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互助学习方式的建构
2019-11-11孙丽
孙丽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效自主互助學习方式的建构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把课堂教学舞台让给学生,使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语文课堂必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反复阐述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和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与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笔者在阐述小学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涵义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小学语文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指导策略。
1 小学语文自主互助学习课堂的概念界定
小学语文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的指引下形成的,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互助学习,是以小组为学习单位,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为目的,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先预习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并在当堂训练中逐渐提高知识的吸收率,其实质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化为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而教师在其中真正起到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该模式的课堂教学通过情境导入,提出要求,指导学生自学、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检查学生自学效果,引导补充、更正,当堂训练等组织教学。
2 小学语文自主互助学习课堂教学的操作程序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自主互助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提高的主阵地。由此笔者粗略总结出了一套操作程序:指导预习、自我展示、检查预习或复习巩固、情境导入、提出要求、多向交流、当堂训练、系统小结、布置作业。
2.1 指导预习,主动探索
通过预习,可以达到对新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认真抓好学生语文课的课前预习,让学生“先行一步”,做到有准备地听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所以,语文老师应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可以提前布置预习内容,让学生知道预习应达到的目标,明确作业的要求,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笔者通过导学单的形式提前让学生们进入学习状态,除了对生字词进行巩固学习之外,以问题“课文中哪句话告诉我们艄公是黄河的主人?”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讨论,起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目的。
2.2 自我展示,互动交流
这一环节是通过主动交流的方式展示自我。鼓励学生将预习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班内交流或小组交流,也可以交流课上所思所想所得。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引导孩子们互动交流,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起一个引领者的作用。比如在教学《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时,以一个合作学习的大问题引发学生讨论“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品读划出的词句,想想羊皮筏子有什么特点。小组内交流画出的词句,抓住关键词,说说你的体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锻炼自己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是对展示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的锻炼。在学生主体的课堂中,教师归纳总结出“小、轻、险”三个特点。
此外,根据教学状况、学生的具体情况或每周拟定的主题可以来选择演讲主题,在班会课或者晨会课进行展示,并且定期进行写作方法的交流。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把好词、好句大声朗读给同学听,并说出为什么喜欢所摘抄的好词、好句。在教学口语交际方面,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示自我,培养学生交流展示的自信心。
2.3 自我训练,养成习惯
可从当天所学课文中选择容易出错的、结构相同的字,让学生先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再认真跟着教师的示范书写,最后,教师巡回、个别示范、指导、点评或学生互评。通过三分钟练字,可以修炼学生的精、气、神,提高书写规范意识,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在第一课时结束前几分钟的时间,要求学生拿出习字册来练习描红,在课上教师巡视每位学生,适当的鼓励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写的好看的字进行投影展示,鼓励学生向榜样学习。
2.4 检查学习,复习巩固
通过第一环节的指导,学生对新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是否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检查学习的效果,并深入理解学生的实际掌握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
在这一环节,老师可以以练习题的方式出现。如读词、释词、听写、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表现自己,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赞赏和表扬。比如,“还不够险,再请一个同学尝试一下。/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只羊皮筏子在波浪里前进。”“难怪这样的情景会吸引住‘我的注意力,文中是怎样说的?”既是重复地巩固学习,又是一次有效的朗读指导。
2.5 提出要求,自主探索
在确定好学习目标后,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呈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重点地看书。由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还没有形成和发展起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问题类型、难易度留给学生相应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围绕几个问题作为主线展开教学:①公仪休爱吃鲤鱼吗?②公仪休收了鲤鱼吗?③公仪休以什么办法拒收鲤鱼的?为什么?针对这些问题,逐层分析,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2.6 多向交流,升华提高
通过集思广益,互相合作,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相互补充、启发,使学生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小组讨论中,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学生针对焦点问题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具有普遍意义的疑难点,或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请已经解决问题的小组当“小老师”解疑,允许学生出错、改错,帮助学生整理学习成果。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多向交流中达到知识的升华提高。通过交流,也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2.7 当堂训练,拓展迁移
巩固性训练主要针对课内的知识点设计,由学生独立完成;拓展性练习包括知识点拓展和写作训练,通过当堂训练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针对语文课的特点,有的让学生熟读,达到会复述,甚至背诵;有的借助范例,适时地进行模仿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技能……比如,在学习《黄河的主人》艄公的特点之后,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老师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写黄河的主人艄公,为什么又要写作者的提心吊胆,写作者所见到的滚滚黄河,写那么小那么轻的羊皮筏子,写乘客的谈笑风生?这种手法叫——衬托。”。
2.8 系统小结,知识内化
课堂小结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对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概括归纳,使之内化。学生自主讨论,通过交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学法等,尤其是易错的知识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做到有所得。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及时地给予点拨。
2.9 布置作业,积累运用
当天作业的设计可以针对课文特点布置一些可选择的,贴近生活的开放性作业,给学生选择的空间,增加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或动口、动眼,或动手、动脑,或查阅资料、调查访问,或实验操作、亲身体验,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比如教学完《黄河的主人》一课,拓展阅读《老人与海》。
3 小结
总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潜能,积极促进学生学习形式的改变,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单位:如皋市搬经镇加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