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型教学模式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11张娜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学实践

张娜

摘要:文章以创意衍生品设计课程为载体,尝试提出面对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以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为基础的“尸,型教学模式,推行多维度混合式教学实践。并对课程的前期准备策划、课堂的具体揍昨手法、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地探索分析,找到了一些实际可操作的教学经验,可为后继的工业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设计;“T”型模式;创意衍生品设计;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30-02

近年来,国内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热衷于授题模式,进行命题式单向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以教师为先前向导,传授相关基础理论,而学生在被动接受理论前提下,从事限制性的方案设计。与传统填鸭式教学相比,该教学方式符合工业设计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理论学习的枯燥。但是该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在课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设计主动性,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契合度差;另外,部分学生缺乏设计自信,在实践技能方面表现欠缺,最终设计作品效果难以达到理论内在要求,导致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参与兴趣度大幅度降低。同时,对于命题导向的限制性设计,有可能课程的开放性不够,缺少师生讨论和互动,对宏大的设计课题也独力难支,具体表现为学生和学生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沟通耗费时间,学生和课题对象之间的缺乏呼应,以至于在课程规定的时间内往往不能深入挖掘设计实践内容,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迫切需要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操作方法和手段上谋求创新,从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将探索工业设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特性,强化课程教学的互动性,构建叮”型教学模式,并成功应用于《创意衍生品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

1 “T”型教学模式简述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设计能力为主,先通过课堂使学生系统理解产品设计的理论和技巧,再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使学生能够将创新设计方法、机电基础知识、人机工程学知识及造型形态等基础理论应用于产品设计,逐步提高自身设计能力。所以,课堂教学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应该根据不同方向课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活动。因此,以理论结合实践为基础,本文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课程分为“纵向学习”和“横向学习”两个部分。让学生们在纵向学习部分中学习理论知识,以此为理论依据,在横向学习部分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综合运用设计技能根据个人兴趣或特长提出设计切入点。最后在设计输出阶段以设计切入点为主导,按责任分工完成最终作业,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2 “T”型模式下的学习主体分析

2.1 纵向学习以教师团队为主

纵向教学主要以专题方向研究小组的形式进行。首先,以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与学生共同探讨,提高学习参与度和效率,同时深度挖掘理论知识。随后,成立研究小组,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及基本知识和技能特点,选择纵向教学的切入方向与立足点。在该学习过程中,教师实现了角色转变,由权威的讲授者转换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或参与者,学生成为了构建知识的团队主力。

2.2 横向学习以学生团队为主

横向教学以前期的纵向教学为基础。横向教学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理论知识最终转化为产品创作能力。横向学习旨在设计和开发创意衍生品,由设计小组执行。由于每组的学习内容基本相同,所以早期阶段以全班共同参与的“班级大课堂教学”形式進行,后期阶段教师应合理分配时间,以“小组小课堂”的形式教授每个小组,如特别讲座和个别辅导。学生团队以设计切入点为主导方向,进行多次设计讨论,最后按责任分工完成作品,各阶段成果通过汇报的形式进行互评,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

3 “T”型模式的教学实践

3.1 纵向学习部分

教学过程的纵向学习部分包合“课前作业预习——课堂三段式教学——课后拓展延伸”三个模块,通过对课前预习效果、课堂学生的互动反馈以及课后小组间协作任务的情况分析,适时对课前自习任务、课堂教学和课后调研活动的安排进行调整,使学生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进程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纵向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问题导入、引导思考、案例展示、讨论分析、知识讲述、本课小结和课后作业共七个环节。授课过程中以教师展示案例、学生小组讨论和师生互动交流为主要形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互相协助,可降低接受新知识的难度。因此,课程开放程度高,讨论氛围较好,学生对调研的范围及深度有了更强的掌控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横向学习部分

在课堂的横向学习部分中,以小组为设计单位,利用目标驱动的教学方式提供学习资源,如微视频、资料列表、网络信息等。通过积极应用学习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很多学生在进行设计实践的过程中,会轻视设计调研部分,例如,只是针对产品的外观造型、达到的功能效果及销售价格等方面进行市场调查,陷于形式主义而缺乏自己的分析思考,不能够为设计提供有力的证据[1]。

而“T”型模式的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性选择,激励其深入分析思考。在调研报告、设计方案、概念草图表达、建模渲染效果图、材料工艺分析等阶段,由小组成员互相协助完成既定的设计和研究任务。最后结课时介绍各自的课程成果,并与所有老师和学生互动交流。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设计团队的扩展任务,继续探讨产品造型设计细节、生产技术手段和及实施计划,而教师则作为参与者发言进行适当地分析解答。

4 考核方式改革

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过程性考核方式,具体考核形式如图2。

4.1 “横向”“纵向”分列评价标准

由于本课程的教学采用了纵向教学以及横向教学两部分,因此课程的评价体系也应分为两个部分。横向教学的成绩评价贯穿整个课程的各个阶段,包含对课堂讨论情况的考核,对积极参与讨论和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学生给予高分。纵向教学的成绩评定可以加入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环节以此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由于各纵向教学模块的差异性比较大,纵向教学部分可以根据专项研究模块的特点相应设定评价标准。

4.2 分阶段互动考核

根据课程的特点,创意衍生品设计主题可分为市场调研、设计构思、概念草图、三维效果图、生产分析和结课汇报等阶段。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学生介绍各自成果并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交流互动。这样不仅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每阶段的进度,还可以掌握小组组员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合作精神、参与程度等信息,依据这些信息进行评分,使每个学生的成绩都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2]同时通过成果公开展示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值得注意的是,师生互动答辩环节有助于传递教学反馈,强化学生理论知识记忆和实践作品启迪,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4.3 过程性考核的客观性

在上述两个环节之后,师生共同进行评分以增加评价的客观l性,减少个人印象对作品综合评价的影响。将课程的评价体系由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演变为成果介绍和答辩,既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技巧,也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日后在岗位上完成设计工作有很大益处[3]。

5 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是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能力为出发点,突破以往的专题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束缚,将教学过程分成横向和纵向两个部分并分别对如何由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主导教学进程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阐述,使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计人才。

本文系丽水学院2018年校级教学改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8KG11)。

参考文献

[1]田贺,产品ikv业教学课程针对性初探[J].设计,2014(11).

[2]周一鸣,金晏.教学团队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室内设计教学探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1).

[3]王锡斌.产品设计专题模式改革——以竹材灯具设计课为例[J].艺术教育,2014(07).

[4]汪碧波.“1+N”多师制项目模块教学摭谈——以艺术设计套艳生综合性专业课程为例[J].装饰,2012(03).

[5]张明星.新时期高校产品设计教学的变革思考[J].明日风尚,2019(06).

猜你喜欢

工业设计教学实践
高校艺术类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研究
浅谈用户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卫浴空间安全扶手的通用设计研究
基于三维软件和云班课APP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实践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