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的课程评测构建及策略

2019-11-11李人侠

知识文库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评测批判性学习者

李人侠

近年来,思辨能力层级理论的提出,为以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为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从课堂教学到课下作业,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围绕着思辨能力的理论核心进行改革的。所有的教学,无论是常规教学还是远程教学,学期评测都是收尾收口的至关重要的环节。设计出科学的能够真正评价出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测试方式和测试内容,不仅是对思辨能力教学的检查,更是选拔出具有高级思辨能力的人才的标准。

1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评测的现状

大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严格地按照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分级,有层次。英语教学的各项内容,阅读、听力、写作和口语,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和答案标准,教学方式和考评方式也都整齐划一。可以说,英语教学有一整套完备的教学体系,完全能够做到不遗漏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不忽略任何一个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的评测,从传统的期末一纸试卷改为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加大了对学习者平时学习状态的检测,一定程度上约束了那些平时懒散,不注意积累,自由散漫的学生,形成性评估能够使学习者在平时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是依赖期末考试前突击熬夜死记硬背。但是,很多学校里,形成性评估在期末总成绩中的占比较低,甚至流于形式。评测的内容比较简单,多数以出勤,单词听写和作业完成情况为考核依据,并不能真正考核出学习者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水平。这样的评测方式和内容制约了以培养思辨性能力为目的的教学,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空间,羁绊了学习者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无法检测出思辨课堂教学的真实状况。

有的学校把四六级作为课程评测的一个无形标准,教师的晋级和绩效,学生的毕业都跟四六级挂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心理压力。教师和学生只能反复刷题,培养与标准答案一致的思维模式,思想僵化,严重地束缚了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学校只培养了具有完美考试能力的“思辨缺席者”,而高精尖的人才应该是具备高级的“理解能力”、“辨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应用能力”。

为了把思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不仅要加大形成性评估在总评成绩中的分值,更要在评测内容和评测方式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让批判性思维贯穿学习者的学习全过程,让思考永远在路上。

2 形成性评估分值和评估方式的设定

形成性评估在总评成绩中應该占有多大比例,各校各不相同。如果占比在30%或以下,可以说对于学习者平时学习状态的检测,意义不大。平时的学习是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状态的直接考核,真实而有效。因此,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在总评成绩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致的。很多高校已经将形成性评估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提高到50%。具体可以借鉴如下:

2.1 文本陈述和展示部分占比为 10%

学习者要做到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首先要做好的就是预习。在预习中,学习者的身份是文本解码者。学习者需要完成的是:明确文本的目的,理解文本的重要语句,主要观点,主题思想,语篇主旨,篇章结构等。对不理解或更深层内容理解不透的地方提出问题,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场,设计讨论的话题,学习者可以通过自学,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完成文本分析的基础性工作。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准备意义建构。课堂上,学习者需要把预习完成的内容向全体师生进行陈述和展示,每学期至少展示两次,通过这两次展示来评定此部分成绩。

2.2 文本辩论部分占比为15%

文本辩论部分是思辨性文本分析的解构、推测和意义建构过程,是学习者与文本进行的心灵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习者对文本进行各种批注,包括关键词,通过语境猜测词意,各段落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写作思路,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落窠臼的视角,文本暗藏的疑问,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相关的文献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诠释等。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以文本意义建构者的身份出席,通过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重新建构自己独特的文本意义。课堂上,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可以在组员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每学期至少四次,根据学习者的辩论表现评定此部分成绩。

2.3 文本反思部分占比为15%

欣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就是在这个阶段实现的。思辨能力层级理论涵盖的分析、推理和评价是思辨性文本分析的中心要素。教师继续发挥着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从以下方面启发学生进行质疑,挑战权威:文本的依据是否充分,引文是否可信,假设是否符合逻辑,作者的背景是否影响其立场,学习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与文本的内在观点是否矛盾,学习者与文本之间建立心灵相通的纽带。所有的分析结束之后,学习者要通过写作,整理曾经的思考过程,以写提纲、写总结的方式梳理思路,使逻辑思维能力更加严密,将思辨性文本分析过程得到清晰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的身份是文本使用者和文本分析者,是前两个学习环节的思想升华,是思辨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拔高阶段。小组辩论的方式让学习者学会在观点不统一时如何有理有据地说服对方,怎样求同存异;团队中有自己不喜欢的合作者如何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顺利合作。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升了学习者的思辨认知能力,还能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合作性。

2.4 文本小测试部分占比10%

这种小测验非常简短,几乎每周一次,占用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主要是对文本内基础知识的检测,可以针对语言技能,语法判断,基本概念等的考核,目的在于激励学习者积极及时消化所学知识,打下扎实基础。

3 终结性评估分值和评估方式的设定

传统教学中的终结性评估常常是以一次性考试为学习者的最终成绩,而且题目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评测方式已经严重地桎梏了学习者思辨能力的培养。目前很多学校把终结性评估将至总评成绩的50%。终结性评估占比下降了,评估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3.1 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

客观题因为其答案的唯一性束缚批判性思维的开发。学习者为了考出高分,抛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方式,竭力揣摩出题者的思路,靠近出题者的思维,固化思想,画地为牢。主观题对学习者灵活运用语言的要求更高,学习者需要具备筛选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强化理解和分析能力,鉴赏和评价能力。主观题更能点燃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的火花,学习者以开放的心态甄辨真伪,考量判断,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是知识的沉积物,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3.2 增加推理类题目和评述类题目

推理类问题可以考察学习者分析、综合信息以及评估作者的假设或采用的论述技巧的能力,涉及辨识因果关系、做出推理、理解暗示意义以及判断论证的逻辑性。推理类问题是对学习者综合能力的考量,站在不同的视角会有不同的结论。

评述类题目要求学习者关注和审视材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完整性,要求学习者在思维过程中有逻辑严密性、质疑意识和批判精神,以及重史料证据的哲学理念。

这两类题目不仅能够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更能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严谨的学术态度,不盲目崇拜权威,敢于创新。

4 结语

科学的评测方法可以提升学习者的思辨能力,多元化的评测方式可以全面地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向。学习者对文本信息的输入、处理和产出在形成性评估中环环相扣,在包含推理和评述的终结性评估中得到验证。基于思辨能力层级理论的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将引导学习者不断提升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扩展思维空间,成为高素质人才。

此项目为哈尔滨学院“哈苑教学学术研究支持计划”,项目编号:JFXS2017010。

(作者单位:哈尔滨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评测批判性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从北京奥运走来联想IdeapadY530长期评测
为商务人士减负联想IdeaPad U350试用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