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学生迟到的应对策略

2019-11-11孙智婷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摘 要】迟到是班级管理的一个常见问题,又是一个难题。本文通过对学生迟到原因的分析,阐述了如何应对学生迟到的策略。

【关键词】迟到;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偶发性迟到;惯常性迟到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学生迟到是班级管理中最为常见的违纪现象,事情最小,但若处理不当,迟到问题不但得不到解决,既影响班风,也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与成长,不利于班级的管理。可以说,应对学生的迟到问题,它已成为班主任日常管理中一个常见的、棘手的问题

一、学生迟到的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迟到的原因虽然五发八门,但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早期教育的失误导致学生时间观念不强而迟到

有些学生家长没有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从学生一开始上学时就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其从幼儿园时期开始就经常迟到,一直延伸到高中阶段。这类学生没有较强的时间观念,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时刻不着急,是迟到的“主力军”。

2、在校生活不愉快而导致迟到

有些学生由于在学校里经历过令其害怕的事,比如,受到威胁和欺辱,对学校生活存在抵触心理,所以经常迟到;也有部分学生在学校里不懂得与人交往,没有好朋友,内心觉得孤独和痛苦;还有些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或者身体有缺陷,受到同学的嘲笑,不愿去学校等而导致经常迟到。

3、由于时间规划不合理而导致迟到

高中的课业负担非常重,部分学生不懂得合理规则时间,常要熬夜学习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由于休息时间不够,精神萎靡不振难以能够按时起床。同时身体也会感到乏力,总想再睡一会儿,由于这样的原因导致赖床,也会导致迟到现象。

4、由于厌学而迟到

这类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机,学习成绩不理想,参加日常教学活动的兴趣也不断下降,迟到早退现象就成了家常便饭。

5.集体意识不强导致迟到

有些学生的班级意识较为薄弱,认为迟到是个人的事情,与他人无关,即使自己迟到一小会儿,别人也管不着。这类学生很少思考自己的行为可能对别人带来的影响,对班级集体的影响,行为随性,从而经常迟到。

6、客观原因的迟到,即偶然性导致迟到。

这通常由于突发事件,如天气变化、疾病影响、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故障等不可控因素导致的迟到现象。由于导致迟到的这些因素,是客观因素,具有不可预见性与偶发性,虽然学生主观上并不想迟同,但往往由于无法实现有效的规避还是迟到了。

二、了解学生的迟到特点,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

1、客观性原因迟到的应对策略

偶发性学生迟到的特点是偶然性和客观性,是不可以完全杜绝的。对于这类迟到,应问清楚原因后,有错应指正,没的话,就应给予一定的理解,不能随意惩罚,否则易引起学生逆反心理。比如,因交通问题,天气问题学生迟到了,老师一味的批评,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提高,我们对学生要宽容与理解,学生才能心平气地接受教师的建议,达到有效减少偶发性迟到现象。

2、惯常型迟到是由于主观原因,所导到的迟到现象。在应对方面,就要耐心做好工作,不奢求一劳永逸,高枕无忧的方法,采取多种应对策略才能有效减少学生迟到的现象。

(1)利用班会课,集体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抵制迟到现象

班里迟到的“主力军”,通常集体观念不强、时间观念也不强,需要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利用好每一个契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学生心田,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增强班集体意识,让学生从心底认为迟到其实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自觉抵制迟到。

(2)对迟到的“主力军”进行个别的思想辅导

个别辅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告知迟到的不良后果:迟到会影响到教学的课堂进度;会影响到其它同学的听课效果;会影响自身的听课效果;也不利于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破坏自己在老师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2)解释为什么不应该迟到。不迟到,是对时间的尊重,也是对人的尊重,即是对自己同学老师的尊重是;遵守时间,是一个人责任心的反映。长大后进入社会,不守时,没有责任心的人是不受欢迎的。通过经常性的个别辅导,对于那些自小就养成迟到习惯的学生,在认识到迟到原是关系到个人素质,关系到以后自己的前途命运的事情,那么就会认真对待,从嘏做到不迟到。

(3)教师以身作则,为迟到同学树立守时榜样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通过间接的方式。通过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是间接的认识方式。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熟悉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如能无论是跟班,还是上课,都从不迟到,那么,迟到的学生就能从教师这个守时的“他人”来认识到自己,从而进行自我的控制,减少迟到的次数。

(4)制定惩罚条例,对迟到学生实施班级制度化管理。要实施制度化的管理,首先,教师要和班级学生充分的沟通,明确迟到的标准及鉴定迟到范畴。接着,师生共同制定迟到管理条例,实行制度管人。条例中的惩罚措施应避免罚站,罚留堂等“消极性惩罚”,而应代之积极性的惩罚,如早读时带读,背几段课文等。

(5)争取家长支持,共促学生勤奋向上

经常迟到的学生,和家长沟通沟通,找出迟到的原因,共同促其进步。我常采取的做法:迟到的学生写出迟到的原因,再反馈给家长,共同教育,实现真正的家校联盟,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迟到的真原因,也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更好的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

总的来说,在进行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需要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懂得学生学习的不容易与压力所在,对其的行为与看法进行真诚倾听,同时也要懂得包容,要给予一定的理解,不能愤怒,不能威胁警告就了事,而应该与学生平等沟通,耐心询问学生迟到的原因,针对具体的、真实的原因,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只有把具体问题解决了,迟到问题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刘耀中《心理學》.

[2]拉美特利《人是机器》.

[3]扈中平《现代教育理论》.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

作者简介:孙智婷,1979年12月,广东吴川,吴川市第一中学,中级,教育。

猜你喜欢

主观因素客观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现状及应对方式研究
航空器维修中人为差错的避免
国家投资项目投资超概算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
制约新加坡教师教育政策价值基础的主观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