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历史沿革回顾及相关思考

2019-11-11李博

卷宗 2019年30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建议事业单位

李博

摘 要:本文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论述了新形势下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进一步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完善工资福利制度体系、加强工资政策指导与监管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历史沿革;建议

建国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工资政策通过四次大的改革,经历了制度统一形成、独立发展、改革完善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建立起一套机制健全、关系合理、调控有力、秩序规范的工资管理运行体系,较好的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建立了公平公正、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但同时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施工高峰期和落实改革任务的攻坚期。如何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如何强化创新驱动,培养造就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这些抓谋划、抓统筹、抓落实的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因此,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改革完善新时代下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体系,探索实行以指示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进一步激发广大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1 事業单位工资政策的不同发展时期

1.1 工资制度统一形成期

1.1.1 从多种形式并行到职务级别制

建国初期,我国工资标准没有统一体系,供给制、工资制等多种工资形式并行。

1952年7月1日,政务院发出《关于颁发各级人民政府供给制人员津贴标准及工资制工作人员工资标准的通知》,迈出工资改革第一步。

1956年6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将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分为30级,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改实物制为货币制,废除工资分,明确级别制,从而正式拉开全国工资改革的序幕。

1.1.2 职务工资制的发展完善

198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1985年7月起执行新的工资制度。此次改革区分了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人员的工资界限,并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均改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工资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津贴和奖励工资四个部分。

1.2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独立发展期

1993年,国家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问题的通知〉》(国发〔1993〕79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三个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1993〕85号)等文件,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工资制度改革。此次改革首次将事业单位工资与机关工资相分离,并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奖励、增资、津贴等工资体系。

1.2.1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

此次改革,根据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逐步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相一致,建立起符合机关、事业单位各自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正式实现了机关与事业单位在工资制度上相互分离。

1.2.2 实行分类别细化管理

一是按单位类别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单位进行分类管理。二是按人员不同,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人员3种工资制度。

1.2.3 建立奖励制度和正常增资机制

根据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对有突出贡献和取得成绩的人员予以不同奖励,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地区发放地区津贴。在增资方面,明确了正常升级增资、晋级增资、定期调整和提高津贴水平等几种方式。

1.3 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期

1.3.1 现行岗位绩效工资体系的建立

为进一步适应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国家自2006年7月1日起,实施了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具体内容包括:

一是确立起现行的岗位绩效工资体系。改革进一步体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从身份管理到岗位管理的政策变化,把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更紧密的结合起来。明确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四部分组成。

二是实行新的分类管理。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根据单位类型不同实行工资分类管理。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标准,绩效工资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三是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根据年度考核和岗位变动情况,调整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绩效工资。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施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和津贴补贴标准。

四是健全收入分配宏观调整机制。改变了以往高度集中的工资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地方和部门的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调控。

此次改革进一步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了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健全了宏观调控机制,逐步实现了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1.3.2 制度体系的落实与完善

一是绩效工资制度分步落实。与前几次工改相比,2006年工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分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等配套改革到位前,全面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一定难度。因此,国家按照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同步考虑、分别实施、制度入轨、逐步到位。

二是制度体系日益完善。

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2006年以来,国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多次对工资进行调整增加。例如,通过调整绩效工资基准线调整绩效工资,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总量和水平使事业单位工资水平保持合理关系。优化工资结构,对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等做相应调整,逐步提高基本工资所在比重。

津补贴制度进一步规范,在对津贴补贴进一步清理核查的同时,先后确立了交通补贴、住房补贴、物业管理补贴等津补贴类别。

休假制度、抚恤制度等福利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确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08年1月1日起,《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正式施行,明确事业单位带薪年休假等相关福利。

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要求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事业单位内部考核的指导,把绩效考核与分配更好的结合起来,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国家于2011年发布了《关于深化事业单位工资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适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要求,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促进事业单位发展和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在2014年施行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中,国家再次强调,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

2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重大意义

2.1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2.1.1 是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

通过上述历史沿革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次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既基于当时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在事业单位改革、人事改革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激发人员活力、保障人员权益、推动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强化公益属性。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主要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具有更加鲜明的公益属性。在这种新形势下,势必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进程相适应,使工作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进一步实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1.2 是对党和国家决策指示的坚决落实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工资,近年来做出了一系列决策指示,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要建立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要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补贴制度,向艰苦地区、特殊岗位倾斜;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要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等等。这为做好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改革提供了根本指引,也明确了下一步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政策改革的前进方向。

2.1.3 是创新驱动、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十九大报告中多处指出,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这势必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事业单位作为各类人才的主要集散地,更应创新人才制度,尤其是改革和创新工资制度,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工资制度体系,使人才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2.2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是其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

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现有工资福利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2.2.1 工资激励性、灵活性不够

现有工资制度体系中,明确了事业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按规范的程序和要求,自主分配,并规定基础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重为70%-40%,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比重为30%-60%。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事业单位对政策的认识和使用不够,仍普遍直接套用绩效工资岗位系数,仍普遍存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比重偏低的情况,不能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大锅饭”。绩效考核、业绩考核与收入挂钩不够。

2.2.2 高层次人才薪酬竞争力不强

事业单位大多属于知识密集型单位,其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作用的发挥。但在薪酬方面,与市场同期相比,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工资收入一般高于同岗位市场劳动力收入,专技、管理人员工资收入一般低于同岗位市场劳动力收入。这一现象在IT、医疗、科研等行业体现的更为明显。从工资增长机制上来看,执行时间和增长幅度也相对滞后于市场同期。这直接导致许多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缺乏有效竞争,更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事业单位往往成为“工资收入不高,但稳定舒适”的养老地。

2.2.3 配套福利制度仍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政策,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津补贴制度,落实社保和职业年金,落实带薪年休假等相关制度。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工资福利制度仍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例如,在直接薪酬方面,劳动合同法赋予了劳动者依法享受加班费的权利,但机关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加班现象,却缺乏相应规定。机关车改后,对机关工作人员发放车辆补贴。事业单位车改后,也缺乏相应政策。此外,在工资体系中,较多强调直接薪酬,对间接薪酬如员工培训、福利咨询、心理咨询、员工服务、教育补助等缺乏设计。

3 改革完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相关建议

新形势下,要進一步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工作,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积极创新高层次人才创新激励政策,强化绩效考核成果运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资福利制度体系。

3.1 进一步探讨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3.1.1 进一步发挥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

要进一步围绕事业单位强化公益职能的改革方向,通过工资变动合理配置事业单位人力资本,实现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整体氛围。在基本工资、津补贴方面,可考虑进一步加大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岗位、薪级工资增幅,在合理范围内体现一定收入差距。在绩效工资的绩效工资系数、奖励性工资等方面,参考市场同行业、同岗位人员薪金进行设计,逐步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薪金待遇,使员工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可进一步推行事业单位职员制改革,拓展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解决基层管理人员薪酬偏低问题。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建议事业单位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几点建议
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