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迈好高校成才路
2019-11-11吴超艳
摘 要:伴随着社会上大学生出现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故,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进一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为社会输出人才,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明确大学生怎样具备符合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
当今社会,大学生在校期间其心理、生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造成心理障碍。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健康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保障。试想一下,一个有心理问题的人来到大学校园,或者言行怪异,对他人都充满敌对情绪,或者总是自以为是,不能接受任何一点的批评甚至建议,这样的人,能培养成为一名社会栋梁吗?答案是“很难”。
1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科学心理健康概念重要的组成部分,要理解心理健康必须要先了解健康的科学定义。
1)健康的含义。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因为健康不仅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前提,而且也是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无病即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一直被许多人所持有。然而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已不再简单是生理上没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健康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只有当个体在这三个层面同时都处于完好状态时,才可以说是健康的。当前健康的目标是追求一种更积极的状态、一种更高层次的身心协调与发展。对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关于健康比较形象的一种说法:(1)快食:吃饭不挑食、不偏食,津津有味;(2)快眠:较快入睡,睡眠质量好,精神饱满;(3)快便:快速通畅地排泄,感觉轻松自如;(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醒,思维敏捷;(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动作流畅;(6)良好的个性:性格柔和、适应环境,为人处事好;(7)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相处自然融洽,朋友多。
2)心理健康的含义。简单地说,心理健康就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在高級神经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况下,情绪稳定、行为适度,具有协调关系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研究,大致可以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分为三个等级:第一,一般常态心理;表现为心情经常愉快,适应能力强,善于与人相处,能较好地完成同龄人发展水平应作的活动,具有调节情绪的能力。这种状态一般称为心理健康。第二,轻度心理失调;是正常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处于这种状态,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这类人常说的词汇。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如果无效,就得借助他人的疏导,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复正常状态。第三,严重病态心理;表现为严重的心理失调,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工作。一般难以通过自身调整而康复。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通常痛苦感极为强烈。如不及时治疗可能恶化,成为精神病患者。
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大家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人可能会说,心理健康真的很重要,可是,怎样才能知道我的心理到底健康不健康呢?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不像生理疾病那样简单,通过体温、脉搏、血压、肝功能那样明显,通过各种检查,把结果综合一下就可以知道。心理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为心理和社会方面的适应性与完好性的一种状态,由于心理健康缺少较精确的指标,目前没有一个适应于任何人、任何情境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有特殊的要求。总体来讲,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中等或中等以上,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实践活动能力的综合,智力正常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被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智力的异常,常导致其他心理功能出现异常。人们常用智力测验中的智力商数(IQ)表示智力发展的水平。
2)乐于交往,善于合作,能够保持和发展融洽的战友情谊。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可以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得到支持与理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心理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就会受到损害。其中孤独和猜疑、嫉妒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的性格、特长各有差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不能强求一致。我们自身既然都不完美,我们又怎能苛求他人完美无缺呢?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对他人的要求不要过分,不要强求于人,而要能让人时且让人,能容人处且容人。因此,交际中只要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换位思考,就会少一些误解和摩擦,多一些理解与和谐。
3)情绪稳定、乐观开朗。积极的情绪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处于积极情绪状态中的心理健康的人,有两个明显的具体特征:从其态度上看应是乐观、心境良好;从其神经活动的表现上看应是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与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产生消极情绪,而是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它在整个情绪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心理健康的人积极的情绪状态占优势,面对失败、疾病和死亡等因素他们也会产生焦虑、悲伤、忧愁等消极情绪,但是不会长久。他们能控制、调节、转移消极情绪,善于避免消极情绪对自身的伤害。什么是情绪稳定、反应适度?情绪稳定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保持一种“平常心”。过度的情绪反应,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和持久的消极情绪如悲、忧、恐、惊、怒等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不仅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而且也会造成生理机制的紊乱,导致各种躯体疾病。反应适度指的是情绪的反应强度能与客观情境相一致,比如“当喜则喜,当忧则忧”。心理健康的人决不会无缘无故地高兴和悲哀,也不会为一点小事而激动,或者一遇到问题就紧张。
4)意志坚定,行为果敢,有较好的自制自控能力。在心理健康的人身上表现出以下具体的特征:一是做事有目标、有计划。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而且从不过分依赖他人和盲从他人,也不屈从于环境的压力。二是较强的挫折耐受力,心理健康的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会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同时也能在失败时适时地改变或放弃原先的决定重新做出调整。在学习和工作中能不畏困难,知难而上,能正确面对挫折情境,不断加强自己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三是有良好的自制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较好地抑制激动和愤怒、暴怒等激情的爆发,而非固执僵化。四是果断。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迅速地明辨是非,坚决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需要做出决定时,能毫不犹豫、当机立断,而不是优柔寡断。
5)充分了解自己,有自尊心,奋斗目标切合实际。要了解自我与悦纳自我。什么是了解自我?了解自我就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客观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并据此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不自傲也不自卑。什么是接納自我?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总是满意的,总是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肯定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并取得成就,从中获得最大满足和喜悦。即使对于自己无法弥补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特别是在不利的条件下,还能安慰自己。
6)人格健全,精力充沛,热爱集体。积极向上,心胸开阔,健康人格的基本特点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应当是连续少变的。表现在人格的行为特征上就是行为的一贯性,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以及行为方式与角色的一致。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每个人都有三个年龄层次:实际年龄(自然年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实际年龄是指人们的自然年龄;生理年龄是指生理发育成长的年龄特点,与实际年龄不一定完全一致;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行为方式与其角色相一致。由于社会分工和职责不同,每个人会形成特定的行为方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应当与社会角色相一致,如父母抚养子女,学生尊师好学。
7)适应独立生活,对大学学习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在我们的一生中,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有的变化还很大,因此要求我们对各种变化做出相应的适应性反应。而对变动着的环境能否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能有效处理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通常,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他们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有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同时心理健康的人有责任心。心理健康的人对社会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热爱工作,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责任心常体验到生活的无奈和生活的无价值。
作者简介
吴超艳(1985-),女,汉,助教,本科,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