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背景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的思考

2019-11-11潘子松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双创大学生活动

潘子松

李克强总理在 2015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并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方方面面,可以降低失业率,增加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并且可以使人们在创业的进程中,完成自我价值的探寻和实现。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在“双创”背景下,高校作为人才的摇篮和科技的高地,在开展好就业教育的同时,更应该迎合创新创业和时代发展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建设具有特色的地方高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高校教育转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高校必须担负起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任务,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和路径却是当前亟须突破的瓶颈。如何突破陈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融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是当前高校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只有立足新起点、找准切入点、明确着力点、激活突破点,才能真正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1 立足新起点:提升做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新站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的战略制高点,必须主动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承担高等教育新使命。

1.1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迫切需要。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个战略和七个强国目标。每一个战略和目标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其实现都需要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和服务的支撑和引领。当今时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各国都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教育的作用。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迫切需要全面提升创新水平,以创新激发发展潜力、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由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是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理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1.2 加快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成绩,为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些差距,特别是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仍有待增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艰巨。这要求高校必须走好“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步伐,抓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动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各项功能有机融合,补齐补强人才培养短板,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集中力量解决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的突出问题。

1.3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就业是民生之首,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除了努力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以外,从源头上看,就是要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使其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增强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2 找准切入点:主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校大力倡导创新创业,其重点并不在于鼓励学生都去开公司、办企业,而是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通过思维训练与实践锻炼使学生获得创新体验和创业历练,使其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素养和能力。因此,就本质而言,高校需要着力培养的并不是狭义层面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而是其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与综合素质。

2.1 强化理论指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要任务是传导必要的创新创业理念,普及基本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首先,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些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修课程,选任一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的校内外创新创业导师开设选修课程,这样就可以形成由基本课程、创业模拟、专业教育、经验传授等一些模块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高校可以通过创业沙盘模拟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素养,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2.2 强化科研训练。高校应紧密围绕国家产业布局和自身学科专业特色,尤其要通过各类科研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不断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制定一些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实行专业教师“一对一”参与指导,并且要求覆盖到全体学生,在毕业之前每一个人都要参加一次科研训练,并通过考核,使得科研训练成为学生毕业前的“规定动作”。这些创新训练计划的实施,为学生提供展示科研创新成果的舞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3 强化活动体验。高校应通过一切手段和方式,有效增強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的体验度和获得感,提高广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黏性”,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创业活动的忠实“粉丝群”。例如,有些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探索实践中努力降低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门槛,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微活动”、实施“微项目”,使得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项目与竞赛不再“高大上”,以此帮助更多的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体验创新创业魅力。

3 把握着力点: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资源分散、管理效率不高的问题,学校多部门各自负责一块,一套成熟高效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涉及教学、团学、科技、财务、实验室管理等多个部门,极具系统性和复杂性。只有真正调动各方积极性和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才能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的“任督二脉”,形成创新创業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

3.1 突出协同融合。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优质资源,明确高校各机关部门、各专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能边界,形成既各司其职又团结协作的齐抓共管格局。加强专家学者、青年教师、团学工作干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引导其共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高校可以成立单独的创新创业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基地等平台,将科技创新大赛、大学生科研训练、学生毕业设计等活动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鼓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创业实践团队,帮助大学生体验创业活动全过程。

3.2 突出政策保障。高校应通过各种形式落实创业政策,建立包含资金扶持、专业服务、风险评估等内容的创业风险分担体系,不断完善基地创业扶持机制。积极实施目标化考核和过程化管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团队式运行和项目化推进有机融合。健全的制度和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基地、学校资助经费管理、创业孵化等方面均有制度的保障,让学生创业团队可以获得政策、资金、场地和智力等诸多方面的支持。

3.3 突出校企联动。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向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普及与技能培训的任务,其自身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也在时刻影响着广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高校应大力鼓励教师创业带动大学生创业,通过支持优秀大学生进入教师创办的“学科型”公司,参与科技项目转化、专利成果转化、政产学研合作等项目,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加强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不可或缺功能,通过共同实施模拟创业实践项目,更有效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和整体协同。

4 激活突破点:打造符合学生特质的实践体系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实际上是一种供需对接、相互作用的实践过程,学生作为实践主体在其中的体验与感受至关重要。高校应当坚持系统设计和项目驱动,明确项目实施主体、时序进度、推进措施、量化目标和奖惩责任,以项目突破带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工作的整体推进。

4.1 注重学校、学院、年级三者相衔接。在校级层面,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应坚持围绕广大学生的特质和需求,重点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交流平台,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品质。如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孵化培育等专业活动与赛事,并以重大赛事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活动向高层次发展。同时,高校应善于激发一些学术组织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不同学院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做到“一个学院,一个品牌”。

4.2 注重抓广、抓深、抓早三者相结合。“抓广”是扩大覆盖面,增强辐射力,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抓深”是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普通同学能参与、能作为,让科技创新工作实起来;“抓早”是从低年级就开始进行宣传动员,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内在兴趣。高校还可以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细节入手,举办诸如“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设计大赛”、“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网站、QQ群、微信群、APP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成功创业团队的事迹和经验,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4.3 注重孵化器、转化器、加速器三者相匹配。高校应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全程化指导,努力打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脱颖而出的实践载体。针对创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孵化环境和扶持保障,可以依托大学孵化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平台建立“学生创业专区”,形成三者相互联动、层层助推、高效运营的新型创业园区建设机制。选拔一些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双高的学生创业企业免费入园孵化,并组织专家为其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实战性运用。同时,学校应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成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进行市场化运作,通过整合政府的政策优势、企业的资金优势和高校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助推大学生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对接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FDY106)、2019年淮安市社科联研究课题“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对接研究——以淮安市为例”(课题编号C-17-4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

猜你喜欢

双创大学生活动
“活动随手拍”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大学生就业趋势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