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古诗词的课堂“趣”味盎然

2019-11-11张新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艺术手法形象化古诗词

张新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它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人文素養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传承经典,是教师的职责之一。因此,采用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古诗词的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让古诗词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是教师的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古诗词;兴趣;形象化;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73-01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穿越历史的长河,传唱至今。可要是你走进教室,随便拉住一个学生问:“你喜欢现在的古诗词课堂吗?”你将得到普遍的回答:“不喜欢!”理由是——太无趣。那么,作为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但现实中不少老师的古诗词教学普遍只达到诵读和默写的要求。他们的做法自然也是有所依据的,因为根据这几年的广东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科学业考试大纲中规定,古诗词属于“熟记”考点,也就是默写得出来就行了,并不需要理解和运用。所以“读背”与“默写”的教学模式无非就是最行之有效的应试教学模式。当然,也不仅仅是应试教育的使然,不少老师也提出他们的教学困惑:“古诗词该不该讲通讲透,讲得太多,分析太透彻会不会破坏诗歌本身的美感。”因此众老师只能采取精简的课堂教学设计:大体了解诗词大意,熟读能默即可。从而便形成了学生口中“太无趣”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当然,学生口中的“太无趣”不仅指古诗词教学课堂,还指古诗词的内容。毕竟古诗词距离现在历史遥远,它的语法、平仄、语义等已经不常用了,所以学生学习的热情不高。

针对上述古诗词考查标准,教师讲与不讲,如何讲,课堂形式单一、枯燥的现状和教师们的困惑,应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呢?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建议。

一、巧用多媒体的形象化来助兴

针对部分老师提出的“讲与不讲,如何讲”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用多媒体来助兴,增强古诗词的形象化。因为古诗词毕竟年代久远,诗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文化底蕴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这就给学生理解古诗词设置了障碍,削减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认为精心收集或制作与诗歌意境相对应的图片,与内容相切合的视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词之所以美,在于它的含蓄隽永,短短几十字,胜过了千言万语!在古诗词中有很多的意象,这些意象非常唯美浪漫,承载着古人雅致绝美的情感审美。但在很多时候,“美”却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有些美要是用语言来肢解,似乎就失去了美的感受了。如学习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你要是直接翻译它的意思说“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然后说“这句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开阔的画面,雄浑的意境”,学生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只能机械地死记硬背。但你只要找一张切合这种意境的图片给学生一看,他们就会马上惊叹:“真不愧是‘千古壮观啊!”所以说这样的情况下,老师是无需讲太多的,反而是让学生看了图片后,让他们结合诗句,发挥想象力,自己来描绘画面或小组谈论交流效果会更好。另外,几乎每一首古诗词都蕴含着一个小故事,都有创作背景,或欢喜或悲伤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学习杜牧的《泊秦淮》,可以播放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视频,以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最后两句和主题也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视频是根据诗词的内容来制作的,能渲染气氛烘托意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被激活的文字营造出来的画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如我在教《蒹葭》时,课前我先播放了雷佳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演唱的《蒹葭》,学生通过视频中看到的舞台形象的布局,听到雷佳悠扬的歌声,就能理解诗歌凄婉缠绵的情致和重章叠唱的写作手法。相比较而言,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比教师单薄的语言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添趣

因为古诗词语言凝练的特点,初中的语文课本上选取的也是绝句和律诗居多,也因为中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如果按平日赏析现代文阅读那样来教古诗词,不免有些枯燥。这时选取运用各种艺术手段解决单调与枯燥的问题就非常必要了。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具体内容的特点,选择朗诵、演讲、主持、小品、戏剧、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手段来辅助教学。如我在教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我就让同学们分小组来赏析这首诗,做一期《诗词伴我行》节目,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个方面来讲,注意要在派代表上台展示前写好主持词。如第一组代表上来时,是这样主持的: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诗词伴我行》节目,我是主持人小南瓜(给自己起个艺名),又跟大家见面了,上期节目我们介绍了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那么这期节目我们给大家说一说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介绍一下作者,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有知道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观众吗?请上来给大家讲讲个中的故事。

好,非常棒,那么这首诗讲的是什么呢?现在由我给大家解说一下(将自己所理解的诗歌大意讲一遍),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节集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好了,我们的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在观众朋友们跟我一来朗诵这首诗。

(同学们一起朗诵)

同学们下期节目再见!

让学生写主持稿,首先在形式上创新了古诗词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倍感好奇,好奇就能产生自学和积极探讨的兴趣。事实证明,这节古诗词的教学,老师乐教,学生乐学。另外近段时间网上流行的蕾蕾老师编导的《美哉,诗经》,融合了朗诵、舞蹈等形式很好地演绎了《蒹葭》、《无衣》、《子衿》三首诗的意境美,我想参加演出的这些学生们,在学习这几首诗时无疑是积极兴奋的。但这个制作也有点美中不足,就是学生读错了几个字,比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好逑(hǎo qiú)”,“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中的“挑”在这里应该读 “tāo”,“达”应该读“tà”。这也提醒我们,丰富的教学形式最终也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读准字音、正确理解诗词意思是根本目标,不能舍本求末。丰富的教学手法,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朗读、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才是最终教学目标。

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赞科夫也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让“趣”来牵引,善于利用多媒体和各种艺术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此,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古诗词文化精髓才会更好地得到传承,才能让古诗词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寻常百姓家,走进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真正有诗有远方。

猜你喜欢

艺术手法形象化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数形特征显本质 直观形象化难点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戏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以艺术手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运用与思考
古诗词中的新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