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2019-11-11卢满杰

卷宗 2019年30期
关键词:生产力习近平文明

卢满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空前加大,加之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需求大,致使人多地少、人多水少等资源紧张问题日益凸显。新时代,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逻辑严谨、意蕴深邃的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思想指引和根本遵循,为破解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方案。

1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从广义上来说,人类文明发展可以分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一种新类型、一种新形态 。在原始文明时期,神话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人对自然的态度是恐惧、敬畏,崇尚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自然文化。在农业文明时期,有机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人对自然的态度是依附、顺从,崇尚人与自然自觉亲和的人文文化。在工业文明时期,征服论自然观占据支配地位,人对自然的态度是征服、利用,崇尚人与自然分裂对立的科技文化。由于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和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人们要求改变工业文明模式,实现向新文明转型。这种新文明形态就是和谐性的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等理念。“生态兴则文明兴”揭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揭示了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改善民生福祉的应有之义。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冲突、生态系统被人为割裂的现状,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就统筹考虑了自然生态各要素之间、各生态系统之间、自然生态系统内在的演化规律,既是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又是生态文明建设追求的效果。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并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具体标准,这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所在。

2 生态与发展的统一性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生产力的属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为,生产力不仅包含着社会经济生产力,也包含着自然生态生产力,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把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具有开创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直接提供生态产品,而且影响和决定着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自然环境优越,自然生产率就相对较高,自然生产力就更发达,就更有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工业品等物质产品虽然仍有巨大需求,但强度相对减弱;而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迫切。目前,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强大,生态产品却出现短缺。为了顺应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作为民生优先领域。为此,要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关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改善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这既从历史观的维度把握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又立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提现了强烈的宗旨意识,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美好期待。

3 更新观念,增强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不损害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底线。

要从观念上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要从制度上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通过制定涵盖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执法情况、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资金投入使用情况、公众满意程度等内容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考核问責。要从措施上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参考资料《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2]参考资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3]参考资料《十九大报告》

猜你喜欢

生产力习近平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