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应用设计研究

2019-11-11陈樱洁周若娣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

陈樱洁 周若娣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香云纱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其相关染整工艺,通过作者亲身实践探索香云纱面料的特性并尝试着应用于不同领域的产品设计,如香云纱服饰、香云纱染整工艺下的牛仔服饰、香云纱茶席用品等。通过一系列贴近大众生活的产品,笔者希望香云纱能在未来得到更好地、发展更广泛地应用以及更多人的关注。

关键词:香云纱;产品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TS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118-02

香云纱是广东地区独有的且具代表性的以植物薯莨和河泥染色的织物,在业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作为一种特殊的服饰面料,具有非常独特的信息特征。由于它染色工艺的独特性,香云纱面料正反面呈现出两种色彩,正面黑色发亮,底面呈现棕红色。但因其胚料多为真丝,且染整工序繁重,价格较为高昂以及色彩的相对单一使其并没有得到迅速的发展。

笔者在研究生就读期间有幸接触香云纱这一面料并参与其染整工艺与服装设计流程,深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推广优秀文化的重担,遂在设计实践应用研究的过程中,利用学校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研究、探索、创新,加深对其了解。

1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发展和工艺流程

1.1 香云纱的历史发展

香云纱,本名莨纱,因制成服装后穿着时因摩擦会发出声响,故称‘晌云纱”,后被译名为香云纱。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佛山丝绸之精,金陵苏杭皆不及也。香云纱拥有悠远的历史,是珠三角闻名的特产。据南海区西樵镇地方志《西樵山志》记载,1915年程丙全、程绍江等4人发明了“马鞍丝织提花绞综”,首创了纽眼通花的白坯纱,经过薯莨染整之后的莨,便是后来被俗称的香云纱。

据历史记载,这种染整技术有300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香云纱面料制作的服装在全国风靡一时。质感好,风格独特的香云纱被上层人士追捧,也备受海外华人欢迎,曾远销南洋、港澳等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受西方外来文化冲击,加上人们追求新奇的心理,香云纱曾一度消失在大众视野。改革开放后,传统文化逐渐受到重视,香云纱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师再次发掘到了香云纱独特的美,香云纱在经过百年历史沉浮后以新时代日寸尚的方式再现于我们的视野中。香云纱的色彩也已不再是单调的褐黄色,新印染技术的发展使香云纱能呈现出不同的花色。

香云纱的染整技术于2008年被国务院入选批准文化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伦教获“香云纱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和“广东香云纱文化产业园”称号;2011年,香云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香云纱至此重新登上服装时尚界舞台。

1.2 香云纱的染整工艺流程

19世纪40年代,南海西樵民乐村一带开始使用薯莨、河泥等对平纹绸进行染整,经过浸泡莨汁、过河泥等十多道工序,柔软的绸缎变为奇特的绸料。经由一系列复杂工序制作而成的香云纱具有清凉爽快、不易折皱、柔软而有身骨等特点。随着穿着的摩擦,香云纱表面的黑胶层会慢慢脱落,随着织物颜色的淡化,逐渐显露出褐黄色的底色,故而被称为“软黄金”。香云纱是目前世界纺织品中少见的纯植物与矿物染整的丝绸面料。

笔者在顺德香云纱的原产地考察过程中了解了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基本工序,这些工序大体流程为:煮坯(成品丝绸布料)→浸泡薯莨汁(过大水)→晾晒→重复上述浸晒过程多遍(约20次)→过泥(约100分钟)→洗涤→晒干→封莨水→晾晒→摊雾→拉幅→整装入库。在整个晒莨的过程中,过莨水的次数以及过泥时长会跟随面料的厚薄进行调整,整个染整过程时间的长短也要跟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染整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薯莨渣也可以进行二次利用,可见香云纱的染整工艺不但制作过程环保具有循环性,且染出的面料品质优良,独具特色,符合现代服装设计产业绿色化的趋势。所以,如何在原有的天然染整工序的基礎上进行创新,与不同领域拓展应用是香云纱产品的设计方向。

2 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应用设计实例

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社会上对香云纱的功能认识还比较单一,多认为香云纱是用来制作服饰的布料,且受众人群年龄较高,而对具有高附加值的香云纱文化创意产品的相关设计研究极少,因此对香云纱系列产品开发可以大有所为。

传统时期的非遗产品在民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非遗才逐渐脱离开公众视野。将非遗日常生活化已为当前学术界所认可,结合现代设计的思维理念,将香云纱产品设计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起来,探索香云纱在不同方面的应用,不但能融入大众日常生活,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能起到推广非遗的作用。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观察,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深入了解香云纱的特性,尝试着将香云纱做成抱枕、茶席用品、窗帘、艺术壁挂等现代家用产品。

2.1 香云纱茶席用品设计

茶道,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已经融入大部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当中。茶道其历史韵昧与香云纱承载的厚重历史相得益彰。香云纱与茶席用品的结合是一种新的尝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得到更多人的赏识和接触,如此可拓宽香云纱的应用领域,赋予香云纱多元化的发展,使香云纱焕发新的活力。

茶道讲究静心,人生的态度也是从心、从容,因此茶艺产品无需太过繁复、花销,看起来简洁大方即可。沉稳大气的香云纱配上素雅自然的棉麻和竹席即是一道悦目的风景。一系列简洁统一的香云纱茶席,予人以一丝自然随性的味道。

这一系列茶席作品,笔者采用纯手工方式制作,一针一线更显茶道之质朴。在制作过程中,不仅感受香云纱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以及古香古色的韵味,更体会到了茶道中人所需要的匠心精神。此外,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香云纱面料与茶道有机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笔者希望这一系列作品能让人们更好地体会中华民族的茶文化和香云纱的韵味。在继承和发展香云纱的同时,也传播了时尚茶艺的理念,让大众在了解茶道的同时切身感受香云纱这一特殊面料独有的韵味(图1)。

2.2 香云纱服装服饰设计

在服饰的应用方面,除了做禮服、正装外,香云纱也可以用于日常的穿着。香云纱吸湿、散湿性优良,具有爽朗硬挺的麻质感,汗湿后不易贴附于身体,穿着凉爽宜人,很适合在高温多湿的环境中穿用,是夏装的理想面料。薄款香云纱在重水洗后变得更为柔软,可作为夏季休闲服、睡衣以及贴身衣物的用料;厚重型的香云纱其绸面涂层很厚,质地丰厚硬挺、光泽明显、乌黑油亮、皮革感很强,若加入蚕丝或者羽绒为絮填料,可做秋冬装高档外套用料。适当地与其他天然面料相结合即可丰富其服饰整体色调又能降低服装整体成本,同时运用现代服饰工艺,可增强服装的表现力和时尚感。

笔者在了解香云纱的染整工艺后,尝试了将香云纱应用到不同服装款式中,同时尝试了将香云纱染整工艺用于不同的面料上,使其既能够展现香云纱染整工艺带来的特殊性又能降低最终的成品成本。服装产品系列上笔者将香云纱染整技艺用于亚麻面料上,并使其与手工钩针这项技艺相结合,款式设计采用简洁大方的基本款,以充分体现香云纱本身隽永的魅力(图2)。

笔者运用香云纱染整工艺在牛仔面料上进行了牛仔服装设计,这对香云纱与传统牛仔服饰来说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牛仔面料在经过香云纱染整过程后虽不如真丝富有光泽感,但色泽朴实,富有肌理感,带着年轻的气息,更容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图3,图4)。

不同材质的碰撞呈现出新的视觉感受,体现出自然和谐,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将香云纱的受众人群总体趋向时尚化、年轻化、日常化发展。

3 结语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实践证明,现代白勺设计理念完全可以应用在香云纱不同方面的产品设计之中。香云纱特有的沉静色彩以及特殊质感,低调而富有内涵,十分适用于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香云纱兼具文化的承载性、艺术性和生活的实用性,将其传统染色工艺文化与服饰、茶艺等有机结合,使其产品更具时尚感和品质感,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能使得中国非物质文化得以持续继承和创新,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有韵味。

本文系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破茧成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时尚化推广展》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A031480481)。

参考文献

[1]金憓.广东香云纱的服饰创新设计策略探析[J].装饰,2017(08):124-125.

[2]韩枫,香云纱服装设计中陕西民间剪纸元素的应用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0.

[3]李维贤,师严明.香云纱服装设计适应性探眨[J].装饰,2008(07):127-129.

[4]任光辉,廖雪林.“桑基鱼塘”中诞生的丝绸染色技艺——香云纱的文化遗产与保护[J].丝绸,2011,48(06):40-43+53.

[5]廖菲,蒋尊国,关宏,廖雪林.香云纱起源考[J].佛山科字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04):58-64.

[6]吴丽华.香云纱服装的创新与发展初探[J].上详豹当织科技,2009,37(01):8-9.

[7]廖雪林.软黄金的新光辉——香云纱的基因再造[J].中华文化画报,2018(S1):29-41.

猜你喜欢

香云纱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设计
张震隆:非遗传承看少年
智能产品设计
非遗传承理念下香云纱服饰的年轻化创新设计研究
《冷·暖》
《教堂之夜》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的历史与现代发展思路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浅谈香云纱面料与现代印染工艺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