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

2019-11-11吴颖昕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圆锥体小组讨论过程

吴颖昕

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程度主要决定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得逞的程度和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围绕一节课的中心议题展开小组讨论,则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

1 小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小组讨论,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众多学生间的对话,相互交流,促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让学生从已知出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要发挥小组讨论的认知功能,教师要精心设计能引起每个学生思索,产生兴奋的问题,创设能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情景,通过讨论,驱动思维,是每个学生在思索中得到发展,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把知识内化。例如:在教学乘数在什么情况下,积大于(或小于)被乘数时,教师出示:  36×2

然后设疑:哪几题的积大于被乘数,哪几题的积小于被乘数?为什么?学升立即进行探究,开始是独立思考,继而小声讨论,后来竟展开了热烈的争辩,各抒己见,最后得出结论:当乘数大于1时乘得的积都大于被乘数。在激烈的小组讨论争辩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学生尝到了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认识到这节课我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激起其好奇心、好胜心,唤起其主动探索问题的兴趣,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认知环境。

2 小组讨论有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的突破是一堂课的中心,小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特征,对有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产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力求从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深挖教材,在学生已有知识和需要学习新知之间架起一道知识桥梁,让学生通过讨论,相互交流,获取新知。例如:教学圆锥体体积的公式推导时,通过实验学生已掌握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它的体积是圆柱体的这一规律后,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不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进行实验?如既不等底又不等高时,它们的体积又是什么关系呢?问题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于是教师安排二者不等底、不等高;不等底、等高;不等高、等底的三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小组讨论,从而验证了圆锥体和圆柱体在上述三种情况下,圆锥体不是圆柱体体积的,同时又有学生发现,圆锥与圆柱在等底等体积或等高等体积时,它们的底或高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實践和讨论,使本节课的重、难点一蹴而就,使学生在认知上完成了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本节课的重、难点得到了深化,而非单纯的记忆。

3 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能力培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数学能力是伴随着学生积累、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而产生的,他与数学知识密不可分。

3.1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围绕同一个问题开展讨论,这迫使学生不得不学会用基于事实、概念和原理的推理来维护自己的意见。正如布鲁纳在谈到采用假设式的教学方式时说:“采用假设式的教学,教师与学生便于处于更合作的状态……学生不是静座在课椅上的听者,而是投入系统的阐述中,有时还可在其间担任主要角色学生会意识到可资选择的方法,甚至可能对这些方法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当信息来到时,学生不仅能接受它们,而且能加以评价”。布鲁纳在这里正是强调批判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批判性思维也包括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考虑,国外流行的培养发散思维的教学方法,如思潮冲击法、戈登技术,也是通过讨论进行的;而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水平的差异,思考角度的不同,思维策略的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时会产生不同的思维结果,针对学生思维结果的争执,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再讨论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并在从中品尝探索的艰难与欢乐,例如在学习应用题“每3吨海水可以晒盐0.15吨,7.5吨海水可以晒盐多少吨?”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列式有:①7.5÷(3÷0.15) ②0.15÷3×7.5 ③0.15×(7.5÷3) ④0.15÷(3÷7.5) ⑤7.5-(3-0.15)×(7.5÷3),针对五种不同的算式,组织学生讨论:“以上五式都对吗?每一式的解题思路分别是怎样的?”由于学生学过归一和倍比应用题,对前三道算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对于第4种,有一部分学生会感到困惑,但通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但对于第五种,学生认为不对,但有学生争论到:“3吨海水晒成0.15吨盐,说明其中水与杂质是(3-0.15)吨,因此,7.5吨海水中减去水分与杂质,剩下的就是盐。这样学生顿时顿开茅塞,心服口服,这样在策略上运用讨论,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水平,既可以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又有助于同学间的相互启迪,拓宽解题思路,再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3.2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学生认识到集思广益的含义

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许多问题不是靠个人的智慧所能解决的,这就要求作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具有集体合作共事的技能,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而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还要克服个人的偏见,既不钻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顺从于多数人的意见。形成这些技能最适宜的途径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讨论,而课堂讨论则起到了这种功效.

3.3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为学生提供了练习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极好的机会,他需要用清晰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论点,他的发言要口齿清晰,合乎逻辑,而且在许多场合,必须即兴发挥。

4 小组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有时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使用了小组讨论,但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没有使用好小组讨论。所以说,小组讨论也要因人而异,因班而异。例如如果一个班级纪律很差,学生中缺少好的骨干,一旦分组讨论开始,班级可能失去控制。这样讨论不仅达不到它的较高认知教学的目标,甚至连传授知识的功能也会丧失。因此从班级的条件来看,我们觉得讨论法比较适合班级纪律较好,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强的班级。由于在讨论中,信息传递的速度很慢,其传递信息的功能不能与讲授法相比。因此在具体运用讨论法中要注意:一是在学生什么都不知道阶段不宜用小组讨论法,也就是说,学生既没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例如如果在讲授“质数和合数”的时候,如果刚开始就让学生讨论什么是质数,那样就会使学生不知所措,不知该从何下手。因为讨论必须以学生对某一课题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所以一定要把握好时机。二是小学低年级不宜用分组讨论法,一方面是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表达技能,另一方面、他们的学习内容也不太适宜于讨论;当然有的例外。三是许多基本技能,如计算技能等需要大量的个别练习,用不着讨论。

因此,在进行自主参与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恰当地使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们参与意识,给学生提供参与机会,从而培养参与能力,无疑会起到良好的作用。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所有的课都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而应该做到因课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恰当的使用讨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在交流中让学生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再讨论中,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让不同学生各抒己见,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单位:济南市胜利大街小学)

猜你喜欢

圆锥体小组讨论过程
小组讨论有效运用,凝聚素养精髓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以“圆锥体”的概念解析家委会的职能
“自能”课堂中小组讨论的实施策略
高中数学课堂小组讨论1+1模式教学应用
试论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堂小组讨论和独立思考的关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