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分析
2019-11-11陈昆陆云蕾陈海忆
陈昆 陆云蕾 陈海忆
摘 要:在资管新规背景下,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初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作用于存贷款利率增大银行风险,且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不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规模小、风险抵御能力弱更易产生危机。但是在改革后期加快利率并轨进程与资管新规的共同作用下,商业银行通过加强监管与业务调整,风险有所下降。
关 键 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净息差;资管新规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517(2019)05-0026-10
DOI:10.16620/j.cnki.jrjy.2019.05.004
一、引言
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更加追求经济增长动力多元化和经济发展质量。 然而,作为维护国家经济稳健运行重要力量的商业银行却存在刚性兑付、多层嵌套、监管套利、期限错配等问题,使金融风险不断积累。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首位。2018年4月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出台,旨在推动我国金融体系转型升级, 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因此,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将在更为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进行。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內容,也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让市场供求决定利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此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在2015年中央银行宣布基本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 然而这并不代表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结束,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明确表示目前我国利率体系仍具有“双轨制”特征,一方面存贷款仍具有基准利率,另一方面货币市场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因此推进“双轨合一”,进一步完善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当前改革的重点。
利率市场化改革与一国宏观经济息息相关,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我国利率市场化“并轨”及加强金融监管的新时代,研究其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关系,并对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方向探究是有意义的。本文研究将分为三步:首先,理论分析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的关系,探究在资管新规出台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措施;其次,在实证分析层面上,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净息差的缩窄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不同风险敏感度以及应对情况;最后,通过案例分析美、日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银行风险以及韩国的“资管新规”与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及商业银行提供借鉴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利率市场化与风险研究起步较早, 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同年爱德华·肖出版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提出“金融深化论”,二者皆认为金融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政府过多干预金融会压制金融体系发展,从而阻碍经济发展[1-2]。
国内文献已在多个方面对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研究。
第一, 在研究总结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上,陈晨(2012)通过回顾各国利率市场化和银行危机发生时间得出结论,一国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明显增加[3]。肖欣荣等(2011)研究了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及行业集中度的影响发现,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缩小, 随着改革深入净息差呈下降趋势,且提升了行业集中度[4]。孟建华(2004)考察分析了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方式和特点,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相应的可借鉴之处[5]。
第二,在研究利率市场化衡量指标上,武佳琪等(2018)基于我国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认为利率市场化指数与中国商业银行净利差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 对中小型银行影响更为显著[6]。张原等(2016)构建欧拉数指数函数并结合利率决定自主化指数与实际利率指数构建利率市场化测度指标来测定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 认为我国目前自主化程度较高,但改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7]。席波等(2015)以理论分析的方式论证利率市场化通过净息差作用于商业银行,并提出未来商业银行仍要以净息差管理为主,非利息收入的增长不能完全取代利息收入[8]。彭建刚等(2016)研究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商业银行的利差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变化趋势[9]。
第三,在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影响上,彭星等(2014)采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对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不利于中小股份制银行资本化水平的提高[10]。左峥等(2014)从存贷利差收窄的视角研究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虽有可能降低银行资本化水平, 但有利于缓解银行收入波动,降低银行破产风险[11]。陈昆等(2016)通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的数据分析,认为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中间业务发展存在不合理、不平衡等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12]。陈一洪(2015)以净利差作为利率市场化水平的代表,研究发现利率市场化下银行资产结构趋于多元化,但同时城商行信用风险不断上升[13]。王耀青等(2014)在古诺模型下探讨商业银行价格竞争与其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发现贷款利率上限取消后银行风险暴露增大,且小规模银行对价格竞争和货币政策较为敏感[14]。李成等(2015)基于FGLS方法分析商业银行财务数据, 发现在利率市场化前中期, 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显著降低,且小型商业银行更易发生风险[15]。邵伏军(2004)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的金融调控风险、银行危机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泡沫经济风险、汇率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并预测出现超高利率的可能性不大[16]。安亚静等(2018)运用Tobit回归实证分析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的各阶段效率影响,认为利率市场化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作用有差异,但均有利于资金运用效率,不利于资金来源效率[17]。Jane-Raung等(2011)通过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商业银行通过收入来源多样化可以降低风险对净息差的影响程度[18]。
学者研究多基于贷款利率放开后存款利率放开前商业银行的风险, 对2015年以后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关系的研究较少,并且研究多基于某一类银行,对不同规模银行风险差异分析的研究涉及较少。本文的创新在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存款利率基本放开前后商业银行风险现状。此外,本文通过数据对比探究利率市场化深化阶段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对风险的不同反应,并结合资管新规探究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向。本文的不足之处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证分析样本容量较小, 仅包含2012—2018年的商业银行数据,因此选用季度数据解决数据过少的问题;二是回归模型设计并不完美,考虑经济变量间的相关性以及带来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为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 忽略了对不良贷款率影响较大的资产规模、GDP增速等因素。
三、利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风险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及发展历程
1.利率市场化定义。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包括利率决定方式、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2.中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表1基本展示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進程,1993—2011年改革稳步启动,2012—2014年加速推进,2015年至今是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后的完善与发展期。改革遵循“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的总体思路,经历了20多年的渐进发展历程。
(二)利率市场化风险分析
1. 商业银行竞争加剧。 在放开存贷款利率以前,商业银行依靠3%左右利差的利息收入可以实现盈利目标,银行业务不需要过多考虑业务创新与转型。 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了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一方面,银行业间竞争激烈,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初期, 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型规模的商业银行,业务产品同质化严重, 在非价格竞争有限的情况下,价格竞争加剧,容易引发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促进了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诞生,信托、证券、保险公司等为企业提供了更多丰富可选的融资方式, 使企业对银行贷款依赖程度降低。同时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崛起进一步挤占了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 图1中数据显示,2012—2018年非银行社会融资占比超过30%,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入,商业银行面对的竞争将不断加剧。
2.商业银行净利差缩窄。商业银行的价格竞争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银行净利差缩窄。存贷款利率放开后,商业银行可以自主制定利率水平。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直接影响其供求。资金需求者会倾向于向贷款利率低的商业银行贷款,资金供给者会选择存款利率较高的商业银行,因此商业银行会制定出更具吸引力的存贷款利率增强自身竞争力,导致净利差不断缩窄。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增大。商业银行以高存款利率和低贷款利率占据价格优势吸引资金,企业与个人会更倾向于向商业银行贷款。然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随之增加。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除了服务于大型企业外,针对中小企业客户商业银行也能以灵活的定价机制提供服务。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实体经济不景气,许多中小企业相较大型企业风险敏感度更高,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造成银行不良资产数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不到位, 没有平衡收益与风险,造成投资损失与不良贷款处理不及时、不到位。
(三)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风险管控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风险多与价格竞争、监管不到位有关,在资管新规下,商业银行将把重点转向防范风险,加强监管,进一步规范表外业务。在现有的监管体制下,商业银行需要把握投资方向与结构,服务实体经济并实现自身盈利。
1.打破刚性兑付。资管新规要求,对于非保本理财产品,要打破刚性兑付,实现净值化管理。商业银行回归“代客理财”,将盈利与风险的权衡留给客户选择,将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化解风险。此外,净值化管理要求理财资金投向具有公允价值的资产。而标的资产具有公允价值,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资产端的投资价值和融资需求,使银行业务真实地反映市场利率,通过利率双轨制的另一条轨道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2.降低期限错配风险。资管新规要求,每只资产管理产品的资金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不得开展或者参与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特征的资金池业务。在资管新规要求下,银行的理财产品投资周期将变长,盈利将更多依靠商业银行对投资产品、结构的研究。而过去中小规模银行理财产品往往提供更高、 更具吸引力的收益率,并且刚性兑付使其更具优势。可以预见未来中小规模银行理财产品将受到更大限制,在风险控制以及业务调整上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3.银行成立资管子公司。主营业务不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设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资产管理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强化法人风险隔离,暂不具备条件的可以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业务经营部门开展业务。 通过建立资管子公司,资管部门与母公司之间实现独立,可以避免风险由代客资金向自营资金的传递, 使风险在不同产品、不同机构之间形成有效隔离。
四、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与样本选择
1.数据来源。为衡量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 本文选取2012—2018年每季度商业银行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同时选取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做折线图进行不同规模银行数据对比,选取非息收入占比分析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动趋势。 数据均来自原银监会官网统计信息, 运用Eviews8.0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2.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考虑到不良贷款率与多个变量有关以及变量过多会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以资产收益率为控制变量,不加入资产规模变量,具体模型为:
NPLt=c+β1NIMt+β2ROAt+εt (1)
其中,NPL表示不良贷款率,NIM表示净息差,ROA表示资产收益率, 下标t表示年份,c为常数项,βi为回归系数,ε为误差项。
模型(1)的被解释变量为不良贷款率(NPL)。不良贷款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贷款余额,代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即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偿还贷款而给贷款人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按风险程度大小可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大类,后三种为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数量代表了银行资产质量,数值越高则银行收益受影响越大,风险越大。
在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方面,有利率市场化指数、净利差、净息差等指标。本文模型的解释变量为净息差(NIM),净息差=(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规模。 净息差取决于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与付息负债成本率,其短期变动受贷款利率、同业利率以及债券投资利率的影响。随着存款利率放开,银行间价格竞争加剧, 为吸收存款各大银行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随着贷款利率放开,为提供更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各大银行会趋向于降低贷款利率,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净息差不断收缩[8]。
此外模型加入控制变量资产收益率(ROA),ROA=净利润/总资产,是衡量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ROA与不良贷款率存在密切关系,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对贷款依赖程度越低,不良贷款率越低。
(二)回归结果与分析
回归结果见表2。
回归方程:
NPLt=4.2322-0.4829NIMt-1.37611ROAt+εt (2)
回归方程调整的多重判定系数为0.8617,表示在(1)式样本量和模型中自变量的个数进行调整后,在不良贷款率取值的变差中,能被净息差、资产收益率的多元回归方程所解释的比例为86.17%。此外,在设定显著性水平α=0.05的条件下, 由表2可知回归方程的p值<0.05,回归方程显著,因此用净息差、资产收益率衡量不良贷款率的方程是合理有效的。
在确定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后,具体分析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NIM、ROA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检验,说明净息差、资产收益率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是显著的。作为控制变量的资产收益率系数为
-1.3761,说明其与不良贷款率呈负相关关系,资产收益率每增加一个单位, 不良贷款率平均下降1.3761个单位,这与模型设定时分析一致。作为衡量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净息差,其系数为-0.4829,表明净息差每缩窄一个单位, 不良贷款率平均增加0.4829个单位,二者有显著负相关关系,证明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逐步增加。
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今天,许多商业银行通过大力发展非息收入来平衡缩窄的利息收入空间, 由图2可以看出,2012—2018年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占比在20%~27%之间波动, 并没有因净利差的缩窄而大幅上升,因此利息收入仍是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源,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管理与不良资产管理仍是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资产收益率也是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另一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与资产质量息息相关,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商业银行运用资产创造净利润能力越强,越有能力对资产质量进行管理与及时应对不良资产。
(三)不同规模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敏感度
由图3可以看出,2009—2018年商业银行总体不良贷款率呈U型,先下降后上升,其中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显著高于其他类商业银行,增长速度也较为明顯。2017年开始大型商业银行、 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农村商业银行仍暴露于较高的风险水平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节点在2013年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和2015年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商业银行在这两个关键节点后不良贷款率表现有明显转变,且不同规模的银行表现不同,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1.服务群体不同。城市、农村商业银行承担着为当地企业提供资金、 为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便利的责任。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当地企业会更愿意向银行贷款以获得低成本资金,还债能力较弱的企业为了获得贷款也会和银行约定更高的利率进行融资,违约风险大大增加,导致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主要投向政务类机构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客户较为固定与稳健,违约可能性较低。因此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比大型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坏账风险。
2.资产规模与风险管理能力不同。图3显示的不良贷款率水平上,规模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显著高于其他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近年显著下降,逐渐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首先,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大,其风险波动造成的社会影响越大, 因此其风险管理要求也越严格,更能够严格按照各类监管指标控制风险。其次,大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更为多元化,有益于科学管理、分散风险,而规模较小的银行投资渠道少, 风险更为集中,对经济波动敏感性更强, 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不良贷款率呈攀升趋势。此外,资产利润率是影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由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显著下降, 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平均水平较高, 且由表4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显著高于其他三类银行。一方面,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资产利润率与净息差较低是其稳定经营、 控制风险的体现,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过程中如何通过业务转型升级顺应经济与科技趋势、提高资产利润率是主要问题。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有不良贷款率高、资产利润率高、净息差高的特点,这看似与实证结果矛盾,实际上是因为规模较小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也承担相应的高风险,风险偏好改变带来的净息差增大将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因此,农村商业银行的息差管理应更注重提升效率与质量。随着资管新规颁布对理财业务的整顿,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等将不复存在,农村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吸引力将受极大影响,同时不良贷款率的攀升也亟待解决。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应在增强监管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 积极探索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结构的方法,提高定价能力。
3.创新能力。利差主导型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的同时,仅依靠存贷款利差收入扩大较为困难,因此发展非利息收入成为突破口。中间业务、私人银行服务和零售金融业务等都为商业银行提供非利息收入。大型国有银行拥有规模庞大的资金,完整的业务结构,以优越的创新能力与人才不断更新业务品种,这使得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减少对贷款的依赖程度,在净息差较低的情况下能够合理控制不良贷款率与保持自身盈利能力。例如在中国银行率先展开私人银行业务后, 招商银行、南京银行以及各中小银行均开展相似业务并不断扩大规模,积极提供高端增值服务。相较之下,农村商业银行在信息技术等方面不及大型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且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吸引力与可靠程度低于大型商业银行提供的同质服务。
(四)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降低分析
由实证分析结果可知利率市场化改革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但数据也显示在2015年我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发展至新阶段以后,商业银行的净息差逐步上升, 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入和资管新规的调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逐步转为发展机遇。
从表5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保持平稳,稍有下降,各规模商业银行差别不明显。 资产负债率是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百分比高从侧面说明银行通过大量举债获得高利润,过高的负债就可能成为风险,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贷款收回困难,银行负债过高而无法周转必然会导致银行破产可能。资产负债率过低则又说明银行经营过于保守,不利于发展银行的盈利能力。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规定,商业银行的风险资本核心充足率为8%,因此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在92%以下是一个安全的水平。 从表5可以看出,相较前几年而言,我国各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围绕在92%指标附近,除了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外,也说明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方面主动改善,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维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银行业稳定发展。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进行20多年, 进入深化阶段,正朝着利率并轨的方向稳步前进。资管新规的出台将有利于完善金融市场定价功能,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货币市场利率相统一。 在新的形势下,商业银行一方面会加强对不良资产的管理,保证拨备覆盖率和资产充足率,防范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加大对理财业务的管控,防止流动性风险, 让利率市场化下应运而生的金融创新与政策、监管相符,服务实体经济。
五、 国外利率市场化对银行风险的启示
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普遍进行较早,其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为我国提供了启示与借鉴。典型代表包括美国、日本和韩国。然而在成功改革的背后仍存在不可避免的银行危机。
(一)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与日本泡沫经济
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发生储贷协会危机, 在利率自由化的过程中,存款利率不断升高而贷款利率相对固定,导致金融机构转盈为亏,储蓄贷款机构为了增加利润,在新增贷款上介入高利率但具有高风险的领域,结果随着房价暴跌全面破产。从表6中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后美国银行倒闭数目显著增加。
日本在利率市场化后, 银行传统业务收入减少,股市、房地产成为高投资高回报的资金流向选择。这意味着一旦股价、房价下跌,将给银行业带来破产风险。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正是如此,日本房价自1990年下跌开始,截至1991年底已经累计下跌超过70%(见图4)。1991年前后, 日本的GDP增速整体性下滑将近2个百分点, 包括银行在内的诸多金融机构面临破产。
(二)韩国的多轮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资管新规”
韩国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由失败到成功的典型代表。韩国在第一次利率市场化改革后,由于政局动荡,经济不稳定,重新恢复了利率管制。直到1991年宣布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二轮改革, 提出了“先贷款后存款、贷款利率先短期后长期、存款利率先长期后短期”的三原则,取得了成功。但由于监管的不足以及不当的经济政策,韩国仍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韩国在改革后期也出现了刚性兑付的问题,银行信托账户不仅承诺保本, 而且提前支取成本很低, 这对客户来说是一项近乎零风险的投资渠道,而相应的风险则转嫁到银行内部。因此政府针对银行信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要求,包括提高提前支取的成本,不允许承诺保本,以及银行对新设立的信托账户必须对其所投资的债权性质证券采用市值法估值。得益于信托的改革和利率市场化的双重作用, 银行资金从信托账户向定期和储蓄存款回流,货币市场投资工具和债券零售业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国外利率市场化改革经验借鉴
综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完善或是薄弱的金融体系,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后银行危机发生的概率都趋于增大。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在放开利率管制后,净利差的缩小减少了银行主营业务的收入, 银行倾向于转向高投资回报的领域,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房地产,或是向高风险客户提供贷款以获得更多利息收入。过高的风险承担以及预防机制的不到位导致银行面对经济的冲击脆弱不堪,从而导致银行的坏账明显增加,最终面临破产危机。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没有像美国、日本等地出现大量金融机构倒闭或裁员的现象,原因有几个:首先,我国的改革是渐进的,有一个缓冲期;其次,如前所述,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自2017年以来有所下降;第三,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大中型国有企业,客户稳定,违约可能性低;第四,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保持平稳,抵御风险能力强;第五,2015年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并达到新阶段后, 商业银行净息差逐漸增加,不良贷款率下降。然而,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坏账风险, 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仍然面临更高的风险。
总结各国改革经验可以看出,金融自由不等于零监管。 当利率市场化改革作用于商业银行时,自由的利率定价机制可能会引发银行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商业银行为增加盈利,大幅度发展脱离监管的表外业务,向客户承诺保本保收益,导致风险在银行内部不断积累,引发危机。因此,借鉴其他国家改革经验, 在我国已经出台资管新规的背景下,应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利率“双轨并一轨”,从而提高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同时要继续加强监管,控制银行业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首先对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历程和商业银行风险传导过程进行梳理,认为在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新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将有所降低。其次通过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资产负债率实证分析,认为在监管政策加强以前的利率市场化加剧了银行的波动, 一方面增加了银行的坏账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此外,小规模的商业银行由于监管不完善, 业务创新能力受限,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等因素, 更易受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比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更高。 但随着资管新规的出台,商业银行刚性兑付、监管套利将成为过去,将在资产管理的新环境下以防范风险、 转型发展为要务,增强自身竞争力,为服务实体经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发挥作用。
纵观各国改革历史,有些国家顺利改革,迈向金融创新的新台阶,而有些国家遭遇银行危机并最终导致改革失败。利率市场化是一把双刃剑,这对于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阶段的我国来说,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至关重要。首先,在资管新规的要求下,商业银行通过保本理财吸收资金的模式将不复存在, 揽储的重心将回到基础的存款业务上。对于资产规模较大的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应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促进业务转型, 以良好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提高竞争力,发挥维护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而中小规模银行由于理财业务优势逐渐降低,更需寻找新的主动负债方式,调整业务模式,创新融资渠道,同时保证各项业务严格在监管政策下运行,控制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其次,要配合资管新规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利率“并轨”,完善以贷款基础利率为基础的贷款定价机制,将其与政策利率结合,为信贷市场提供更优的参考指标,从而最终实现以市场利率为定价基准。最后,商业银行在越来越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应配合政策引导资金脱虚向实,服务实体经济,在良性循环下降低不良资产。
参考文献:
[1]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88.
[3]陈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J].上海金融,2012(7):31-36.
[4]肖欣荣,伍永刚.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1):69-75.
[5]孟建华.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方式及特点[J].上海金融,2004(1):41-42.
[6]武佳琪,焦高乐.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净利差[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8,38(4):63-69.
[7]张原,薛青梅.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统计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6(11):154-157.
[8]席波,吴永锋.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5(18):24-25.
[9]彭建刚,王舒军,关天宇.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窄吗?[J].金融研究,2016(7):48-63.
[10]彭星,李斌,黄治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动态GMM检验[J].财经科学,2014(12):1-10.
[11]左峥,唐兴国,刘艺哲.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否会提高银行风险——基于存贷利差收窄的一个视角[J].财经科学,2014(2):20-29.
[12]陈昆,李志斌,王笑静.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金融理论探索,2016,166(2):50-54.
[13]陈一洪.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42家城商行面板数据模型的经验证据[J].金融监管研究,2015(12):1-15.
[14]王耀青,金洪飞.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与银行风险承担[J].经济管理,2014(5):93-103.
[15]李成,杨礼,高智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30(9):55-71.
[16]邵伏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风险分析[J].金融研究,2004(6):90-102.
[17]安亚静,曹志鹏.利率市场化对我国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研究——基于两阶段关联DEA—Tobit模型[J].中国市场,2018(2):54-57.
[18]Jane-Raung L,Huimin C,Ming-Hsiang H,et al.The Determinants of Interest Margins and Their Effect on Bank Diversification:Evidence from Asian Banks[J].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2011,8(2):96-106.
Abstract: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Guidance on Regulating the Asset Management Business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April, this paper did empirical study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s impact on commercial banks risk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narrows the gap between loan interest rate and deposit interest rate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and hence increase the risk of bad loans in commercial banks. Beside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has different influences on different sizes of commercial banks, and small-scale urban and rural commercial banks are more likely to be exposed to the risk for lack of enough asset. However, with the deepening of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asset management regulation, the risk in commercial banks has declined because commercial banks have taken actions to strengthen supervision and made adjustments.
Key word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commercial banks; risk;net interest margin; new asset regulation
(責任编辑:卢艳茹;校对:龙会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