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激情艺术

2019-11-11贺爱芳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文设计

贺爱芳

在初中语文数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课文本身很精彩,情感也很浓郁,教师教的很投入,学生学的很有热情,但不能出新、生趣,收不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深入研究,竟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缺乏激情艺术。

1 巧设导入语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往往能使学生兴趣倍增,印象深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设计导入语,应设得巧妙。

例如,在《藤野先生》这篇回忆性散文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导入:同学们,师恩难忘,在你上学的几年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老师,你能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老师吗?他为什么使你印象深刻?生发言。我们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回忆了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来认识另一位让他感激的老师----藤野先生。

在设计这个导语时,首先让学生先对自己的老师进行回忆,学生叙述自己老师时,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进行了感恩教育,同时又从熟悉的文本,设置悬念----鲁迅的老师会是谁呢?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一种“趣味式导入语”的设计思路。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问题的文章内容采用“开门见山式”“情景式”“讲故事式”“悬念式”等导入语。

又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本文共85字,精美短小。如何引导学生学得深入,学得精彩,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余映潮老师在《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中所呈现出来的举轻若重的高超艺术,为我们如何解决短文章教学的问题提供了极好的范例,很值得所有语文老师一学。请看这节课的导入阶段活动:

师:你从标题中发现了什么?

生:时间、地点、事件。

师:还有什么?

生:这是一篇游记。

这一活动过程,平中见奇,精巧快捷,简洁自然,而又内容充实,在引领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中,不仅厘清了标题的组成元素,更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2 巧用活动

在我们学校倡导的归真教育理念中,设计教学活动就是一节语文课堂的灵魂,能让我们回归语文本,因此,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能立足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文本的特点,体现语文课堂的特点,深入挖掘,就一定以设计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课堂来,让归真教育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真正生根发芽。

比如:在学生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来学习本文。

活动1:给朱德的母亲写一篇四字格的铭文

活动设计:毛泽东曾这们评价朱德的母亲:“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不怕劳动阶级完人。”一个平凡的母亲,能得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朱德的母亲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她的优秀品质还在,值得我们学习。请你替朱德给她写一篇铭文,记述她的功德。

要求:1)自查资料,了解“铭”文的写法。

2)所写内容要以本文内容为基础。

3)用四字词语来行文,也可用文中原词,也可以自己概括。

4)语言来简明,朗朗上口,押韵更好。

5)不少于80字。

活动2:结合文章内容,设计一份师生问答。

活动设计;假如你是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你会提出哪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假如你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你会做出怎样的解答?现在请你一面以学生身份提问,一面以教师身份做答,设计一份关于本文内容的师生问答。

要求:1)以学生身份提问时,要注意参考单元提示、预习提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的内容,但不得照抄照搬。

2)学生提问,既可从有疑处设问(自己有疑),也可从无疑处设问(自己认为重要),要力求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可以涉及到本文的内容、写法等方面。

3)教师回答,要求评议简明、准确。

4)问题要从文本中来,答案要到文本中去。

5)至少设计3个问题。

设计这样的活动过程,新颖而独特,而又内容充实,在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学会概括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就可以在这一活动中提升和收获。

3 语言点化

俗话说:“理不点不明,灯不拨不亮。”可见点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堂上,同样需要教师用精练的语言加以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化激情的有效的方法。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中举是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教学活动进行到此时,老师可设计一个小引导语:金榜题名时本是人生的一大喜事,然而范进在中举后有什么表现呢?生:发疯。那么,请大家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范进发疯的一段文字,自己读一读,品味一下,谈谈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次引导:那么范进发疯前和发疯后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开启学生其他段落之旅。这一语言引导的过程,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楚,更能深入了解人物和文章主题。

如:在学习《老王》一课时,初读课文,学生多数能找到描写老王不幸和善良的事件,从而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但对老王这个人物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更不要说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因此在第二课时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去文中寻找最能打动人心的情节,并说出被打动的理由。学生找出来后,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同学们分别从外貌描写、語言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文本,从而感受老王的不幸和善,细细品味,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新的认识和提高。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的灵魂的碰撞,更是智慧火花的结晶。学生讨论更是到了高潮阶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次引导:请同学们谈谈对“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的理解?谈到此时,学生对本文的主旨会更加清晰,学生的责任感也会油然而生。

4 合理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感情相契合。”

如:《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具有诗情画意,文中主要写怎样鉴赏山水画,文章先写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我们应该在此设疑,启发想象,让学生通过一首古诗或一幅画,来想象其中展现的意境,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拓展延伸这一过程中,让学生运用刚才的方法来给本文补充事实论据,真正实现了先学后用的教学理念,展示环节后学生在讲堂上读一读自己仿写的句子,既能锻炼孩子的胆量,又能给其它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师生在课堂过程中的互动和交流,生成与展示达到了很好的融合。

如:《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同样有诗情画意,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学进度,讲到此文时,已经过了紫藤萝的花期。因此,教师可以选择在花开时节来学习本文,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可以有这样的设想:根据课文上的描述先给它配上插图,然后拿着插图去对照真实的花是否是一致?最后看着实物的花去想象课文中的描写。经过这反反复复的想象,学生对课文对紫藤萝怎能不印象深刻?对作者对花描写的优美词句怎么能不印象深刻?怎能对文章的主旨,对人生的感悟不深刻?花亦如此,人生亦如此!

5 借助电教

在信息化技术发达的今天,除传统的教学手段外,必不可少的电教手段定能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更加精彩。

我在讲朱自清的《背影》时,首先吃透了文章的内容,再加上自己限有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倾向。特别是文章中所写的人、事、情深深感动了我,在教学过铁道这一环节时,我让学生看视频,然后声情并茂地配音朗读(边读边想到自己的父亲在辛勤劳作),用自己的朗读极大的感染了学生的情绪,随即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有没有类似的经验,学生也身同感受,这节课也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的教学中,我借助了交互式电子设备和展台的投影功能,利用投影展示搜集学生的疑难问题,资源最大化,同时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直观,我还在激趣导入部分插入了音频和图片,形象直观,便于孩子们更直观地学习本文,也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總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创设有利于以学生为本的情境,利用好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焦作市武陟县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课文设计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BUBA台灯设计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端午节的来历
有种设计叫而专
背课文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