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剑北篇》:抗日烽火中的山水长卷

2019-11-12

艺术评论 2019年2期
关键词:长卷老舍山水画

马 云

[内容提要]老舍《剑北篇》以西北地区自然山水为经,百姓的抗日生活为纬,描绘和抒写了祖国山河依旧,国民同心抗日的长篇山水画卷。大量的山水描写具有强烈的江山意识和民族精神。同时,老舍对自然山水的感知也影响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和评价。

1938年到1939年间,老舍代表“文协”,历经五个月,行程两万里,随同北路慰劳团到陕甘绥处去慰劳抗敌将士。从1940年开始,老舍创作了山水长卷《剑北篇》。回顾行走在祖国山水之间的历程,耳濡目染,对于自然山水别有一番情感在心头。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老舍《剑北篇》犹如宋代山水画长卷《江山秋色图》《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的山水长卷《富春山居图》,大量的山水描写具有强烈的江山意识和民族精神。老舍以西北地区山水为经,百姓的抗日生活为纬,描绘和抒写了祖国山河依旧,国民同心抗日的历史画卷。同时,对自然山水的感知也影响着他对中国山水画的认知和评价。

老舍以山水画的精神创作《剑北篇》不是偶然的,一直以来,他对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抗战期间,文艺家齐聚重庆。作为“文协”主任的老舍,与同时代文艺家有了更多接触,参与了很多文艺和社会活动。当时,重庆的画展很多。老舍在《观画偶感》一文中说:“这一程子,重庆开过许多‘画展’。虽不懂绘画,我可是很喜欢看画。”老舍喜欢看画,他说:“只要有图画看,我总要去看看。”看完了画展,他就会写一些评论。这一时期他写了大量的画评画论。特别是对于山水画,他有自己独特的观感。老舍对于山水画的鉴赏水平很高,很有识见,可以说是近乎严苛。因为老舍知道:山水,经过多少代的名家苦心创造,到今天恐怕谁也不容易一下子就跳出才能圈子去。老舍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特别是明清绘画有些研究,还有些收藏。他看到李可染的山水画想跳出老圈子,他在用笔、着色上都想创造,但是“他的意境还是中国田园诗的淡远幽静”。老舍当时认为李可染的山水画不如人物画,同时认为李可染有天才与工力,如果肯试验新诗,会超过赵望云。这些预见后来得到了证明。老舍很喜欢赵望云的画,但他对赵望云山水画的成绩和问题都看得很透。他说:“赵望云先生以十几年的努力,做到了把现代人物放到中国山水里面,而并不显得不谐调:这是很大的功绩。但是我们细看他的作品,我们便感觉到他缺少一点什么。他很会着色,很会用墨,也相当的会构图,可是,他缺乏着一点什么。什么呢:中国画所应特具的笔力,他的笔太老实,没有像刀一般的力量,他会引我们到‘坟’上去,看到形形色色的地道中国人,但是他并没能使那些人像老松似的在地上扎进根去,我们发觉只过了晌午,那些人便都散去,而场上落得一无所有。”对于丰子恺的山水画,老舍也有他的认识。他感觉丰子恺的大幅山水也有漫画特质,“简直是扩大的漫画”。丰子恺的漫画是题旨好,另存风趣,不落俗套。问题是他的画“不分粗细,不分浓淡”“只注意了笔,而忽略了墨”。对于关山月的山水画,老舍也有他的评价:“用笔是非常的泼辣。可是有时候失之粗犷,能奔放,而不能敛。”老舍对傅抱石的山水画评价最高。老舍说傅抱石的山水画最喜欢他的“设色”。“他曾只点了一个绿点,而使我们感到那滴绿点是含满了水分要往下滴出绿的露!他的‘点’正如他的‘线’,是中国画特有的最好的技巧。”老舍认为傅抱石的山水画首先是抒写山水间的诗意,“每一张都是诗”。其次是气魄,他完全把握住中国画特有的技巧,“放笔泼墨,用最高的技巧遮盖住技巧”。其三是并不死守成法,永远是新方法的主人,而不是摹仿者。老舍对于林风眠用中国绘画工具画西洋画颇不以为然,认为他“摸不到中国画的边际,只落得劳而无功”。在这些画评中可以看到,老舍总的倾向认为中国山水画是完美的,在世界绘画中占有特殊地位,“历代名家各有贡献,画艺几乎走到改无可改的地步”。尽管现代画家对于山水画都有创造,但是都在探索,新的山水画不是一个人所能建设完成的。在对李可染的评论中,老舍提出了“新诗入画”的思想。他认为李可染尝试改造中国山水画,但是意境还是古代山水画的意境,没有敢尝试把“新诗”画在纸上。“新诗入画”这一很好的思想没能得到文学和艺术界的响应。加之后来学科分工的细化,文学和艺术的隔膜日益加深,现代诗与现代山水画完全脱节,其后果众所周知,有人说“当代画坛无大师”,而现代山水诗几近消亡。

直到上世纪50年代,老舍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仍然十分关注。1958年,他在北海公园画舫斋观看吴镜汀、秦仲文等人的山水画展以后,写了《观画》一文,对山水画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些思想相比他40年代对山水画的认识有些变化。过去老舍认为中国山水画经过历代名家的贡献已经到了“改无所改”的地步。现在他认为“传统的山水画并未走到山穷水尽之境”。同时,山水画也表现出时代特征,周元亮山水画中的人物由古衣冠形象变为现代劳动人民形象,并不显着不谐调。老舍都给予了肯定。对于山水的构图,老舍也看到了一些新气象,他认为这是画家放弃摹仿画谱坚持户外写生的结果。老舍希望中国的山水画不要与祖国的伟大山河脱了节,与广大人民脱了节。他希望画家要熟悉和了解自然山水,而不是画谱。这些思想显然与他抗战期间的西北之行有着直接的关系。老舍的西北之行对山水的感受和描写,使他对中国自然山水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对中国的山水画也有了新的观感。

老舍长诗《剑北篇》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颂扬;一个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在民族危难的时候,老舍行走在祖国大西北的土地上,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山河破碎的痛苦。他以一种忧患之心感悟山水,写出的是一幅幅有力度、有高度、有硬度的山水画卷。关纪新认为:“《剑北篇》既是颂赞祖国大好河山的歌,又是颂赞民族传统文化的歌”,“中华大地的千山万水,无不唤起老舍的爱国情愫,他恨不能为祖国的每一片山水,都奉献一首高亢的歌吟”。在对祖国山水的感悟中隐含着一种深切的江山意识、爱国思想。在这次西北之行中,老舍途经长江、黄河、终南山、华山等名山大川,也经过了许多历史文化要地。面对祖国的壮丽河山,老舍常常心潮澎湃,热情抒发了他的热爱之情。

《剑北篇》是山水长卷,也是抗战志。老舍借鉴中国山水画长卷的结构方式,用全景式构图,山水连绵不断,每个单元也都有相对的整体性。打开《剑北篇》就像打开一幅抗战时期的山水画长卷,画轴徐徐展开。从蓉城——剑阁——剑门——广元——汉中——留侯祠——宝鸡——西安——潼关——豫西——洛阳——南阳——老河口——襄樊——西峡口——龙驹寨——临潼——终南山——宜川——清涧——榆林——华山。其中多次在西安迂回。《剑北篇》的每一个画幅都是以山水为背景,西北地区的高山大川形成了一种磅礴气势。从蓉城到剑阁的山水险峻;从剑门到广元的山水雄奇伟大。在“剑门——广元”一节中,老舍通过对山水的描画抒发了他对祖国山河天险的赞叹,险峻的山水成为阻挡敌人的关口:

冲破长江的巨浪滚滚,

会见过四川天然的水门;

啊,那雄奇伟大的夔门:

似巨鲸之口,山是牙,石是唇,

漱荡,控制,吞吐,激喷,

使 往来的舟艇似毛羽的旋转升沉,

使东流的黄水挣扎呻吟:

惊涛为锁,峭壁为门,

任他万马千军,就是啼猿飞鸟也丧胆惊心!生死较量。

剑门就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把守着祖国的大门。“东有夔门,北有剑门,这二险之间荣养着抗战的命根”。天险在某种程度上阻挡着侵略者入侵的步伐,西北成为抗战的大后方。老舍对这片自然山水表现了一种崇高的敬意。山水在诗篇中不是背景和点缀,而是主体。这幅山水长卷的人物是正在浴血奋战的军民,山水的底色是被抗日峰火染红的血红色。在汉中——留侯祠一节中,山水记录和见证了历史:“一线的青天/千丈的深渊/新旧石门夹岸依山/古代的艰辛/今人的血汗/历史的倔强今古不变!”青山依旧在,留侯的精神千秋传。老舍把山水情怀与人文精神融为一体。千里江山与广大的抗战民众互相依存:抗日民众浴血奋战保卫祖国河山,自然天险也护卫着广大的民众。

老舍在山水的描画中饱含着战争的忧患,他感叹道:“无忧的树,无忧的山,/无忧的世界啊,恐怕只在梦间。”我们看到,老舍总是先写自然山水的静,世外桃园式的美。在“汉中——留侯祠”一节,处处可见汉中平原的宁静和美:“山腰溪畔/远村点点/瘦竹几竿/梯田几片。”北方的一个小县城像一朵幽兰,藏在山边。但是这种静和美瞬间被敌人的战火破坏。在恒静的山水中,中国正进行着一场与侵略者的

大河浩浩,渭水回环,

细细的洛水,流动在中间;

金沙秋色,分入三川,

陇海铁路微微的一线;

大河的对岸,起伏着层峦,

山色淡黄,烟沙无限,

那就是宝血染成的中条山!

十八里外,便是潼关,

粉碎寇敌的巨炮,声声传到华山。

老舍《剑北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山水诗,但是大量的山水描写已不是单纯的比兴修辞,而是表现一种庄严的江山情怀,在山水的洗礼中深刻领略到祖国江山的伟大,民族国家的尊严。

宋代以来,中国山水画就对祖国山水寄寓着家国情感。北宋时期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南宋时期赵芾的《江山万里图》等山水长卷,犹如中国地图,记录着祖国的山山水水,其中表现的江山意识垂范后世。宋代除了山水画长卷,还有以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长卷,以全景式构图,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元代以来,文人画兴起。在中国文人笔下,自然山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山水无非清净身”。自然山水是文人情感思想寄寓的载体,借景抒情一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通常表现。现代学者已经看到了历代山水画中的潜台词,各种思想和感情的寄托。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画笔下隐藏着难言的亡国意识,他画中破碎的山河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八大山人在绘画中依旧表现破碎的故土山河,诉说着亡国之痛。

老舍《剑北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艺术抒情言志的传统,以及山水画长卷和社会风俗画长卷的表现手法,创作了一个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文本形式:抗日志与山水画融合绘制的山水长卷。更为重要的是,“五四”以来,由于文学观念的变革,传统山水诗几乎消亡,现代山水诗也是少之又少,少量山水诗也很少得到人们的关注。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山水诗这个曾经辉煌的诗歌题材已经不存在了。老舍《剑北篇》的山水诗长卷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老舍的西北之行,对于自然山水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画家所画的山水画也有了更深切的感悟和体会。在老舍这里,山水诗与山水画就发生了相互的影响。凭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以及对山水画的耳濡目染,老舍对山水的观感是用画笔在表现。在“蓉城——剑阁”一节中,老舍写道:

云、烟、雾、雨、,群峰,都在流动。

没有南北,没有西东,

路在云中。

云移雾动,

露出山峰,

埋起山峰;

云雾之海里吞吐着绿岛青松。

近处似落似停,山花与野草香美无声。

远处,白烟轻动,

现出,又隐起,一二青峰。

再远处,云破,一线光明,

闪出淡绿的一片山晴。

看不尽,数不清,

啊,蜀道的难行,

云里天外,千峰万峰!

老舍画出了山水的动态,这段描写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层恋叠嶂,云雾缭绕,变动不居,气韵生动。他描画华山似乎用到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技巧:

一岭平拔,独傲云间,

像插天的碧笋,像天际的青莲,

像画家的神工鬼遣,

挺秀的几笔绘就了层峦。

……

这里,石不露骨,翠树含烟,

显而不浅,秀而不艳,

一切都分明的列在眼前,

一切又都空灵淡远;

南方的秀色,北地的晴天,

没有南方的柔媚,也没有北国的荒寒;

这段描写犹如中国的水墨画,老舍好像一个熟练的画工,从中可以看到结构的虚实、笔墨的浓淡、远近的层次等等。不过,《剑北篇》毕竟是诗,老舍运用了诗歌的优势写自然山水,自然有一些绘画所不能的优势。老舍是在运动中写景,他写的不是山水的静态,而是动态,随着诗人行走的脚步,视角的转移,山水景观移步换景,景随人动。好像摄影机,先有全景式扫描,再有局部的特写,高低远近的不断推送,写出了山水的层次。如“汉中——留侯祠”一节的山水描写:

右边,近山把夕阳遮断,

绿深影暗;

远山明淡,

悠悠化入青天。

赤柏下轻响着山泉,

微风吹动着绿竹千竿,

落花几片;

绿光中松鼠惊窜,

一闪,不见,

幽情无限!

石阶曲转,

松阴竹影间,

藏着小亭,清风四面。

阶高步缓,

步步留连;

……

一条淡黄的路线,

弯弯的绕过来青山,

弯弯的消失在青山,

……

高,低,近,远,

带着一条儿灰烟。

多么静美安闲!真可谓是诗中画,画中诗。在战争条件下感受这样的景色更觉宝贵万分,老舍似乎在山水间有些留连忘返。然而看到这样美好的景致被战争破坏:“瓦砾纵横/灰里烟中是财产生命/寂无人声/血与火造成了鬼境。”老舍的愤恨之情溢于言表:“心中的怒焰烧尽了恬淡的幽情。”《剑北篇》是自然山水壮美与抗日民众壮烈相交织的诗篇和长卷。试想,如果哪天有一位有识见的画家把老舍《剑北篇》用绘画表现出来,那是一幅多么壮观的山水长卷!

注释:

[1][2][7]老舍.看画.老舍全集(17)[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89,89,89.

[3][4][5][6]老舍.沫若、抱石两先生书画展捧词.老舍全集(17)[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92,92,92,93.

[8]老舍.观画.老舍全集(17)[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537.

[9]关纪新.老舍评传[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326.

猜你喜欢

长卷老舍山水画
解人之难的老舍
印象·老舍纪念馆
长卷
“对话”小伙伴老舍
谈唐英与景德镇妙不可言的缘分
雒红强山水画作品
《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我的一生是宣纸的长卷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