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研究

2019-11-11叶瑞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叶瑞芳

【摘 要】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需要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运用其中,这不仅符合了儿童道德动机发展的需要,更能在实际的教学中贴近生活,在教学活动中建构儿童的道德与法治的世界。本文旨在通过理论阐释与二年级上册课程的片段式实践过程的探讨,找寻该教材、学生与生活之间的最佳切入点,追求课堂教育的实效,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开放与在场;教学策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071-01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是立足于对儿童品德、行为以及规范意识的培养。儿童由幼儿园升入小学,其课程安排、生活习惯、老师的教学方法等都有了新的转变,与语文、数学等知识的学习、积累不同的是:在全面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把培养良好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的生活化、综合性要求任课教师要有开放的、在场的教学策略:让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参与学习,在活动的体验之中,获得对于同学交往、学校规则、社会约束的亲身体验和初步认知,逐渐的培养起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求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的理论来源与特点分析

1.道德动机理论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本质要求。

从小学低年级儿童道德动机的培养方面而言,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是在“学习”这种主导活动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其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言语与行动基本上是协调的、统一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①因此,小学低年龄段儿童的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更容易在教师的言行引导下建构起来,也易于在教师和家长的强化之中培养自觉的纪律意识。同时,由于道德动机是由服从向独立、认知模式由具体、近景向着抽象、远景发展的。基于此,儿童的道德认知体系更容易在具体的事例、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得到塑造。表现在行为上,低年级的儿童会服从老师的要求、争取获得教师的赞扬、有了集体的意识以及体会到了自觉遵守纪律而获得的自我满足感。儿童道德动机的直接性与具体性就要求了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开放包容,因材施教,在兼顾个人教育的同时,进入到他们的道德世界之中,与他们同时在场,将道德动机的培养与发展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以及道德信念、道德意志结合起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道德需求。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体验而获得成长;教育对人成长的意义就在于教师与学生超越了时空的局限,在当下的师生互动之中,传道解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内蕴于自身之中的道德力量还未显现。因此,对于这个时期的学生而言,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尤为重要。二者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讲授方法,最根本的在于二者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在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的不断扩展中促使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有所得,使每个同学的进步得以可能。这是一项系统性的教学方法,需要任课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借助多样的教学资源,以开放的教学形式以及多样的评价方法,在生活中构建德育教育,在童心的课堂之中增强法治意识。

2.开放的教学策略的特点。

“开放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之一,开放的教学策略要以学生为主体,面向的是儿童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教师以平等的方式对话,在动态的授课过程中,开放课堂、开放思维,创造性的营造轻松愉悦的課堂氛围。在空间上,横向由学习的课堂扩展到学校、家庭以及社区等;纵向上兼顾了儿童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在遵循儿童自我发展需求层次的基础上,逐渐的深化、拓展对于自我的认知。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到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之中,从个人、家庭再到学校、社会。由点到面,逐渐的向外阐发,从而对不同性格、不同领悟能力的儿童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在多样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使他们逐渐形成对价值的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塑造。

3.在场的教学策略的形式与意义。

“在场”②源于儿童的生活体验、情感认知和家庭教养的传承,同时也暗含了任课教师本人的教学经验以及对于道德、法律的认知程度。当代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而这,只靠课堂上的德育与法治教学是无法完成的。任课教师所要面对的,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家长的教育模式、学生爷爷奶奶的叮嘱、甚至是其他任课老师的奖励与批评都同时涌现,向着儿童自己无意识的敞开着,所有的因素都同时在场。学生家长的一举一动,教师的批评、鼓励以及教师自我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引导着学生释放着自我的潜能。在道德、法制意识的层面上,“在场”的本质并不是教师教会了学生什么,而是在课堂之上,让学生逐渐的认识自己、发现自我的精神世界与自我行为意识的塑造。换言之,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道德个体,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世界、例如,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一旦知道了同伴有了有趣的游戏,冬晨睡在床里的会立刻从被窝钻出,穿了寝衣来参加,正在换衣服的会赤了膊来参加,正在浴池的也会立刻离开浴盆,用湿淋淋的浴身去参加。”③儿童对游戏是如此的专注,在游戏之中的自我充分打开,自然释放着稚拙与天真,个体的自由、学习的主动性以及环境的因素同时在场,也只有在这种状态之中,教育得以可能。

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是基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情景教学、角色体验等使得教学资源合理利用,教学目标轻松完成。二者的特点均是立足于儿童的成长需要,转变传统的“说教”模式,以开放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反思自我行为的利弊,从而唤醒自我生命的在场。在此意义上,儿童不是成人道德与法治意识的附庸,“教”与“学”应同时敞开,任课教师与学生应建立在彼此关爱、互相欣赏、敬畏与尊重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引导应进入到儿童的天性之中,互为师者,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孩子的生命奠基,开阔彼此的视野,让学生体验到人的内心的复杂和人性的厚度、生活的丰富以及生命的伟大、智慧的虔诚方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成功。

二、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实践过程

1.整体把控教材,开放多元视角。

以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为例,整个学期的课程设计上以“共有与共享”为主题,在承接了一年级教材“共生共在”基础上,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内在发展为线索,针对低年龄段的儿童的道德、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由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培养逐渐的扩大,引导学生在“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以及“我们生活的地方”四个单元的具体学习中,切身感受自我在学习和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逐渐的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交友模式,进入到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在家庭、学校甚至是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很高兴也很自主的去遵守现实的校规校纪,愿意并主动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之中,付出汗水,承担责任。

本学期的课程在设置上,根据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契合度与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了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和儿童歌谣、绘本故事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更易于师生向生活学习,二者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转化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回忆、领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散思维,多方面的提高,特别是在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的生活情境,更容易引发其他同学的共鸣。向过去的生活学习意味着过去生活的场景、经验性的认知体系会同时在场,对于学生而言,过去与将来是统一的,是立足于当下的思考与行为模式的构建;他们以开放的胸懷、在场因素的同时浮现,未来便在当下的自我认知之中重新建构。在此意义上,道德与法治的知行合一,就是这样在学生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将来的体验和反思之中涌现的。

2.践行童心课堂,期待生命在场。

从儿童文化的视角出发,在激发儿童的道德动机方面,要使儿童的道德需要真正的满足,还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激活儿童的道德动机。首先是引导儿童明白日常道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如在本学期的第二课《周末巧安排》之中,通过学生自我经验性的回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安排周末的计划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生活的实际,判断自我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后通过集体的讨论、老师的分析引导,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在周末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对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出合理的判断。教师在此中的角色是学生周末计划的参与者,教学中可以打乱原有的座次,以兴趣小组或是同一小区的学生商讨制定出周末的活动计划,并在他们制定计划的同时,倾听、鼓励他们。同时,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方法以及相互的交流、倾听的情况,对表现好的、参与程度积极的同学予以表彰,鼓励害羞的、不太活跃的同学踊跃参与,这不仅仅是学习的行为,也是培养其道德意识、道德情感的自觉融入过程。

其次,激发儿童参与集体活动、社会活动的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履行学校、班集体的义务,为集体组织争光的荣誉意识;并且体会到这是社会规则意识的要求,自觉的遵守纪律,服从相应的制度要求。而此时,他们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往往和教师的要求、学校的制度以及家长的应允与否相连接。如在本学期的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则》中,班级的规则建设是与学生最为切近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他们的班级意识尚未形成,道德动机的发展与班规班纪相冲突,因此,在集体的氛围之中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流动红旗故事”的导入、“大家一起来约定”的活动、以及游戏“班级文明棋”等具体形象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参与、辨析集体活动中的乐趣,在真情体验中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满足儿童的道德发展需要。

最后,开放与在场的教学策略在儿童的动机发展理论中最直接的、有效的是利用表扬、奖励、批评以及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等手段。利用开放的评价方式,促使儿童在客体、主体的显现中,强化道德行为动机,同时也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实际认同中,师生之情是最醇正平和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没有隔阂,是澄明的状态。如本学期的第十二课《我们小声点》的做个小小“调音师”环节中,教师通过情景教学,让轻声说话、认真聆听他人的小学生为主持人,通过噪音体验以及安静的环境带给自己的愉悦,通过小组讨论、交流,以善于尊重他人、乐于倾听的学生为榜样,引导学生分辨在不同的场合下说话声音的大小,鼓励声音大的同学参加合唱小组等,以在不同的场合之中发挥各自的“声音”优势。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保持安静这一常识虽然有了一些了解,但要真正的做到实属不易,教师可以设置若干个情境,在不同的规则之中发现每个学生的自觉性与成熟度,在静与闹之中,互相学习、互为勉励。这样,不仅仅是让学生安静了下来,更在安静之中,通过寻找、劝诫、鼓励、监督等,让个别喜欢说话的孩子在静中静,闹中闹,让不爱说话的孩子敢于说话,勇于表达。

结语

终上所述,无论是开放的教学策略还是在场的教学策略,都不是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渗透在各种教学手段之中的教育模式;是在研究教材、关爱学生和现实生活中找到最佳的切入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贴近生活、课堂更有真情实感,课堂教学也更具实效性。教师应该是儿童学业生涯中的贵人,不只是传递知识、了解生命的伟大,更要培养他们感受生活的自由、人性的淳朴与丰厚。

注:

①引自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71.

②“在场”一词,源于德语哲学中的“在场性”,即“在场”就是直接呈现在面前的事物,就是面向事物的本身,就是经验的直接性与开放性。德育教育需要进入到儿童本真的世界之中,与童心平等的对话才能去除遮蔽,消除与儿童之间的隔离,与儿童的世界同时存在.

③引自刘晓东.解放儿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1.

参考文献

[1]陈永明.儿童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潘卓翡.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性活动设计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74-75.

[4]秘芳云.让活动贯穿于道德与法治教学始终[J].小学教学参考,2019(15):75-76.

[5]曾庆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05):77.

[6]耿梦.创设教学情境,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效[J].黑河教育,2019(05):34-35.

[7]王慧琳,李一鸣.“生命在场”应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101.

[8]邓庆民.学生在场:单元教学的动态实施[J].江苏教育,2018(34):59-61.

猜你喜欢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开展二年级的数学课堂活动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二年级轻物掷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