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题”+“区域”复习模式下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

2019-11-11谢晓凤

卷宗 2019年30期
关键词:主题要素区域

谢晓凤

“主题”+“区域”复习模式,是指在高三区域地理复习中,将一个主题内容贯穿整个区域地理复习始终,把区域突出特征或者区域特色融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中,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中,回忆起区域的基础性和常识性知识,以区域为背景,综合运用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目的。

1 “主题+区域”复习模式涵义

传统的高三区域地理复习课,课堂气氛沉闷,十分乏味,不同的区域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然耗用大量的时间,但效率低下。这种“八股式”复习方法实质是机械的记忆过程,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导致知识无法真正吸收,无法提升学生的能力。

“主题+区域”复习模式关键是选取合适的“主题”,这关系到复习课的成功与否、效率如何。区域的主题就是复习该区域的灵魂,要能够贯穿整个区域的复习,并且主题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新颖性更佳。例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高原地区的“高寒”,西欧地区的“乳畜业”,西南地区的“茶”,非洲的“粮食”,巴西的“人口”,东南地区的“河流”等等。每个区域的主题将作为该区域复习的重点,例如复习东南亚地区,以东南亚作为背景,以河流作为复习的主题和重点,在复习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以及影响同时,就可以把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的其他要素复习到位。如此一来,在复习区域地理的同时,把自然和人文地理分成了若干个微专题复习到位。把区域作为背景来复习自然和人文地理,地理知识不再那么抽象和空洞,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

2 地理综合思维的内涵与表现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四个要素。其中综合是地理学的生存之本,也是地理学最大的困难,综合性的体现是要素的多样化。综合思维是基于地理学科的主要综合性特点提出来的,它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我,我们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个整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 ①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知道地理问题的产生是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同时也要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部分要素或局部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②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分析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化的。③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分析自然、人文和社会要素对该区域地理特征形式的影响并做出简要的地方性解释。

3 基于“主题”+“区域”复习模式下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路径

基于“主题”+“区域”复习模式下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路径包括区域“主题”的确定、区域地理复习、地理思维概括、迁移应用四个步骤。综合思维包括三个维度,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以下笔者从这三个维度来分析“主题”+“区域”复习模式下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培养路径。

3.1 要素综合思维的培养

一个区域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综合,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果或者表现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地理实质不是自然、人文各要素自身,而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和区域地理综合体。 教师在区域地理复习中,不是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记忆各区域组成要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各要素的内在联系,感受到地理环境是个整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例如在复习青藏地区,笔者把地形作为复习该区域的主题,以青藏地区的地貌为线索分析该区域地理环境构成要素以及内在联系。本节复习课让学生理解青藏地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从而策划青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以培养学生的要素综合思维。

3.2 时空综合思维的培养

时空综合思维是指学生能够从时空综合角度,全面和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形成和发展及演化过程的能力。教师可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学生时空综合思维进行培养。从时间的维度来看,让学生发现同一区域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变化;从空间的维度来看,让学生观察到同一时期不同区域发展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根据不同区域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针对性措施。

例如复习巴西,把人口为复习的主题。本课复习的教学目标是:目标一,以巴西的人口分布特点为切入口,结合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多种专题地图分析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征,提高学生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目标二,以巴西迁都和人口迁移为切入口,分析巴西在不同时期的人口政策,人口迁移的规律和成因以及影响,特别是巴西人口迁移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目标三,以巴西未来发展方向设想为切入口,培养学生在区域开发原则指导下解决问题并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

3.3 地方综合思维的培养

不同区域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特点有不同表现,它们之间组合和联系也多种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行地方的综合分析,对地域系统的地理特征和人地关系问题做出简要的地方性理解。在复习区域地理时,教师在培养学生地方综合思维时,将地方性的地理现象和区域特征展示给学生,例如复习美国,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主题,19世纪后期起,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内人口激增,大规模的掠夺式开发,带来一系列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20世纪,美国对该流域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实施了“梯级开发”。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注重是分析流域的整体特征,让学生正确理解“梯级开发”的合理性。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将河流的“梯级开发”作为流域开发的核心,分河段修建水库,既可抵御洪涝灾害,提高航运价值,又改善灌溉条件,提供丰富电力资源,改善了水质条件和生态环境,“梯级开发”实现了区域的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地方综合思维来全面认识和分析地方性地理现象,逐步形成地方综合思维。

再例如复习印度,首先根据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图,分析印度的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劳动力),然后结合印度的农业改革,1)绿色革命:推广先进的耕作制度(变旱地为水田,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和高产良种。2)白色革命:20世纪80年代,提高牛奶产量,增加国民营养,改善国民体质。3)蓝色革命:开发江、河、湖、海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其目的是增加鱼类捕捞量,从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外汇收入。学生根据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分析这种区域性的农业改革措施的原因。總之经过地方性因素的分析和总结,让学生明确了该地区农业改革的必要条件,从而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素养。

综合思维素养训练的核心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主题”+“区域”复习模式,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区域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同时分析区域地理现象时空分布特点,区域静态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地理综合思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猜你喜欢

主题要素区域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