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色研究

2019-11-12

鸭绿江 2019年22期
关键词:宗法血缘东南

卫 鹏 姜 帆

引言

传统村落外在遗存的演化直接受到宗族兴衰的影响。与此同时,作为宗族社会的抽象反射,传统村落也对宗族社会的兴衰与变迁起着反作用。宗法文化在宗族的兴衰历程中不断演化,虽然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就已经瓦解,但宗法制度及宗法文化对后世的影响一直延续了3000多年。就传统村落而言,宗法文化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习俗、神论神说、以及周边文化都使得不同时期的村落格局围绕这些伦理变化有所不同。

一、宗法及宗法文化的基本特征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一种原则,最显著的一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由宗法思想、宗法制度与儒家学派基本思想相结合而成。宗法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以族权、父权为特征。拥有阶级对抗性质的宗族、家族制度和规则,统称为宗法文化。

二、血缘型村落景观的范围与特点

血缘型村落属于传统村落范畴,可定义为具有明显血缘联系且社会关系显著的传统聚落。其聚落内部的血缘关系特征和社会关系特征显著,主要体现诸如在尊卑长幼之类的等级区分上。我国血缘型村落有结构、有系统,其系统内部之间又相互联系,而非随意堆砌。

三、宗法文化演变下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景观特点

1.鄂东南地区的地域范围

鄂东南即湖北省东南部,包括湖北省鄂州市、黄石市、咸宁市、黄冈南部、武汉南部等五市辖区。鄂东南是一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属于中国中南地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南岸(仅黄冈市处于长江北岸)。鄂东南历来是鱼米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多元,该区域是湖北省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2.宗法文化对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的影响

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分布广泛,其村落格局深受我国宗法文化影响。宗法文化标榜着尊崇祖先和维系亲情两大特点,在其内部区分尊卑长幼,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之间的差异较大,所能获得的权利、财富等外在条件也不相同,具有非常鲜明的等级划分。这一点与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的等级思想不谋而合。

鄂东南宗族血缘型传统村落在平面布局上有一种非常简明的组织规律。所有住宅都是由若干个单一建筑、围廊和围墙环绕,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庭院组成。宗法文化之下,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始终秉承着“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前后串联,通过前院到达后院;在艺术审美上遵从均衡对称,各家各户房屋均采用统一的风格,屋顶、屋身及地基都是标准的对称图形,各个房屋的走向沿着纵、横轴线设计。

宗族血缘型传统村落中,一户人家通常有大门、北房、东厢房、西厢房、庭院、跨院、倒房。北房分为正北和正北偏东两种,主人通常住在正北偏东的一间,而正北的一间作为主人的起居室,用来接待客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客厅;东厢房坐东朝西,地势略低于北房,是主人儿子的卧室;西厢房则坐西朝东,地势又略低于东厢房,是主人女儿的卧室。从这一点上看,宗族血缘型村落不仅与宗法文化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理念相符,也体现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另外,一些人家会在家中设置跨院,跨院即祠堂、家庙,是传统家庭祭祀的场所,也体现出尊崇共同祖先的习惯。

3.宗法文化演变下的村落现状

宗法文化演变至今,其中的等级思想包括君臣长幼、男尊女卑,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渐渐停留在老一辈人脑海中。当代的鄂东南宗族血缘型传统村落在排布上依然沿袭着从前的等级划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村落的建筑形式日趋多样化。对称的排布和设计是非常普遍且经典的,同时一些景观诸如建筑小品、桥、娱乐区域,已经接近于我们现在所推崇的简洁大方的风格而不在繁琐复杂。

结语

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深受宗法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落机理走向及布局上。同时,时代变迁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新型理念在潜移默化地使其建筑风格发生转变。对传统村落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和不同历史时期下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当前的传统村落不仅沿袭着从前的思想,更是对当下的真实写照。保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同时在一些景观上注入新鲜血液,更有利于鄂东南宗族血缘型村落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宗法血缘东南
爱与血缘的较量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论范仲淹的宗法思想与义庄的慈善信托机制
宗法政治下嫡妻的地位和权利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儒家的礼治传统与基督教的法治传统之比较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
峥嵘岁月东南行——回忆“十年动乱”中陪同粟裕的一次外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