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分层依据的探讨

2019-11-11刘荣生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隐性分层水平

刘荣生

在教学中,教师授课的单一性往往和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产生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教学基础,这样处于两端的优秀学生和差生的学习需求就得不到相应的满足。因此,分层教学的理念被广大教师接受并被应用到了实际教学中,在我国,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出现了分层分班制、分层走班制和班内分层制等几种模式。其形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各自的学习层面上能有所提升,教学尽可能顾及到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分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分层分班制和分层走班制对学生进行了显性分层,这就对差生贴上了相应的标签,这种标签效应对一些差生产生了负面的消极影响。鉴于此,班内隐性分层的理念得到了更多教师的关注。班内隐性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心中将学生进行学习水平分层,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取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运用不同的授课模式,试图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一隐性分层教学模式被应用到了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生群体中。

1 分层依据缺乏科学性

在隐性分层教学实践中,学生分层是隐性分层教学的基础,学生分层决定着后续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成败。然而,教师们却在学生分层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了种种问题,教师们的分层标准不一,学生分层的标准缺乏科学的依据。

在分层依据的选择上,起初许多教师以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好坏为分层划分的标准。然而,这种以学生分数为特征的划分标准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所选用的试卷是否具备相应效度和信度,是否从客观上考核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创造能力等,这些问题值得商榷。其次,在英语学习上,学生在听、说、读、写、译上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学生在阅读能力上达到了较高的学习水平而在听、说上的能力较差,以考察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试卷没有区分学生在各单项语言应用能力上的高低,这也为教师的分层带来困扰。最后,试卷上难以反映与学习成绩关系不大的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又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师分层时必须考虑到的问题。于是,教师们开始试图从多角度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但是,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层一样存在诸多问题。在智力因素上,选择具备效度和信度并且能反映学生学习综合能力的试卷本身就存在较大的难度。而在非智力因素上,一方面,非智力因素包含的内容太多,如能力、性格、兴趣、意志力、动机、需要等等,甚至包括身体素质以及社会因素等许多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难以准确量化。这都给实际分层操作带来困难(叶琳2003)。因此,对学生进行分层,客观成绩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教师主观因素判断较多,这就导致了分层标准不一,分层缺乏科学性。

2 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分层模式

分层教学旨在促使不同学习水平上的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目前,教学的主要阵地还是在课堂上。在课堂教学中,所用教学时间和教材是固定不变的。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基于教材尽可能地促使每个学生有所进步。

教材是一个知识体系,它是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这个知识体系划分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子系统或知识要素。与知识的分类相一致的是,知识要素也具有同样的层次性,其结构的大小和层次的多少取决于体系划分的标准。(王玉云2008)。在大学英语这门课程中,这种知识体系的划分就具体体现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该课程把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并且,该课程要求具体描述了三个不同层次上的听、说、读、写、译和词汇量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知识具有内在层次,不同层次对应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层次排列相对稳定,具有客观性。

这种知识的内在层次可以对应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上来。知识分层具有客观稳定性,知识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架构起整个知识体系。学生只要在这个知识体系中找到自己学习的坐标,对号入座,就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学习潜力。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对应的学习层次,选择相应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相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把控相对而言更加准确。因此,相对于变量(学生)而言,以不变量(知识体系)为分层依据的分层模式更具科学性。

3 分层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首先,教师通过单项技能测试,高考分数分析,和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及访谈,对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预判,针对具体的课型和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进行层层分层,两端的分层可适当超出学生的学习水平,即,适当扩展最高层和最低层,让分层尽量涵盖所有学生的学习水平。之后,在课前发送给学生所有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让学生们从中选择适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对于选择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参照学习任务,进行自主学习,能够经过自身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的层级即为其对应的分层层级。

其次,为了让学生发挥最大的学习潜能,教师应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例如,教师可以对每个层次学习任务进行分值设置,分值的高低对应层次的高低。分值对应学生的平时成绩,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此外,教师还可通过作业免做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层次选择。作业量的多少与层次的低高对应,即,层次越低的作业量也越大。例如,选择高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所要求完成任务的综合能力强,但作业量不一定大,有些作业还可以安排在当堂的教学过程中完成。这都可以促使学生选择稍高于自己学习能力的层级,以此发挥其最大的学习潜能。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隐性分层水平
张水平作品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35
米歇尔.奥巴马与第一夫人的隐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