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隐含理论在初中英语课堂提问中的使用
2019-11-11李昕颖
李昕颖
英语课堂中师生问答十分普遍,而教师的提问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课堂实例,探究将会话隐含理论运用于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以求得如何能使学生更积极、更专注、更高效地投入课堂学习。
1 会话隐含理论及其使用必要性
会话隐含是由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H. P. Grice)提出的在交际中说话者因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隐含话语意义即言外之意的理论研究。其中的“合作原则”指的是谈话双方为了会话的顺利进行而相互理解与配合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有关话语的质、量、话语间关系及表达方式的四方面准则。四大准则要求说话内容真实,信息完整且不含无关信息,对话双方说话内容有关联性,说话要通俗易懂、简洁扼要、条理清楚。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6年修改版)》要求教师运用恰当的交际等策略提高学生的听力和交际水平,能够在交际中深度理解说话者意图、态度、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而会话隐含常常指的是话语的言外之意,需要听者去揣度,教师若是应用于课堂提问,往往能增强问题的诱导性,避免课堂“沉默”,延长学生的说话时间,增强师生问答的互动频率,从而提高课堂的会话质量,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 会话隐含理论在英语课堂提问中的实际应用
2.1会话隐含理论在听说教学中的使用
《浙江省中学英语考纲》中要求学生能够借助语境,根据说话者的语音语调理解说话者的意图、事情的因果关系,且能就简单的话题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作情景对话,要求语音语调自然、表达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听说课堂中运用恰当的提问策略来培养学生相应的英语能力。
就近些年的听力题设置来看,学生不仅需要听懂对话的表面含义还要推测说话人的会话隐含,这类的题目层出不穷。以2018年杭州市英语中考听力第8题为例:
W: Now about our science trip to the museum, its a school holiday so you must wear school uniform. When we are in the science museum, you must walk quietly and behave properly.
M: Can we take photos in the science museum, Mrs Gang?
Q: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Mom and son. B. Teacher and student C. Waitress and customer
在會话中说话者往往通过故意违背质、量、关联或方式准则以达到产生话语隐含的目的。此题违反了数量准则,这种情况常常表现为信息量不足,要求学生借助关键词来推断说话人的方位、职业、身份、关系等。本题女士说话的语气比较严厉,是在说明进博物馆后要遵循的规则,对话中school holiday、uniform等关键词也都提示B选项最符合两者身份。
在日常会话交际中会引起会话隐含的还有语音因素,主要包括重音、音长、停顿和语调。例如:She is a nice person. 若重读主语“She”,违反重读规则,表达疑惑;若均衡重读,表达一般陈述;若重读宾语,表达对“nice person”持肯定、欣赏的态度。此例中折射出重读的语用功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此方式重读某些词起到“强调提醒、表达情感、加强疑问、引导回答”等作用,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练习重音的使用,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2会话隐含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以一系列的提问去引出话题、导入文章、分析语篇结构及内容、作者观点与态度等,由此会产生一系列师生问答。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教师的提问往往会无意中运用到会话隐含理论。下面以根据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改编自莫泊桑《羊脂球》中的《The Beggar(穷鬼)》阅读课为例,探究会话隐含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例1】违反质量原则的课堂提问
在看漫画引出本文主人公Beggar的时候,A 班中的师生问答如下:
T: Who is he?
Ss: (Silence)
T: He is a beggar because he looks so poor, right?
Ss: Yes。
B 班的师生问答如下:
T: Who is he?
Ss: (Silence)
T: He is a rich man, isnt he?
Ss: No! He is a poor man.
T: And he wears old and dirty clothes and has a bowl. So he is a ...
Ss: Beggar!
很明显,A 班中的师生问答中规中矩,很程序化,且不能在导入阶段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而B 班教师采用会话隐含策略,故意提供假信息,违反了质量原则,但明显就是错误的提问超出了学生的预料,促使学生们齐声纠正老师的错误,给出正确答案,而且声音洪亮,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注意力立即集中,沟通的欲望也得到增强。
【例二】:违反数量原则的课堂提问
在课堂导入阶段讨论Beggar的生活如何时,A班的师生问答如下:
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beggars?
Ss: (Silence)
T: Are they poor?
Ss: Yes.
B 班的师生问答如下:
T: Do you think beggars are poor, disabled or anything else?
S1: Yes, I think they are miserable.
S2: I think they are poor because I see some of them are disabled.
S3: I think they very long for good life and they are very tough.
在A班中,教师的问题简洁明了,信息量正好,但由于问题过于宽泛导致学生不知该从何说起,课堂遭遇沉默,即使在教师提醒之后,学生的回答也只是简单的Yes,会话的整体质量较差。在B班中,教师违反了数量原则,提供了多余信息,教师举几个形容词实际上隐含着想要学生表达对乞丐的看法的用意,词汇简单易懂,学生能自信地选取一项回答,还能够自己找其他的来补充,课堂会话进展得较顺畅自如。另外,设问要开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该提问策略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话语输出量,提高了学生回答的广度。
3 结语
会话隐含常常在日常对话中不经意间发生,而教师提问作为英语课堂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教师应有意识地将该理论运用于英语课堂,以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提问策略、技巧,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从而自然地产生言外之意,延长学生的说话时间,增强师生问答的互动频率,从而提高课堂的会话质量,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