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靖四平锣鼓乐与地方信俗

2019-11-12卢佳秀

闽台文化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锣鼓闽南四平

卢佳秀

(闽南师范大学 闽南文化研究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作为闽客交界地带的南靖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在20世纪20~40年代,南靖地区最负盛名的当属四平锣鼓乐。当地民间有着“万盛锣,诱船婆;万盛鼓,诱查某”“四平吹,热煞囝仔胚”的说法,可见当时四平锣鼓乐在南靖乃至闽南地区的兴盛情况。南靖县的四平锣鼓乐,当属金山镇为之最。

一、南靖的地理与民间信仰

(一)南靖之七山两水一分田

南靖县,古称兰水县,“前身为南胜县,建置于元至治二年(1322),隶属漳州路。至正十六年(1356),因县治地僻多瘴,迁至双溪口之北兰陵(今靖城镇),因地处福建南部,且吕寇不靖,故把南胜县改为南靖县,意为‘南方之靖’,以兆吉祥。”南靖县与龙岩市交界,“地处博平岭山脉的东南侧,属于闽浙丘陵的一部分。境内山丘广布,峰峦起伏。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丘陵、山地与河谷盆地相间分布。此外,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脉与河谷呈三起四伏状态,境内高谷深,高差大。其中,千米以上山峰50多座,大多分布在西北部。”属于暖热湿润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纵观整个南靖县山区面积广大,有着七山两水一分田之说。南靖县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的水急峡多的山区性河流。“本县地处九龙江的支流西溪上游地区,境内多山,雨量充沛。因而溪流众多,山河相间,大小河流72条,均属九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流经本县九龙江支流西溪上游的三大支流:船场溪、龙山溪、永丰溪。”其中,龙山溪这一支流流经和溪、金山、龙山三镇,至丰田宝林与永丰溪汇合于香江,成为沟通闽南与闽西重要的汀漳要道。

南靖县金山镇,自古以来就是连接闽西南一带的中转地带。金山镇“位于县东北部,东与华安县交界,西与奎洋乡、船场镇接壤,南与龙山镇毗邻,北连和溪乡,总面积223平方公里。东西部多山地,沿河流域较平坦。”途经金山的九龙江西溪作为九龙江水系主要支流之一,源于闽西龙岩象溪镇四旺村,东与九龙江北溪在龙海三叉河交汇,这条河流促进了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商业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据《南靖县志》载:“水潮,亦名水头。金山之上,通汀、赣,舟行至此。村落市肆,商贾集聚……舟载货物始此,名水头焉。”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南靖金山镇属于沟通闽东南与闽西的水运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而往来经商的“水客”,途经金山镇时,常祭拜金山镇境内的辅顺将军、鹅仙洞九鲤仙、保生大帝、观音佛祖等神明,求保佑多金多福。

(二)民间信仰繁盛

南靖县民间信仰种类繁多,“从南靖县寺庙供奉的主神来看,观音菩萨最多,有72座;其次是保生大帝,53座;再次是关帝圣君,36座;还有玄天上帝25座;福德正神(土地公)16座;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15座;广应圣王(谢安)13座;开漳圣王陈元光11座;民主公王10座;广济祖师(杨义中)6座;妈祖、大众爷、惭愧祖师各5座;屈原、伽蓝菩萨各4座;城隍公、城隍妈、武则天、林太师、赵渊各三座;地藏菩萨、陈靖姑、哪吒太子、马仁各2座。”

受到地理位置、交通枢纽、水客活动等因素的影响,金山镇自古以来民间信仰兴盛,民俗活动成为当地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年香火旺盛的鹅仙洞九鲤仙、九月半埔千家宫以及众多村社的社庙形成了一个较为庞大的信仰圈,因此,当地的民俗活动也同样繁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正月廿、三月半、九月半等都有热闹的民俗活动,尤其是年底持续到正月里,各村社的民俗庆典活动更是十分繁盛。

恰逢当地庙会时,这些往来汀漳贸易的“水客”也会随当地民众添香油乃至酬神谢戏以庇佑生意兴隆。尤其是恰逢金山村九月半辅顺将军马仁诞辰之际,往来龙岩漳州的“水客”在此进行农村贸易集市活动,货品琳琅满目,称为会市。千家宫“每年九月半都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庙会,从古历十一日到十七日连演七天七夜的戏,由汉剧、四平戏、潮剧等剧种,四五台戏同时演出,当时称为‘斗戏’。其中常参加斗台的四平戏就有龙山的‘荣华班’和金山的‘凤仪班’。”“千家宫供奉辅顺将军,香火世代绵延,金山每逢九月半有四台同演、连演七日大戏歌其功德的旧俗……”从中可以发现,而这些“水客”与民俗活动联系紧密,促进了当地庙会发展兴盛,也进一步带动了当地民间信仰的发展。早期南靖四平戏演出更是民俗活动的一部分。直至后来四平锣鼓乐也同样依附于当地的民俗活动的奏乐表演中。

进一步说,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往来汀漳的商贾在金山水潮一带由于地势原因水运无法继续向上游闽西通行,货品不得不在水潮进行水陆运输的转换,在金山形成了较为热闹的水潮圩。往来商贾为了庇佑生意兴隆往往捐资当地庙会,推动了当地民间信仰的繁荣,而当地民间信仰发展也带动民间信仰文化庆典仪式的兴盛,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四平锣鼓乐。

二、南靖四平戏与四平锣鼓乐

(一)由盛而衰的闽南四平戏

在闽南戏剧舞台上,四平戏曾辉煌一时。“四平腔是明中叶兴起的南戏戏曲声腔,这是从弋阳腔生发出来的一支新声腔。明代四平腔的一路从赣南流传到闽粤交界的平和、漳州、南靖、诏安、云霄等地,称作四平戏”“四平戏从明代嘉靖中期至清中叶道咸间,约有三百多年时间盛行于中国南方各省,而福建流行更为广泛。”由此可知,早在明清时期便流传并盛行于福建一带。而漳州南靖地区的四平戏约为明代从江西流入,并在闽南地区卷起了兴盛之风,影响着当地民众的娱乐生活。

“清中叶后,‘四平戏’在长期发展中也受到昆曲、乱弹、外江戏和当地古老剧种竹马戏以及小梨园的影响,从流行于闽南的地方戏剧种吸收不少剧目、唱腔和表演艺术……后台伴奏乐器也从早期的‘锣、鼓、吹’增加了弦乐器。”而且,闽南四平戏以“中州官话”唱白,有别于闽东、闽北的四平戏。

《南靖文史资料第十辑》载:“二十年代还是四平戏昌盛末期,曾有过‘万盛、凤仪、荣华、永春’等四平戏班社的‘四台斗’历史,金山乡的凤仪班和龙山乡外学底社的吴松组建的荣华班(1887~1943),常年活动于闽西南地区,为适应民间游神游艺的需要,四平锣鼓乐则在本县各地盛行。”荣华班的演出对于当时闽南至闽西地区的民众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老一辈人口中还留有“荣华看一出,胜过咸菜烧排骨”“荣华吹,吹煞囝仔胚”以及“彩同旦无看,戏金少一半”的说法。“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用闽南语系方言演唱的芗剧、潮剧深受欢迎。漳州四平戏因唱白用‘中州官话’,不易为群众所接受,加上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无人,从此走向了衰落。”

另一方面,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以荣华班为主的南靖四平戏戏班因抗战,百业萧条,老艺人相继去世,戏班生存也举步维艰。荣华班试图转变原有的戏剧形式,尝试注入潮剧的艺人,并有了“半夜反”的情况出现,即上半夜演四平戏、下半夜演潮剧的情况。1943年,恰逢在龙岩适中演出时遇旱灾,风华一时的荣华班最终解散。直至四十年代末,凤仪班、万盛班、永丰堂等漳州著名四平戏戏班也纷纷解散,四平戏也在抗战后逐渐走向了落没。在访问过程中了解到,当时荣华班班主吴松的后人(曾孙吴成火今年85岁,现今年老体弱)依旧居住在龙山镇龙山村外学底,可是文革后,当时荣华班解散后遗留的戏笼等物资竟然全部当成废品变卖了。1960年为了抢救濒危的四平戏,曾在平和县成立过专门的四平戏培训班,可最终也是昙花一现。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更迭,现今四平戏正濒临消失,福建仅在闽东北的屏南县和政和县有部分遗存,形势十分严峻。但曾经为漳州主要戏种之一的闽南四平戏在现今的闽南一带逐渐消逝并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而配合其演奏的四平锣鼓乐则保留下来,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的演奏。

(二)绝处逢生的南靖四平锣鼓乐

正是因为配合民间游神游艺的需要,四平锣鼓乐渐渐从四平戏中独立出来,形成单独的一种演奏形式并向外传播。配合四平戏演奏的四平锣鼓乐依托闽南民俗活动存留至今。四平戏为四平锣鼓乐提供萌芽土壤,而民间信俗的发展进一步为其奠定了兴盛的社会基础条件。四平戏逐渐消亡的背景下,四平锣鼓乐依托民间信仰、民俗活动而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尤其在南靖地区,四平锣鼓乐与民间民俗活动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四平锣鼓乐也俗称粗锣鼓,属于弋阳锣鼓乐,多为迎神游艺而演奏。配合四平戏的表演所衍生的南靖四平锣鼓乐正是借助民间信仰这一依托而日益兴盛,在上个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期间达到了顶峰。相较于闽南四平戏,曾宪林在《从四平锣鼓看闽南戏的演变——以南靖县金山镇四平锣鼓为例》一文中对于四平锣鼓乐的进一步发展原因提出了一些看法。首先,从四平戏消亡的原因看:一为语言审美差异。四平戏的“中州官话”相较于闽南语系的闽南地区而言,不易学习且不再适应当地民众的审美需求;二为发展过程中丧失其剧种特色。四平戏在清末以来吸收多种外来声腔剧种的剧目、曲牌、表演和唱腔音乐而将四平戏特色逐渐丧失,加上新剧种的冲击,最终失去了市场;其次从四平锣鼓乐存活的内因看,一则保存了戏剧内容的器乐形式。后台伴奏的锣、鼓、吹器乐保存了四平戏的特色,不仅保存了四平戏的乐队体制,还保存了带有戏剧内容的曲牌音乐,将戏剧内容的曲牌组成套曲,成为吹打乐。二来吸收了闽南民间的地方音乐。四平锣鼓与闽南的弦管、十八音、锦歌等都有密切联系。最后,四平锣鼓乐艺人的分离,使之与四平戏脱离了关系。基于此,四平锣鼓乐才有了流传至今的可能。

南靖地区的四平锣鼓乐队伍,金山为之最。四平锣鼓乐依托庙会盛行的金山镇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达到了顶峰:“四十年代的金山庙会活动,游艺多达23台,加神像伴游,则需锣鼓阵30多个,该乡最多时达40多阵锣鼓队伍。”。此外,在《南靖县志》中也有这样记载:“1941年前后,金山庙会游艺有30多阵四平锣鼓乐阵,震天动地……大多数由族长主持聘请民间乐师传授。四平锣鼓队的乐器分为吹奏类、打击类两大部分。吹奏类主要是唢呐,长度为47.5厘米,口径14厘米,唢呐中间有八个音符孔。”当时,金山镇的金山村、安后村、东建村、新内村均有四平锣鼓乐乐队,甚至一个村就有3、4支锣鼓队伍。由此可见,清末时,四平锣鼓乐在金山已十分盛行。仅一个金山镇四平锣鼓乐队伍数量之多令人惊叹,更何况在闽南这一地区范围的影响之大。“一般以八人为一个演奏单位,根据情况可增加2~4人进行演奏。”[20]每阵四平锣鼓队配备乐器有大鼓、小竹鼓、大钹、小钹、大铜锣、小锣(响盏)、大腹吹2支。表演时艺人们可圈坐,也可游行表演,具体按照活动形式不同而表演形式可随之变换,游行走路时需加1人帮抬大铜锣。以大小鼓居前,大小钹、大小锣居左右,二吹手排列居后的方阵顺序,每迎一神像或一台艺都有一阵锣鼓在前开路。表演时,四平锣鼓乐演奏中主要以唢呐主奏,以鼓振节,并辅以队形。

根据安后村手抄整理的四平锣鼓乐谱,现遗留在金山的四平锣鼓阵曲目最多十套:即:《头音吹排》《二音吹排》《三音吹排》《大破对阵》《看阵》《拾排》《双剑记》《铁弓贤对阵》《武松杀嫂》《大皇宫》《串仔谱》《大吹谱》,以这十套锣鼓阵曲目为纲,每一套即对应相应的一回四平戏演奏。据安后村四平锣鼓乐鼓手吴阿民介绍,最初学四平锣鼓乐时只学了《大破对阵》《看阵》《拾排》这三套,现今演出最常用的也是这三套在循环演奏,其余的已经失传了。此外,在船场镇《榕树坑四平锣鼓吹谱》中,还有《看阵锣鼓谱》《大报锣鼓谱》《拾福锣吹谱》等曲目。四平锣鼓乐的排练和演奏都是遵循戏剧节目按套进行的,都备有每套曲目的工X谱:

《铁弓缘》对阵用:黄虎岗、吹日、只见他、掩可他、牙仔、尾排、发怒、锦於香、包老吹、月外聪、彩板等吹谱。

《看阵》用:粉叠儿、曲言回(泣颜回)、石榴花、下小楼、黄龙滚、小楼惠、叠叠令、清板、尾声等吹谱。

《武松杀嫂》用:景阳冈、三婆洋(山坡羊)、智祭、通杀人、拾三节、尾凡是、清板等吹谱。

《双剑记》用:大过场、彩板头、小过场、步步娇、折车令、江如水、雁儿落、夭夭令、收江南、完林好、沽美酒、清江引、川不足、喜迁英、德留子、四门子、水仙子、落尾、尾声等吹谱。

《大报锣鼓谱》用:千秋岁、火炮四下尾(大过场)、新水令、少阳洲、拾细串、喜迁英、花眉跳驾、锦英串、长三通、得流子、割地方、四门子等吹谱。

《拾福吹谱》用:醉花音、和合仙、三通红文尾、出坠子别加冠、道新水令、江儿水、姑美酒、清江引、过串天下乐、团圆等吹谱。

为了配合四平戏场景的需要,四平锣鼓乐的曲目演奏也有各自的场景。比如官员入座用“大小过场”、调阴将用“石榴花”、出武将用“粉叠儿”、旗牌军出阵用“玉芙蓉”、中箭用“古风入松”“急三章”、拜堂成亲用“拜堂串”“天下乐”、出皇帝、扮仙用“出弟子”等等。

而锣鼓打击乐乐语有:起介、大介、战、火炮、拉山(满天星)、空松、空战、兵仔战、苦相思、三不和、二点半、七点、二锤寡、三锤寡、入台四下尾、三下鼓、入台、阴阳鼓、三脚鼓、口白鼓、过串、开锣等形式。一首吹谱中往往运用了好几种打击乐乐语,如《看阵锣鼓谱》中的《粉叠儿》的工X乐谱中则运用到了这几种乐语:

上吾六X工X(介),五乙五X五乙五六X工X(战),X工六工上X乙五,X工六工X(介),五乙五六(战),五乙五X五乙五六X工X,X工六工X工X工五六(火炮),工上X乙五,X工六工X,五乙五六(口白鼓),五乙五X,五乙五六X工X(介),X工六工上X乙五X工六工X,五乙五六(入台四下尾)。

在流传过程中,以榕树坑遗留的四平锣鼓乐谱和安后村的四平锣鼓乐谱来看,两个地方的乐谱仍然有一定的出入。比如在乐谱的写法上,安后村更趋于古法符号的书写,而榕树坑社的已全部转化成现代书写——乐谱通过电脑进行整理;在一些锣鼓打击乐乐语中,也有稍微的不同。但总而言之,四平锣鼓乐节奏感强,吹音曲调、锣鼓节拍与吹音旋律配合紧密,优美动听,且气氛热烈,包含有本土乐曲芗剧曲调,又有外来乐曲,深受众多民众的喜爱。

三、南靖四平锣鼓乐与民俗活动

四平锣鼓的起源与四平戏密切相关,而兴盛却离不开闽南民间民俗活动的推动。在现今的锣鼓乐演奏乐谱中都还有四平戏的影子,即锣鼓乐演奏都遵循戏曲节目按套进行,都有每套的工X谱。

据了解,四平锣鼓乐演奏多出现在以下两大类民俗活动:一为神明出巡、迎神赛会。例如神明进香、新庙落成庆典、开光仪式、正月十五元宵节神明出巡(各地神明出巡时间不同)、三月十五大道公诞辰日抬龟粿、九月半辅顺将军诞辰民俗文化节等等。在此类的民俗活动中,四平锣鼓乐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锣鼓乐便没有了热闹的气氛。以金山镇安后村四平锣鼓乐队为例,一般情况下,每年村里社庙请他们演奏一天的报酬为1200元左右,民俗活动上的演奏时间较为固定。为农历正月初九神明绕境巡游、正月十三迎关帝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安后、金山村龙艺到碧溪、马公村)和正月二十(碧溪、马公村的龙艺队伍游行到金山、安后村)闹龙艺、三月十五保生大帝诞辰抬龟粿、农历九月十一至十八的金山“九月半埔”辅顺将军诞辰庙会以及安后村龙德宫保生大帝三年一次的刈香活动等。

在查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金山镇金山村的吴贺祥十六岁学艺,刻苦好艺,闻鸡起舞,达到较高的艺术造诣。“于民国二十多年间,一次随神佛进香漳州东桥亭,单吹演奏,惊动观众及寺庙和尚围观,深受赞扬。在青年时期曾从漳州市内游香到市外,长气吹奏,吐纳自如,得曲艺界好评。”可以说,四平锣鼓乐与当地闽南民间信仰所衍生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安后村这支四平锣鼓乐队除了满足本村的民俗活动之外,也常常被其他村社请去演奏,乃至遍及南靖和溪、奎洋、龙山等地。

二则用于红白喜事上的奏乐。实际上在当今的闽南地区,四平锣鼓乐于白事之用则更普遍得多。不管是社里神明游行抑或红白事需要,一开始这些民间组织并没有十分固定的人员安排,他们中多根据自己时间允许,在社里热闹的时候自发组织的帮忙。这种在乡里自发性的帮忙即被看成是乡里乡亲生活中为人处事的需要、村民的责任义务的体现。在四平锣鼓乐中也没有固定的人员规定一支队伍需要的人数,到后期由于邻社的红白喜事需要,往往会专门聘请一支享誉街坊邻里的四平锣鼓乐队来演奏,这样才慢慢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人员组成一支队伍,并承担着社里社外的民俗活动和红白事的迎送聚闹。这种自愿性的社里热闹一般不收取费用,而社外人员邀请演奏时,以二十世纪初为例,一般情况下,参与演奏的人员人均可获得的报酬为一包香烟和二三十块钱的红包。但调查中发现,虽有专门演奏丧事的乐谱曲目,但安后村的这支四平锣鼓乐队目前以民俗活动之类的喜庆活动为主,近年来已不再涉足丧事奏乐。

昔日“学拳头顾本身,学锣鼓顾社面”的盛况场面早已不复存在,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需求减少而慢慢在生活中消失。现今四平锣鼓乐主要流传于南靖县金山镇、奎洋镇,此外,金山镇接壤的船场镇一些村落现也有一小部分四平锣鼓乐遗存。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船场镇榕树坑村的四平锣鼓乐队才达到一个活跃期,最热闹的时候一年约有二十余次外出巡演。该支四平锣鼓乐队除了满足社里隆兴庙骑虎尊王游神活动、邻社神明庙宇进香的演奏之外,也常被附近村社请去奏乐演出。尤其是丧事仪式上的奏乐表演,四平锣鼓乐作为葬礼仪式中重头戏的四平锣鼓乐必不可少。但经调查发现,船场镇仅有鼎寮村、梧宅村两个村曾有四平锣鼓乐队,但近几年梧宅村的四平锣鼓乐已经不再演奏,取而代之的为大鼓乐队。鼎寮村除了社里正月初四(先前为正月十五,由于方便外出人员后改为正月初四)骑虎尊王的绕境巡游时演奏四平锣鼓乐,其余也以大鼓演奏为主。

金山镇的安后村、东建村、金山村等都曾有过四平锣鼓乐队,现今也只剩下安后村这一支队伍仍然活跃于今了。近年来,随着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在民众生活中日益淡化和西洋乐器对此的冲击,南靖县除了金山、船场、奎洋等镇还有少数四平锣鼓乐队外,大多已后继无人,停止了演奏活动。加上当今西洋乐器的冲击,新式婚俗、新式葬礼的普及,四平锣鼓乐市场大大缩减,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日益减少。

四、结语

作为闽南山区民间音乐文化的遗存的南靖四平锣鼓乐,随着现代化建设发展,走进了濒临消亡的边缘地带。现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变化日新月异,娱乐生活方式多样化,传统的四平锣鼓乐演奏早不如电子产品对年轻一代的吸引。而民间信仰的文化庆典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现今生活水平的冲击,导致四平锣鼓乐队伍也骤然锐减,传承链条断缺,源于古代四平戏的四平锣鼓乐也经过了一段由盛至衰的历史过程,现状不容乐观。不可否认,四平锣鼓乐在保护的道路上愈加艰辛,如何更好传承和保护这一问题在乡村建设中也日益突出。现笔者拟以南靖四平锣鼓乐在传承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以小见大,反思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困境。

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平锣鼓乐节奏感强,锣鼓节拍与吹音旋律配合紧密,象征着一种阳气、热闹与蒸蒸日上的集体记忆,是闽南民间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平锣鼓乐,被冠以“非遗”帽子的时候不可不直面严峻的文化传承断层问题,“非遗”不是末途,而是新时代文化保护的起点。总而言之,应当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拓宽传承之道。许多像四平锣鼓乐这样的地方民间音乐形式在传承方面可能同样面临严峻的困难,这种处于边缘山区的古老音乐形式,由于政府干预有限、传承人自我觉悟不高、资金不到位、无法形成规模等原因,现今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此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业化之间目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古老技艺的传承不容刻缓,面对现今严峻的传承之路,社会各界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将留存至今的传统保留下来,在新世纪以新的面貌去发挥它更大的价值所在。

注释:

[1]截止2018年,南靖县具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田螺坑客家山歌、南靖竹马戏以及四平锣鼓乐;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土楼闽南山歌、南靖提线木偶戏、歌仔戏(南靖都马抗建剧团)、火梨花等四项以及二十一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木质旋转秋千、奎洋冬笋冻、金山火把节、和溪慈济行宫祭奠仪式等等。

[2][9]杨志成主编:《南靖寺庙志》,南靖: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13年,第4页,第6页。

[3][4]南靖县教育局编:《南靖地理》(福建省中学乡土教材),南靖:南靖县教育局,1993年,第9页,第23页。

[5][19]吴荣宗主编:《南靖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年,第72页、第1007页。

[6]金山水潮现今地处金山镇与和溪镇交界,因为九龙江西溪这一河道从水潮往上不再平缓,多流经山间杂石多,导致水流落差大,船运不畅,往来商贾的水路运输也只能在此中断,久之该地形成较为繁华的水潮圩。当地人称这些往来九龙江西溪的商贾为“水客”。

[7]姚循义:《南靖县志》(乾隆版)卷二《山川》,南靖:南靖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36页。

[8]在笔者到金山镇田调时,当地人多以“水客”一词形容往来汀漳贸易的商人。唐宋时期就有“水客”这一名词,当时多用来指水上船家渔走。到清初,“水客”则作为专有名词出现于商界,多有走私意味。近代也指常川往来于海外与国内之间,为华侨捎钱寄信同时跑单帮带货盈利者。后来,初闽粤台地区将沿海地区的走私活动称为走水,走私着成为水客,走私货成为水货。参见连心豪:《水客走水:近代中国沿海的走私与反走私》,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

[10]土丁:《龙岩“饶平戏”和龙溪“四平戏”是同一剧种》,《福建省四平腔学术论文集》福州:福建省戏曲研究所戏曲历史研究室编,1984年,第62页。

[11]《千家宫重修戏台碑记(2013年)》,该碑在南靖县金山镇千家广场戏台。

[12]陈世雄、曾永义主编:《闽南戏剧》,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2页。

[13]叶明生:《濒危的四平戏》,《福建艺术》2006年第4期。

[14][1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漳州市委员会编:《漳州地方戏曲》,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年,第137页,第137页。

[15][23][26]编委会编:《南靖文史资料第十辑》,南靖: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8年,第28页,第30页,第34页。

[17]曾宪林:《从四平锣鼓看闽南戏的演变——以南靖县金山镇四平锣鼓为例》,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编《中国四平腔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 下》,2006年,第608~655页。

[18]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委会编:《南靖文史资料第四辑》,南靖:福建省南靖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1985年,第71~77页。

[20]南靖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南靖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编:《南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靖:漳州翰林印刷有限公司承印,2014年,第24页。

[21]金山安后村四平锣鼓乐的乐谱由吴炎祥整理,吴炎祥之子吴阿民提供。

[22]船场榕树坑社四平锣鼓乐队的乐谱,由赖松江整理、提供。

[24]《粉叠儿》选自《榕树坑四平锣鼓吹谱》中《看阵锣鼓谱》的第一段乐谱。

[25]据传,金山镇安后村、金山村吴姓与碧溪村的吴姓为甥舅关系。按习俗,每年正月十六安后村与金山村组织龙艺,一同巡游到马公碧溪村,俗称“吴氏外甥回碧溪看望母舅”。到了正月二十,马公村的母舅则回访到外甥家做客。

[27]南靖县西部的客家地区多供奉民主公王,与客家地区接壤的船场镇受到客家文化影响,多供奉民主公王,并以此为社庵门。民主公王又称民主公、民主尊王、骑虎尊王。

猜你喜欢

锣鼓闽南四平
“摇摆不定”等十三则
软槌锣鼓 声震九州
冬闲
闽南少年
象棋棋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