这一段经历,占据了他人生的21 年。当他回丽江弘扬从个旧地区学习的洞经音乐的时候,洞经音乐同样在个旧余音绕梁,让人三月不知肉味。
而今,个旧的洞经音乐却面临濒危。
从个旧大屯洞经音乐现状来看,乐社参与者多女性为老年人,传承人老龄化问题突出,最大的有74 岁,其余几位也有60 多岁。就目前而言,洞经音乐已经很难成为一种谋生手段,从而使年轻一代滋生“学而无用”的思想,导致洞经音乐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纵使有想要学习洞经音乐的人,也只能依靠传统的带徒授艺传习方式。洞经组织没有统一的机构管理,洞经音乐活动组合自由、传承自由;洞经音乐文化保护工作者少、不固定,等等。
四、如何开展保护工作
(一)进行抢救性保护
洞经音乐文化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人是洞经音乐文化的根本。保护洞经文化要以人为本,保护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传承人不可多得,我们应当连同具体的人和技艺一起保护。尤其是高龄传承人,要进行抢救性保护,避免人亡艺绝现象的发生。
(二)进行数据化记录
作为一种非遗文化,洞经音乐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表现形式存在,是“活”的动态文化,这就决定了洞经音乐文化的记录和保存方法更多地依靠图像、语音、影视、影像等现代数据化记录手段。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运用数字图书馆的先进手段,应成为当前洞经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工作内容。
(三)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
我们应该秉承非遗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将洞经音乐带进校园,创新教育和宣传方式,创造性地挖掘洞经音乐与校园活动衔接的“兴奋点”,增强洞经音乐的吸引力、向心力、扩散力,实现“要我传承”到“我要传承”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