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诗化语文教学的探究
2019-11-11吴愿革
吴愿革
【摘 要】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株奇葩。它馥郁芬芳,卓而不凡,流传千载而始终不衰,有着其他文学体裁无法比拟的艺术魅力。如何进行古诗教学,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此有一些初浅的认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话教学;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50-01
—、了解诗人,弄清背景
每位诗人,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境遇的差别,性格的迥异等原因,均有着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即使同一位诗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作品,风格也迥然各异。要想理解一首古诗,必须对诗人生平、风格、诗的创作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方能真正品出诗中之味。因此,在学习每首古诗之前,我都布置学生查找翻阅资料。对于一些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造诣颇深的著名诗人,我也引经据典,为学生详细剖析讲解。
例如,在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为大家介绍李白,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高度概括:李白是一位辉映中国诗史的伟大诗人。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年少聪慧,博学多才。二十五岁即供奉翰林,入朝为官。他的诗风豪放,想象奇特,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派的杰出代表,有“诗仙”之誉。但由于诗人对腐敗的朝政十分愤慨,为朝中权贵所不容,为官三年即被赐金放还,逐出京城。安史之乱后,他参加了王爷李嶙的部队,希望为平乱出力。不料,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在洵阳入狱,第二年被流放夜郎。当行至白帝城时,遇到皇帝赦免,于是诗人一早从白帝城出发,乘着小船途经长江三峡,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地——江陵。在途中诗人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早发白帝城》。
经过这个自己查找资料,教师点评介绍的过程,学生对诗人李白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已了然于胸,为进一步理解古诗奠定了基础。长此以往,学生对一些著名诗人的写作风格都有所了解。现在,班里一些爱好古代诗词的同学谈起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陶渊明的平实,王维的诗画双绝都头头是道。
二、品析词句,揣摩诗味
诗讲求“炼字”,简洁精练的语言隽永含蓄,让人回味无穷。尤其入选小学教材的一些五言、七言的小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只有引导学生弄懂这些字的意思,揣摩出其精妙之处,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诗句的意思,真正品味出诗的韵味。因此,在学习每首古诗时我都先让学生找出诗中不理解的词,然后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弄懂词义,理清诗句的意思。再让学生揣摩哪个词用的好。
还拿《早发白帝城》来说。诗中最后一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已”字可以说是神来之笔。我为了让学生领会到这一点,让学生把“已”字换成“才”字,体会“已”字用得妙在哪里?学生通过换词理解,体会到了用‘已字表明作者觉得时间过的特别快,表达出的是一种确轻松愉悦之情。而换成‘才表明作者觉得时间过的慢,轻松之情就表达不出来了。这样,学生领悟到作者用一个“已”字就将当时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情形以及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经过这样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学生品到了诗中之味,也学会了如何赏析古诗。
三、体会情感,引起共鸣
诗的创作往往是情之所至。只有领会到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才能使学生对诗地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上。
例如,在学习《示儿》一诗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品析词句体会到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学生体会到了这种情感后,就对陆游临终之前为见不到祖国统一而悲愤。把王师北定中原作为唯一牵挂的那种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进行换位,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孤寂,从而理解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学生把握体会到了这种情感,对全诗的理解就会深入一层。
如果说品析词句,揣么诗味可以使学生对一首诗的理解达到身入。那体会情感,引起共鸣才真正可以让学生达到心入、神入的境界。
四、想象意境,拓展空间
诗的创作最讲求意境的深远。要用短短几字蕴含出无尽的言外之意,用寥寥几笔勾画出生动的连绵画卷。苏东坡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道出了诗之精髓。所以,学习每首古诗,在理解了诗句内容,体会了诗中感情之后,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展现出来,形成画面感,方才算是实实在在的品透了一首诗。
例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吟诵,理解了诗句意思,体会了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后,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情形。当学生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一艘小船在浩瀚的长江上飘荡,愈走愈远,直至消失在万里碧空,只有长江水仍奔流不息的情景描绘出来时,可以说学生对这首诗已达到了食髓知味的程度了。
五、吟咏成诵,积水成渊
诗讲求合辙押韵。因此,读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极好凭借。学习古诗决不能忽视读的环节。要反复吟咏,读出诗的味道,读出诗的意境,直至成诵。过去有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非常有道理。要学习一首古诗,背诵一首古诗,每一首都在头脑中打下深深烙印。在此基础上,再适时适当地为学生补充大量教材之外的古诗。量的积累势必会引起质的变化。背诵古诗多了,对诗的理解能力定会大大加强,学生的语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
参考文献
[1]白书海.《农村高中语文课上如何让学生养成质疑能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4.
[2]季平.《浅谈古诗教学中的美感渗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
[3]《追求阅读教学中的诗话历程》[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