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教师性别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

2019-11-11何圻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摘 要:现在小学教育普遍受到大家的重视,小学教师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小学教师体验负性情绪时,在心理弹性的作用下,开始拓展自己的内部资源达到良好适应,提升职业满意度水平。本研究对某小学100位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小学教师心理弹性的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较好。

关键词:小学教师;心理弹性;心理健康

1 前言

随着教育行业的改革,许多教师都面临着很大的教学压力,越来越多教学规划让教师对其满意度也逐渐降低。近几年关于教师心理状态及心理弹性的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大量地应景涌现,推动了该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但是,国内对于心理弹性的研究非常少,可以说正处于极浅的起步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都是相当欠缺。因此,本文在了解、分析相关文献后,对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弹性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与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中,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大致可以归为三类:能力性定义、过程性定义与结果定义。能力性定义,是把心理弹性看作为一个的人格特质,也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能力,能使个体在压力和压力环境下,发展,激发出相应的策略。过程性定义,是把心理弹性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趋于稳定平稳的状体。结果性定义,是从发展的最终结果上定义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无疑也是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本研究借用这个概念对心理弹性进行分析,即:“个体在内外压力困境下,激发内在的潜在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進行积极修补、调适机制的过程,以获取朝向正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心理弹性属于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但是关于心理弹性的研究对象大多都是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而对于正常普通的人群的相关研究非常少,对于某些特定职业相关人群的研究更加的少,而对于教师心理弹性的定量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为了解目前教师的心理弹性情况,本研究选取了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2 研究过程及结果

本研究的取样来自某小学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并且采用了成人心理弹性量表对其进行了测量。研究结果如下: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在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自我组织效能的平均数最低,为25.157。说明教师们对自我的感知和对未来的感知都较低,但是这也说明,如果仅从自我效能这一维度来判断的话,心理弹性水平较好;其次,从表格上来看,社交能力这一维度的平均值为26.8714,仅高于自我效能;组织能力为27.757,较自我效能和社交能力高,而家庭凝聚力和社会资源的分数尤其高,分别为36.986和46.886,但如果仅从这两个维度来看,心理弹性水平在这两维度上较其他维度弱势一点。虽然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每一个维度分数都是参差不齐,但是各个维度之间相差不大,且从分析的结果来看,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的总均分为32.7。所以,从总体上来说,本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较好。为了解小学教师的性别是否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本研究对此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小学教师心理弹性在性别上的差异如表4所示,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三个维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社交能力、组织能力差异显著(p<0.05),女性在社交能力上普遍高于男性。

小学教师心理弹性在性别上差异显著,而且女性心理弹性普遍高于男性。与之前的研究者的研究有些不同,分析可能原因在于本研究选取的样本代表性较低,选取的小学学校教师人数较少,样本不具有代表性,而且小学女性教师较多,而男性教师较少。并且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差异显著。存在原因可能在于女性比较善于表达内心,善于与他人沟通,所以社交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女性可能更喜欢组织和集合在一起,所以可能组织能力更强于男性。

虽然研究结论已经得出,但是研究依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如被试人数较少,研究过程不太谨慎等。由于本研究的研究被试较少,仅有100人,所以研究结果可能有误差,不足以代表大部分情况。其次,在研究的过程中,可能受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研究结果存在误差。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注意环境等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使研究结果更加的准确,更好的反映出小学教师的心理弹性情况,增强教师应对重大事件的能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能够更好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维护教学秩序,使得小学教师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伟娜.大学生负性情绪、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8.

[2]朱森楠.一位国中中辍学生的复原力及相关因素之探讨研究[J].新竹教刊创,2001,171-202.

[3]阳毅,欧阳娜.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研究综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2006,14(5).

[4]许渭生.心理弹性结构及其要素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2,29(4).

[5]曾守锤,李其维.儿童心理弹性发展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6):1091-1094.

[6]郭楠,陈建文.心理弹性:从积极角度看人的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1:23-29.

[7]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

何圻(1992-),女,汉族,四川绵阳人。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枣强县第一小学教师书画作品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平凡教学三十载——一名小学教师的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