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叶吟悲珍妃也
——从近代题咏珍妃诗词看“今典”的形成与固化

2019-11-12石任之

中国韵文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典故落叶意象

石任之

(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一 群起题咏珍妃

在研究近代诗歌的过程中,今典是绕不开的话题。陈寅恪在1939年《读哀江南赋》一文中最早提出古典、今典的概念:“解释词句,征引故实,必有时代限断。然时代划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盖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并认为释今典有“二难”:一是考证事在作文之前,二是作者闻见的可能。陈氏所谓今典概指本事的典故。了解近代诗歌作者所处之时空的本事,相当于掌握一类关键词,于此可准确判断出大量比兴寄托作品缘起于何事何人。但典故随诗人的使用,其所指愈固化,其能指带来的文学力量则反而有削减的趋势。1900年发生的庚子事变对士人心理影响巨大,而其中珍妃之死既寓家国兴衰之痛,又有身世飘零之慨,吟咏珍妃的作品形成了相当的规模。考察题咏珍妃之死的诸“今典”,略可梳理近代诗歌典故使用的优劣,以及“今典”固化后的技术难度和文学性的双重降低。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两宫西狩之前,珍妃沉井而死。《清史稿·后妃列传》记述简略:“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沉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祔崇陵。追进尊封。”珍妃之死被各类文学艺术作品塑造为皇家爱情悲剧,末代皇帝溥仪接受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改造后,认为珍妃是封建专制制度下为黑暗势力夺去年轻生命的牺牲者。范当世诗中的“贤妃”与溥仪眼中的牺牲者形象,颇可代表一般人对珍妃及这段历史的认识。虽然珍妃自尽或是被杀众说纷纭,其人也并不等同于文学史、艺术史中的“珍妃”形象,但帝妃爱情本为传统文学题材中的一大母题,而光绪与珍妃故事又是帝制终结前夕最具传奇色彩的事件,因而庚子变起后题咏珍妃的诗词与描述珍妃行迹的笔记不可胜数。如范当世《敬题娄贤妃所书屏翰二字》诗:“娄妃不与宁王逝,大字辉辉在戟门。想见扶携宫婢日,暗思采掇圣人言。于今朱氏无炊火,何处青天著墨痕。女德万年看不厌,抚膺百感泪浑浑。”即为感珍妃事而作,成诗距珍妃殒命不过一月。

比如与珍妃关系密切的文廷式,其沉浮起落均与珍妃相关,感慨也较他人为深。钱仲联《文廷式年谱》于光绪三年丁丑(1877)记文廷式二十二岁时在广州游历,结交了志锐等满人。志锐、志钧为珍妃从兄,因此文廷式在甲午年(1894)翰詹大考中擢拔一等第一,时人于此颇有微词。因为这一层关系,钱仲联认为《拟古宫词》“藏珠通内忆当年”即吊珍妃堕井事。《花随人圣庵摭忆》等也认为文廷式庚子年的《落花》八首是为珍妃事而作。

玩其词义,天醉、荆棘、华表鹤归、铜仙热泪等,均为大时代之动荡哀感。而“况感西风落叶蝉”,“西风”“落叶”意象比拟珍妃之受外力催迫,与坠井时飘摇零落之态,哀蝉则是《乐府补题》发现后,咏后妃身后事的重要典故。“无用楼东十斛珠”句,用石崇故实,绿珠是为金谷坠楼人,身份比拟自是不伦,但在紧扣坠字的动态。除了飘零之态,“莫随流水终归海”,“驻颜无奈水千波”,“莫随”“无奈”俱是无可奈何之口吻,而井波为珍妃葬身之所,与井水相关的意象,在其他咏珍妃的诗作中颇为常见,哀蝉、缺月等意象也是。文廷式有“月缺尚应怜顾兔”,郑文焯有《杨柳枝词》“雨洗风梳碧可怜,秋凉犹咽五更蝉。谁家残月沧波苑,夜夜渔灯网碎钿”。

陈诗《江介隽谈录》谓:“萍乡文道希学士庚子之秋,有咏月绝句云:‘藏珠通内忆当年,风露青冥忽上仙。重咏景阳宫井句,菱乾月蚀吊婵娟。’……皆一唱三叹,寄托遥深,可谓善于比兴者矣。”这首绝句实为《拟古宫词二十四首》第十首。陈诗引文氏此诗后自注:“李义山《景阳宫井双桐》诗:‘秋港菱花乾,玉盘明月蚀。’”《拟古宫词二十四首》婉丽深沉,不仅用典,风格亦有李商隐咏史遗韵,但并非尽咏珍妃事。

文廷式咏珍妃事之《落花》八首,及《拟古宫词二十四首》,从构思、框架、手法、风格等方面均有李商隐七言近体特别是咏史诗的痕迹,即借古喻今、托物寄慨等。而咏珍妃本事取法义山,并非文氏一人。

二 意象的考察

(一)落叶意象的脱颖而出

如《诗史阁诗话》引王乃徵《落叶词》曰:“王苹珊前辈乃徵有《落叶词》四首,情韵苍凉,足当诗史。同时和者甚多,莫能及也。诗云……此四诗都下传钞殆遍,一时有‘王落叶’之称。”汪国垣《光宣以来诗坛旁记》“王乃徵”条云:“病山有《落叶》四首,咏庚子事也。狄平子云:‘此诗婉而挚,沉而佻,哀音激楚,有类变雅。’余谓清末京朝,颇多哀楚绵邈之音,皆从玉溪、冬郎而出。如李亦元、曾蛰庵、丁叔雅皆工此体。病山则不时作。此亦因珍妃之死,感而为此。事既哀怨,题亦凄婉,遂不觉偶入此派耳。实则病山其他诸诗,皆骨力坚苍,而游山之什尤工,亦不全似此种也。”

王乃徵四首《落叶词》颇有义山风调:

秋撼三山奈别何,流光激箭下庭柯。

金仙掌畔荒荒影,玉女池边瑟瑟波。

此日韶华随水逝,旧时庭院得春多。

娇姿一种芳菲色,不信冰霜意有颇。

亭亭珠树植名园,黄蝶西风又几翻。

浓翠自迎朝旭彩,清钟忽坠晓霜痕。

一庭衰草争怜影,百尺寒枝不庇根。

吹到师涓商调急,《玉阶》哀怨向谁论。

自拂荆尘判玉条,雪埋冰冱几经朝。

歌翻《独漉》伤泥浊,曲写《哀蝉》感翠凋。

铜辇再过秋似梦,碧沟一曲怨难消。

白杨路断鹃声急,谁向荒郊慰寂寥?

依旧空庭碧藓枝,凄清日色冷燕支。

重来金谷飘烟地,又到银瓶合冻时。

南雁叫群千里断,夜乌啼梦一秋悲。

长空愿止回风舞,为惜飘零最后枝。

王氏《落叶词》中,金仙、玉女,浓翠、清钟之偶,铜辇、碧沟,南雁、夜乌之属,物象缥缈无托、悲恻绮丽;荒荒影、瑟瑟波,自迎、忽坠,朝旭彩、晓霜痕,白杨路断鹃声急,金谷飘烟、银瓶合冻等,并有色调、动静、声响、冷暖的变化,可谓深得义山家法。落叶、哀蝉等意象,隐与文廷式“况感西风落叶蝉”消息相通,都以哀蝉之感寓寄托传统切后妃之身份,以落叶之飘坠无依姿态况死日之情境。题咏珍妃的诗词中,以落叶为题者占相当大比重。而这些作品中与珍妃本事黏合最为人称道的典故,确属“落叶”。

(二)离题而稳切

曾国藩之孙曾广钧,也有七古《落叶词》诗风靡一时。序云:“客有自燕避乱归者,道珍妃死事状甚悉,并述诸名流纪哀之作。辄仿香山《长恨歌》,梅村《永和宫词》,为作落叶词,比诸白发宫人话开元遗事,黄台诗句闵房陵幽废云尔。”诗以过长不录。曾氏另有七律《落叶词》十二首。录其三、其六:

银床玉露冷金铺,碧化长虹转鹿卢。

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

破家叵耐云昭训,殉国争怜李宝符。

料得珮环归月下,满身星斗泣红蕖。

王母转筹拥桂旗,阖门宣敕肯教迟。

汉家法度天难问,敌国文明佛不知。

十宅少人簪白奈,六宫同日策青驴。

昆明池上粘天草,只托微波诉卷葹。

《诗史阁诗话》评《落叶词》七律十二首云:“重伯此诗,可作珍妃小传读,惟于‘落叶’字面绝不萦拂映带,为与苹珊京兆作异耳。‘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十四字,允称绝唱。……窃谓重伯此十四字,倘珍妃地下有灵,亦当肃环佩以申感谢也。”虽然孙雄想象珍妃“亦当肃环佩以申感谢也”之语不脱文人习气,但“惟于‘落叶’字面绝不萦拂映带,为与苹珊京兆作异耳”之论,的确看出了二者《落叶词》笔法的不同。无论是王乃徵《落叶词》四首或是文廷式《落花诗》八首,俱紧扣诗题因物赋形,极力渲染落叶、落花的情态,用典切合,浑融惬当。

但曾氏《落叶词》并未句句扣题,且多用仙人意象,用笔跳脱于幻象幻境中,初读之似乎文不对题。然而曾诗每首虽离题,却稳切珍妃本事,于荒唐无稽之神仙幻境中,勾勒时人眼中政局如画。如其六“王母转筹拥桂旗”一首,“转筹”为运筹谋算之谓,首联以王母喻慈禧之威仪过人,可知珍妃之后至卒死于井,均在慈禧谋划之中,非为偶然之变故。“汉家法度天难问,敌国文明佛不知”一联可称妙绝,远胜《诗史阁诗话》所赏“姑恶声声啼苦竹,子规夜夜叫苍梧”十四字。

“汉家”一联上承“王母转筹拥桂旗,阖门宣敕肯教迟”,慈禧用心深沉前已昭然若揭,此句故用“汉家”,乃唐人以汉喻唐之传统,“天难问”如此隐晦曲折之语委曲道之,特有宛转低回之致。尤可注意,“敌国文明佛不知”句未经他人道过,眼光迥出同题作者之上。慈禧固然有其昏昧暴戾的一面,但其能数十年操纵朝局,无可与之抗衡者,则其工于心计亦非常人所及,而其于庚子年向十一国宣战乃益发显得滑稽。诗人往往以残忍骄奢目之,却忽略了庚子之变祸根早种。宫中尊慈禧为“老佛爷”,“敌国文明佛不知”句将慈禧之自大而颟顸、多诈而无知之脾性一语道出,“佛不知”三字更有一种悠谬冷峻的转折与讽刺。而肯以“文明”二字形容列强,曾广钧对世界局势之认识,已是开眼看天下。

文廷式《落花》诗与王乃徵《落叶词》等诗作,明显包含“今典”。即当代史事、或当前故事、当事人之间的交涉,以及在诗人造语致意时的特写使用。其解诗之道,因人及诗、因诗及事,其解诗融古典今事(情)为一,以细密之考证钩沉发覆,意在发皇前人之心曲,通其心于千百年之上,使实证与诠释相辅相成。凡讳之而不敢语、语焉而不能详之事,皆可托之古典与今典,极其用心写己身在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今典”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诗人有不得已者,故刻意搜罗典故意象用以讳饰,对不能直言之事,以意象譬喻,以典故道出。珍妃所处之时世,已不同于一甲子前风气未开之时,作诗哀悼珍妃并无太大风险可言。

继王乃徵、曾广钧之《落叶词》动天下诗人耳目后,以落叶喻珍妃之诗作迭出,恽毓鼎《落叶词》:

金井一叶堕,凄凉瑶殿旁。

残枝未零落,映日有辉光。

沟水空流恨,霓裳与断肠。

何如泽畔草,犹得宿鸳鸯。

此诗中正平易,“金井”“瑶殿”美称其所居之深宫,“未零落”“映日”指妃生前特受恩宠,“沟水”句亦用红叶题诗典,“霓裳”以杨玉环作比拟。末句则感叹泽畔青草,虽无江蓠辟芷之香,也无落叶曾居之高位,反而能善自保全。

庚子事变后第二年,朱祖谋有《声声慢·辛丑十一月十九日,味聃赋落叶词见示,感和》云:

鸣螀颓墄,吹蝶空枝,飘蓬人意相怜。一片离魂,斜阳摇梦成烟。香沟旧题红处,拼禁花憔悴年年。寒信急,又神宫凄奏,分付哀蝉。 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抛断缠绵。起舞回风,才知恩怨无端。天阴洞庭波阔,夜沉沉流恨湘弦。摇落事,向空山休问杜鹃。

龙榆生评此词云:“此为德宗还宫后恤珍妃作。‘金井’二句谓庚子西幸时,那拉后下令推堕珍妃于宫井,致有生离死别之悲也。”“人意相怜”四字点出德宗“恤珍妃”之情,“颓墄”“空枝”极力描摹叶落后景物之萧瑟,也显示乱后宫殿之荒芜。“吹蝶”“飘蓬”皆喻落叶,把落叶之辞柯及其象喻珍妃之坠井写得迷离凄凉。“香沟旧题红处,拼禁花憔悴年年”,亦用红叶题诗典,写德宗与珍妃旧日之恋情,而此情长期受到慈禧之高压摧残,憔悴伤情。“天阴”“夜沉沉”极力渲染氛围,烘托珍妃一生之悲剧性质。此词中“飘蓬人意相怜”“香沟旧题红处”“分付哀蝉”“终古巢鸾无分”“正飞霜金井”“起舞回风”“向空山休问杜鹃”,落叶、题红、哀蝉、巢鸾、金井、秋风、杜鹃等典故意象,均是咏珍妃诗词出现率较高的几类。

当时赋落叶词咏珍妃者,还有潘之博《大圣乐·落叶》,西风、巢鸾、哀蝉、题红、杜鹃意象亦见:

病蝶飘黄, 怨虫蠹碧,寒声深闭。恨西风、一夕飞扬,吹尽绿阴,换了斜阳人世。旧忆女床栖鸾遍,甚今日、残蝉难觅庇。枝头恨,被空际晚鸦,带霜蹴起。 天寒酒醒翠被,听簌簌敲窗人不寐。倚哀弦待诉,飘零旧曲,忍教重理?沟水东西分流后,料题尽,怨红谁与寄?拼摇落,问故国,杜鹃归未?

朱祖谋弟子林鹍翔《六丑·落叶,用清真韵》“信哀蝉意苦”一词也有哀蝉、绿阴、题红、秋风、洞庭波等意象。“付软尘槐国”即南柯一梦之意,写经历家国之变回宫的光绪,欲重寻旧日之梦,已然缥缈难寻。写落叶意象而醒目者,还有吴士鉴《清宫词》:

赵家姊妹共承恩,娇小偏归永巷门。

宫井不波风露冷,哀蝉落叶夜招魂。

此诗以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比拟瑾妃珍妃,千古之下行迹性格均无相近之处,又非韵语佳事,仅取其共事一君的浮泛联系而已。

《梦苕庵诗话》谓:“湘乡曾重伯(广钧)赋《庚子落叶诗》亦咏妃事,传诵艺林。”曾广钧步李希圣、王乃徵所作之《落叶词》七律十二首,文学成就允为同题之冠。而曾之《落叶词》之所以不局囿于题目,乃是因为在当时士人群起题咏珍妃的背景下,旧诗传统中贴切典故的反复使用,使得“落叶”意象成为某件时事之固定意象,一种无须笺注而自明的典故。在题咏潮起之初,文廷式《落花》诗之使用落花意象,王乃徵《落叶词》之使用落叶意象,构思造境是此命题下的发明。落叶意象/典故/语言符号,与历史意蕴、时代背景融合后,在最初的书写中,由于比兴寄托传统下多义的语言张力,产生了一种蕴藉绵邈的风格。而“落叶”二字所蕴含比兴寄托之意义,一经彼时名家揭橥,即引来种种仿效。因此落叶意象遂逐渐由王乃徵诗中需要咀嚼寻味的“今典”,渐变为一种强大的语言惯性。以至于造境用语多有雷同,下者不免拾人涕唾之讥。假如没有曾广钧等人之天才敏捷与匠心别裁,那么这种惯性不免使文字趋于浮泛。

(三)宫井等其他意象

上述悼珍妃之作,诗词典故使用趋同。如曾广钧《落叶词》“姑恶”句典出苏轼《五禽言》:“姑恶,姑恶。姑不恶,妾命薄。”其自注云:“姑恶,水鸟也。俗云妇以姑虐死,故其声云。”以“姑恶”之双关喻珍妃之死于其姑,以子规夜啼故事况喻光绪西狩去国,虽施小巧,而伤直露。且苏诗为古风,赠诗为七律,彼相宜而此未必相侔。黄遵宪亦有《五禽言》,其二云:“姑恶姑恶,小姑谣诼!小姑谗我有间时,狞奴黠婢日助虐。十年不将雏,自叹妾命薄。作窠犹未成,亦愿受鞭扑。一意报姑恩,云何姑不乐?姑恶姑恶!”钱仲联笺注引秋宗章《载湉外纪》云光绪廿五年十二月慈禧立端郡王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廿六年元旦,即命溥儁主祭,以示天命有归,此诗即咏此事。黄诗其三云:“泥滑滑!泥滑滑!北风多雨雪,十步九倾跌。前日一翼翦,昨日一臂折,阿谁肯护持?举足动牵掣。仰天欲哀鸣。口噤不敢说。回头语故雌:恐难复相活。泥滑滑!”钱仲联注云:“故雌当指瑾、珍二妃。”

彼时遘罹兵燹,音讯暌隔,因此诸家之作也非尽唱和。然则诗人如此刻意经营文字,当有内在之原因。尽管除文廷式外,其他人与珍妃并没有私谊,但如朱祖谋等人词作,同样以哀落叶为表,悼珍妃为里,则其之所以悼惜珍妃,仍然是荆棘铜驼之故国哀思,此为感伤时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诗国竞雄也不乏争奇斗胜的文人心态,金兆藩至有长达一千三百一十六字的《宫井篇》,其中意象典故的采撷,也不出咏珍妃诗词通例。钱仲联曾评云:“秀水金篯孙(兆蕃)先生《安乐乡人诗集》中,有《宫井篇》一首,长一千三百十六字,工丽无匹。”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一文被视为是倡导文学革命的先声,但作为白话诗的倡导者,胡适提出的“六不用典”一条中,对狭义用典的批评也确中痛病:“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唯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简而言之,用典是为了强化作者情志的表达,假如读者感受到的仅是与今事浮泛关联的典故本身,那么这类用典就是失败的。典故的含义多层且多变,不同诗作使用同一典故的同一意义,带来的文学效果也不同。

如果说落叶意象的剪裁还有名家巨手独到运思,那么其他意象有的不免浮泛或比拟不伦,有獭祭敷衍之嫌。譬如“宫井”典故,即陈后主国破后自投景阳殿井的故事。但光绪并非陈后主这样的昏聩亡国之君,珍妃之沉井也与张丽华被隋军斩首不同。只是由于景阳宫井后被称为“辱井”,“井”之意象与家国之“辱”的叠加,遂为时人普遍取用。

如毕一拂《光绪宫词》有云:

揽衣长跽泪如麻,此恨绵绵未有涯。

南内伤心谁第一?胭脂井上断肠花。

从其自注中即可见受曾广钧《落叶词》影响颇深:“一时胜流多为诗词以志哀悼,而曾重伯太史之落叶词,尤为哀艳,未尝为孝钦少讳。”

庚子七月两宫西狩后,城中士大夫各自仓皇奔命。王鹏运身陷危城,独闭门而居。朱祖谋、刘伯崇以故居遭洋兵袭扰,先后来依王氏四印斋而居。每晚各填一二首词,前后共六百余首,为《庚子秋词》。以谢章铤“词史”观点考察,《庚子秋词》响应时事,将家国之感发之于词,当可与杜甫《北征》《垂老别》等诗作相提并论。集中亦不乏与珍妃本事相关联之作。王鹏运《渔歌子》亦用“景阳宫井”之典故:

禁花催,清漏歇,愁生辇道秋明灭。冷燕支,沉碧血,春恨景阳羞说。 翠桐飘,青凤折,银床影断宫罗袜,涨回澜,辉映月,午夜幽香争发。

此词并无特别出色之处。周彦威和庚子秋词《夜行船》也有“胭脂井,落红轻洗”(和王作)、“破镜飞天,椒泥沉井,中有玉儿痴泪”(和朱作)。王鹏运困坐四印斋时与珍妃本事时空相距较近,但每天作一两首词的举动更接近消遣。

三 情感动机的考察

典故有时仅取其字面之意,用以增加修辞效果。葛兆光说:“典故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它的通畅与晦涩、平易与艰深,仅仅取决于作者与读者的文化对应关系。”并指出典故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取其字面之意,即王国维所谓的“代字”,这种用法无法传达“与典故情感交融辉映的‘情绪氛围’”;另一种则能构筑起整首诗的情感氛围,“读者一读到它,便被这种‘情感氛围’笼罩了心灵,感受到了诗人的心境,丝毫也不觉得典故在那里造成任何隔阂或屏障,因为它们已经融入情感氛围中去了。至于典故具体表达什么,没有必要去管了”。 从这一层次看,咏珍妃诗词用景阳宫井典故,若能使读者忽略典故原意,融入诗作词作情感氛围中,并无不妥。然而能传达感情氛围的典故,有极大的限制性,特指典故因缺乏张力而不可用,常见典故又因无特殊情感内涵而不堪用。能为所用者,需要既有字面美感,又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最好是典故中包含了古往今来人类共同关心与忧虑的‘原型’,比如生命、爱情、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葛氏特别推崇钱锺书关于典故的“动机史”之说,认为使用典故须明辨其历史流变,如此则可避免溯源忘流之板滞,或芜杂炫博之不得要领。

以“动机史”方法考察前代诗人所用景阳宫井的典故,如郑畋《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又如王安石《辱井》:“结绮临春草一丘,尚残宫井戒千秋。奢淫自是前王耻,不到龙沉亦可羞。”景阳宫井典故之情感内核,“辱”字固为其重心所在,而警戒之意远多于沉痛,且不乏轻鄙,对张丽华往往以“祸水”目之。文廷式“重咏景阳宫井句,菱乾月蚀吊婵娟”则化自李商隐《景阳宫井双桐》诗,从表面看李诗不像郑诗王诗之议论分明,似乎可取其繁丽凄婉之致。诸家作手之所以不约而同以义山体题咏珍妃,盖因李商隐对于典故的使用,往往采其秾粹精丽之视觉形象,及若即若离之情感内核,并不追求切合原意。但李商隐的咏史类诗作,如《无愁果有愁北齐曲》《隋宫》《陈后宫》等,均在借古讽今,以前朝荒淫为殷鉴。“秋港菱花干,玉盘明月蚀”固然精美,而满纸衰飒凄凉。按庚子之变不当问责于光绪,珍妃也非死于敌军之手,而且如果作者怀悼之情多于非议,则景阳宫井的用典就不甚切合。若以《锦瑟》《无题》之类诗作比较,则咏珍妃之作大多痕迹明显,甚至是刻意追摹同时诗人闻名之作,与比兴寄托浑化无迹之追求相去甚远。典故的使用,若仅仅用于影射一人一事,则其意义不免为原意固化;而能带来丰富情感联想者,其对时事的意指又往往在有无之间,难以一一指实。

叶燮尝谓:“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题咏珍妃之作难以企及此等境界。诸作使用景阳宫井典故,其尴尬之处在于:以其为确指则失于比拟不伦;以其为比兴寄托,则又缺乏应有之多义性与丰富联想。

同样浮泛的用典,还有将珍妃比于杨妃者,如邵孟《西幸陕》“回首都城见尘雾”,化自《长恨歌》“不见长安见尘雾”句,“最是令人肠断处,魂召妃子鬼无灵”。

此外还有梅妃杨妃并喻者,如无名氏《前清宫词》:

一斛珍珠慰寂寥,仓皇西幸总魂销。

马嵬山下同遗憾,凄绝长门赋大招。

李孟符《瑶池曲》则数人并喻者,有“延年歌舞能倾国”“人间那见英皇泣”“武皇岂有求仙意”等句。吴宓《空轩诗话》评此诗云:“盖咏清慈禧太后及庚子事,延年指李莲英,英皇指珍妃。”

曾广钧“景阳楼下胭脂水,神岳秋毫事不同”句,用司空图“景阳楼下花钿镜,玄武湖边锦绣旗”及张祜“凝碧池边敛翠眉,景阳楼下绾青丝”句意,议论而不失风神,仍是玉谿家风。但直接用景阳宫井典故,如何考察诗词作品的比兴寄托?任半塘《词学研究法》认为:“比兴之确定,必以作者之身世、词意之全部、词外之本事三者为准。”叶嘉莹先生进一步指出:“……纵然有此三项判断有无寄托的标准来作为依据,读词者与说词者也并不是能就因此而对其词中每句每字之托意来加以实指。”之所以不能对每句每字之托意加以实指,在于诗作词作仰赖情感与灵感之迸发,感性经验与理性经验水乳交融,不能完全区分。但题咏珍妃诗作,若与珍妃或光绪有私人感情者,发于当时还可以说有切肤之感,而居江湖之远的边缘诗人及民元后作者,其情感动机既不可信,其经历识见又不可靠,如无名氏《北京十不见竹枝词》之作,可谓毫无新意:

一夕哀蝉堕井沙,藏珠通内想容华。

青蛾独耐秋房冷,不见亭亭姐妹花。

此类作品往往瘠义肥辞,雷同浮泛。

四 今典的俗套化

在题咏珍妃常用的若干个典故中,宫井、飞燕姊妹比拟不伦,哀蝉、杨妃浮泛,而落花意象因陈宝琛《落花四首》等的经典地位,成为另一堪与荆棘铜驼麦秀黍离并称的遗民故国之思的意象。能与珍妃本事相关度高又名篇迭出的,当属落叶,这也是有关珍妃的诗作今典中落叶脱颖而出的原因。以致民元后在题咏珍妃的作品中,依然不断有人使用。如1928年底须社社友第十集社课,就以词牌《霜叶飞》赋落叶为题,所收录的作品中多暗咏珍妃之作。须社为流寓天津的遗民所成立的词社,起1928年夏迄1931年春,三年结会百集。一月三集,限调与题。由郭则泫主持,以晚清四大家的朱祖谋、郑文焯为主导,南宋词风为正宗。须社的成员多为地位较高的遗老,借填词抒发故国之思。如胡嗣瑗词云:“满天凄绪。西风紧,新愁先著高树。片红谁送出宫沟,飘梦纷如雨。甚一曲,零商断羽。哀蝉身世无今古。忆旧别长安,酒冷十霜余早换,箧中纨素。休问三匝无依,千林渐秃,此日萧瑟难赋。汉南人老意何堪,销尽英雄语。怨不极,虫丝半缕。回飚都从秋声去。怕更豁,登楼眼,故国凋疏,夕阳明处。”词中题红、哀蝉、纨扇典,均指向珍妃。《广箧中词》于此词后注云“汐社之音”,谓其有宋末遗民汐社之遗风。

此次社课,另有郭宗熙“锦枫宵舞”、李书勋“更谁怜汝”、查尔崇“倦鸦啼絮”等同调同题的《霜叶飞》词,多用哀蝉、题红、巢鸾典等。

须社社外词侣、宣统帝师陈宝琛亦有《霜叶飞·落叶用梦窗九日韵》词:

一秋无绪。霜天里,朝朝风萚辞树。夜长还要警孤眠,听打窗如雨。更恻恻、危枝倦羽。添薪虚忆庭槐古。尽唱彻哀蝉,甚处觅、题红那管,客衣缁素。 长记九日江亭,商飙猎苇,此题弱冠曾赋。而今人亦秃成枯,蠃共阶蛩语。忍撇却、干梢断缕。飘零休便随流去。但保得、冬心在,转绿回黄,是归根处。

陈氏《听水斋词》中此词未编年,张允侨《闽县陈公宝琛年谱》亦未提及此词。玩其词意,如“唱彻哀蝉”用哀蝉典,“甚处觅、题红那管”用题红典,“但保得、冬心在,转绿回黄,是归根处”用卷施典,与同题落叶词暗合之处颇多。陈宝琛为“同光体”大家,民元后《次韵逊敏斋主人落花四首》(1918),于缠绵哀感的亡国之音而外,且有超越性之情感体验,可谓介乎感性与理性之间、幽约怨悱不能直言又不得不发的性情之作,足为旧诗比兴寄托之极致。相比之下这首落叶词则功力学养盖过情感,意象典故虽多,却难以感发读者心绪。盖分题限韵的社课毕竟是命题作文,自多局限,况且与珍妃本事发生之日距离已久,强为感慨亦流于敷衍之故。

遗民社集以同题感怀故国,自是追摹南宋遗民《乐府补题》之风。但《乐府补题》的产生,源于唐珏收敛被元人挖掘的宋皇陵遗骨,以及遗民赋物寄托,是在蒙元政治高压之下不得不以曲笔出之。但民国社会并没有对遗老进行政治迫害,故此时而作此类题咏,争胜弄笔之意味,已过于痛定思痛之感悟,未免有伤感物缘情之本真。1935年《虞社》社刊依然有彭淼七古《落叶吟·悲珍妃也》“飒飒西风动地来”一首。其诗无足采,但以此可见诗作诗者已有落叶与珍妃事迹联系的普遍共识。落叶这个庚子变后的当时的今典,在形成之初已足辨识,渐成珍妃之死的代称。为了用字不直露而用另一个词语代替原词的做法,接近《乐府指迷》津津乐道的“代字”,一种文人的套路。王国维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使用代字“其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转成涂饰”,直指这种套路的弊病。今典一旦从需要玩味方可会心的意象变为一种简单代称,一目了然,于考察作者原意固然便捷,但文学创作丧失原创性而作者竞以套路相矜夸,技巧难度降低随手取用,今典应有的蕴藉也淡薄了。

从传统诗学角度,诗词以意存比兴寄托者为高。但有关珍妃的作品,自群起题咏之初,便有种微妙的文人暗相较劲的意味在。其中亲历庚子事变的人,自有郁结之情不得不发。关于珍妃的意象典故,早期作者或者真有思力笔力以及感情,但经大量同类作品反复使用后,尤其民元后的概念化写作,其比兴的力量反而减弱和僵化,一变而为浮词、游词,言浅情深变成了言深而情伪。而一般作者吟咏时局,多有隔膜和套路。既缺少比兴寄托之感发力量,又缺少属辞用事之熨帖妥当,文献价值多于文学价值。这也是大量近代乃至当代旧体诗歌僵化的症结所在。

猜你喜欢

典故落叶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来自林间的风
最后一片落叶
落叶知多少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