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喀则的月亮
2019-11-12吴长远
文/吴长远
中秋节到了,日喀则的月亮升起来了。日喀则的月亮离我很近,比内地近了三千八百米,大大的、圆圆的、亮亮的。我离自己的家乡很远,从日喀则到我的家乡隔着八千里月光。
我是一名投身雪域高原的援藏人。我是一名来自齐鲁大地的异乡客。我是第一次在异域他乡过不能与亲人团圆的中秋节。
自打七月一日进藏,已经七十余天过去了。七十余天的时间里,经过与高原反应的艰难抗争,我像一粒异乡飘来的种子,终于适应了这里低压缺氧的气候,适应了这里的环境,适应了这里的人群,落住了脚。
离开家乡的七十多个日夜里,除了工作时间,闲暇之余,尤其夜幕降临后,独自一人待在公寓,对家人的思念便如野草一般疯长,家中年迈的爹娘,刚上高中的儿子,独自挑起家庭重担的妻子,年幼的女儿和亲人们。仅有的慰藉是每天跟家人视频,对于思念如涨潮之水的我,有时非但不解渴,反倒会起反作用。思念一旦升腾起来,便势不可挡,任你怎么摁也摁不住。特殊的气候本就使人入睡困难,思念更搅得人辗转反侧,常常要熬到凌晨两三点甚至四五点才能浅睡片刻。
思念成为夜晚不变的主题,失眠成为夜晚无奈的常态。
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在中秋节到来之前,我的心就开始随着月起月落起起伏伏、空空落落,月亮越圆心里越惶惶,特别是收到爱人寄来的家乡的小枣、点心、阿胶……内心那种既暖又酸的心绪简直莫可名状,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立刻飞回家乡,飞到亲人身旁。然而,这终究是一场空想,因为这里的岗位离不开我。
中秋节真的到了,月亮愈发圆满,分驻各县区的四十多名援藏战友们陆陆续续回到驻地日喀则。这群有着共同志向共同使命的人,没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聚到了山东援藏公寓准备吃团圆饭。
大厅里张灯结彩,餐台上饭菜飘香。
要说气氛,公寓远比家里人多热闹;若论饭菜,公寓不比家里逊色分毫。
我带着微笑和战友们打招呼拉呱,可是心却飘飘摇摇,随着那无边无际的月光飘回家乡,飘回亲人身边。
往年的今天,我携妻将雏与弟弟一家一起赶到爹娘身旁。我带着弟弟下厨做饭,煎炸烹调;孩子们相互追逐,打闹嬉戏;爹娘搂着大的,抱着小的,乐得合不拢嘴。待到月上半空饭菜齐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把酒赏月,灯火可亲。今年的中秋,这温馨的一幕对我成了一种奢望。
从小到大,我从未走过这么远的路,一走就是八千里;我从未出过这么长的差,离家就是三整年。这是我,是每个援藏人不得不面对的“生别离”。
此时此刻,视频中,妻子带着儿女和弟弟一家三口围坐在爹娘身旁,主题仍是团圆,场面依旧热闹。可我知道,除了少不更事的孩子,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念叨着远方的我。
小小的屏幕上,爹娘头挨着头对着我笑,“长远儿,吸着氧还头疼不?”
妻子指着一盆肉微笑,“我炖的羊肉,可香呢,等你回来做给你吃!”屏幕内外,一家人都小心翼翼,不提远离,只说节日。
我心头泛起一丝惆怅,“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初闻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昔日读这句诗,是云淡风轻,今时嚼这句诗,才懂,别离,到底是怎样的滋味。那一刻,我差一点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匆匆断开视频,我再也承受不住,任泪水朦胧掉月光。那一刻,我如此脆弱,我想念他们,想回到他们身旁。
不去想,不能想,我跑进洗手间,用冷水把脸洗了一遍又一遍,尽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返回援藏战友们的中秋联欢会现场,多才多艺的战友们表演着精心准备的节目,时不时引得人捧腹大笑。
联欢结束,回到房间,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不断回想从接受援藏任务到进藏工作的种种过往。
我平静的生活是被六月某个夜晚的一通电话打破的。那夜,单位人事处通知我,单位有援藏任务。我犹豫了,若去,爹娘已是古稀之年,我还能陪他们多少年?儿子面临中考,正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关口;女儿刚刚过完一岁生日,我将在未来的一千多个日子不能陪伴她的成长;妻子体弱,她能独自撑起养老抚幼一大家人的日子吗?
我本能地想拒绝,脱口而出的却是:“我去!”是心底有个声音对我说:“你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那夜到启程进藏,只有十天的准备时间。七月一日,我告别年迈的爹娘,吻别不情愿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跟随山东省援藏干部人才队伍踏上了援藏征程。
进藏后,随着对西藏、对日喀则的了解不断加深,我更加坚信:援藏是我一生最正确的选择。
西藏,是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地理上,是世界屋脊也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而日喀则,是千山之宗、万水之源,是世界著名的青稞之乡,是我国面向南亚的重要通道。
日喀则天碧云低,阳光炽热;有连绵起伏的雄伟群山、滚滚东流的雅江和林草丰茂的河谷,她的美是让人即使走过千遍万遍依然惊艳震惊的壮美。
有人说,在西藏,是眼睛在享受,身体在受折磨。神奇的西藏有她的纯洁与静美,也有她不动声色的考验。这里海拔很高,气压很低,氧气稀薄,水永远烧不到一百摄氏度。内地人到这里要经受严重程度不同的高原反应,不是病人却要常常吸氧,没病也要常吃丹参滴丸等营养心肺,速效救心丸更是人人必备的救命神药。纵使如此防范,还是有援藏战友在猝不及防中将生命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西藏地广人稀,许多地方寸草不生,生产方式落后,经济发展落后,农牧区群众生活依然艰苦。西藏缺医少药,部分地区鼠疫、包虫病、结核病等疾病高发,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远远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内地早已施行的先进医疗技术在这里却是空白,群众看病难普遍存在。此外,师资匮乏,教育落后,很多初高中阶段的孩子不得不到内地上学。
……
西藏和内地相比,有着太多的不尽如人意。但无论这里气候多么恶劣,条件多么艰苦,这里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她、繁荣她、稳定她、守护她。
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土地,有哪一寸是多余的呢?习近平同志说,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做好西藏工作,关系整个国家长治久安。对国家来说,西藏的战略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身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面对党的召唤,有什么理由推三阻四呢?恶劣的环境吓不倒援藏干部,艰苦的条件挡不住共产党员,我们就是要到这片没人愿来、敢来的地方做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在这里,我常想,如果把援藏当作一件苦差,在炽烈的阳光下也不会觉得暖和;如果把援藏当作一项事业,寒风中也会满腔热血。“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气压低,士气不低;风沙硬,作风更硬”,是支撑援藏战士的制胜法宝。凭着强大的内心顽强的意志,山东援藏干部人才经受住了气候与环境的挑战,最终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进藏前,领导曾经给我们提过“三个问题”:“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进藏后,我们顾不得高原反应,便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
五十二岁的柴丽萍大夫是山东援藏干部人才中年龄最长的大姐,作为一家省级医疗机构产科主任的她,早已晋升正高级职称。常人眼里,这个年龄、这个职称、这个职务,选择援藏无疑是有福不享自找罪受,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她进藏后的高原反应最大,但工作的劲头一点不比年轻人差,有时一天要连着做几台手术。每次下班回来,说起当天做了什么手术、接诊了多少患者,柴大姐都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可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她已非常疲惫。很快,柴大姐就因为疲劳过度出现心慌的症状,我们劝她适当休养,减少工作强度。孰料,她根本坐不住,第二天照旧急火火地赶去医院。她说,病号都等着呢,心里急啊!
来自济南市济阳区的干部李光宗,家中添了二宝才刚刚五个月,他可以不来西藏,可他还是将一双儿女塞给妻子,踏上了援藏的征途。刚刚他还在晚会上表演节目,此时此刻,他在想些什么,也许如我一样,正长久地凝望着月亮……
每个援藏人都有自己的牵绊,但是没有一个人后悔进藏的选择。在西藏,我常想起著名学者崔卫平的一句话:“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我们只是普通共产党员,个体的力量也微乎其微,但只要人人奋力,我们的国家就能挺直脊梁。
此时此刻,我脚下便是可爱的中国。
中秋之夜,来自祖国各地的援藏干部人才们依然在坚守,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是他们的身影。但是,不止援藏干部人才,坚守在各个工作岗位上、不能和家人团聚的敬业者比比皆是多,那些爬冰卧雪卫国戍边的军人,驻村扶贫的干部,夜以继日埋头钻研的科技工作者,加班加点忙于生产的工人,日夜守护兢兢业业的医护人员……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都是如我一样追求理想的抱薪者。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我,我们,并非独行者。
想到这里,不禁释怀。举头望月,天上的月亮更圆更亮了。
月光中,仿佛看见亲人们在微笑。爹娘又在嘱咐我:“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既然去了,就好好干,别让人家说闲话!”妻子抻着我的衣角叮咛:“别想家,多爱惜自个儿,家里的事你不用操心!”儿子大声儿对我说:“爸爸,你放心,家里有我呢!”乖巧的女儿围着我一圈圈转,不停地喊着:“爸爸,爸爸……”
……
一抹发自内心的微笑浮上我的面颊。
远远望去,月光下,日喀则灯火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