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研究

2019-11-11高建新张艳楠赵攀

价值工程 2019年29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

高建新 张艳楠 赵攀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阅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数字阅读已经成为阅读方式的主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不同群体,通过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进行对比分析,本文主要从阅读偏好,阅读体验,阅读方式发展趋势三个大方面入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多种方法综合来研究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reading methods, especially digital reading has become the main trend of reading methods. In this context, for different group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per reading and digital reading,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reading preference, reading experienc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reading methods, using questionnaire survey, interview, observation,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to study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gital reading and paper reading.

关键词:数字化阅读;纸质阅读;阅读偏好;阅读体验

Key words: digital reading;paper reading;reading preference;reading experience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9-0235-04

0  引言

在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对于阅读的定义早已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纸质阅读,很多社会群体的阅读方式及观念都发生了改变,从传统的纸质阅读逐渐转向多元化阅读,尤其是电子阅读越来越多的被使用在社会不同的群体中。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到2019年,在中国数字化阅读用户总量达到5.32亿,并且在不断增长。第16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6.2%,手机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已然成为了我国国民每天接触的主要媒体。数字阅读成为了纸质阅读方式之外的一种被国民广泛认同的阅读方式。

无论数字阅读还是纸质阅读,都是读者通过载体并从载体所提供的符号和语言中获得意义的认知过程。从数字阅读来言,并没有准确定义,一般认为阅读的载体、终端是带有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阅读仪器等等。其内容大多以数字化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电子期刊、电子地图、数码照片、网站等。而纸质阅读则是以纸张为载体的,最常见的便是书籍、杂志、报刊等的阅读。在当代社会,纸质阅读被看成是一种较传统的阅读方式。本文主要对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方式,从受众群体的阅读特征,阅读体验阅读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辨别二者的优缺点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1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依据已有文献对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方式调查对比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设计问卷一式五百份,分為线上线下两种方式,通过问卷星平台、微信、QQ、邮箱等方式回收相应数据。为了能够确保数据的有效性,随机抽取调查群体有效回收信息480,尽力实现平衡。除此实地调研之外,我们对不同群体随机选取50名读者有关阅读行为特征偏好等话题进行单独访问,以求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编撰总体论文时,借鉴中外相关研究论文及文献28篇,期刊杂志5篇。本次研究主要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2  研究对比

2.1 对纸质与数字阅读偏好的比较研究

关于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阅读偏好对不同的群体阅读的影响因素、群体阅读时间的差异及阅读内容的长短具有很大的影响因素。阅读偏好不仅包括对某种物质的喜爱,还包括对该物质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不同的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存在差异性,则不同主体的偏好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本章节对中国部分国民两种阅读方式的实证对比研究,调查加以汇总,梳理分析,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2.1.1 影响阅读群体因素分析

如表1所示,对于儿童来说,阅读的内容主要受生活环境、外部阅读环境及教育背景的影响,青年人主要受自我心理意识、外部阅读环境以及认知学习能力的影响,老年人则主要受长期阅读习惯、文体内容差异以及自我心理意识的影响。

2.1.2 阅读偏好文本长度的影响

对于阅读的类型和长度而言,文本的长度和文本的类型都能够深刻影响读者的阅读偏好。在调查中,受访者喜欢运用数字化阅读的方式阅读短文本,如休闲娱乐、时事政治等。相反,大部分受访者阅读长文本,则会倾向于纸质阅读,如学术文献。以大学生群体为例,他们喜欢选用数字媒体进行阅读,首先是方便,但如果文本长度超过一定的长度,大学生们则更倾向于选择纸质阅读。对于老年人及青少年来说,则以纸质阅读方式为主,受文本内容及其长度影响较小。

2.1.3 群体阅读内容比较

在调查研究中,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阅读内容进行对比,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群体的电子阅读以小说为主。在纸质阅读内容中,主要以儿童读物类、期刊杂志为主。

如图2所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阅读偏好,从不同的阅读群体来说:

儿童角度:儿童面对的读物主要是儿童期刊,传统文化故事,漫画以及通话故事。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儿童阅读方式主要受父母影响,表现为家长教育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灌输知识,这是基于儿童阅读意识还未培养成熟,其思想意识比较幼稚,脆弱,三观的树立主要靠外界培养。

青年角度:大多数青年更偏好阅读文学类书籍,其次有影评,时尚杂志,散文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另外,青年人主要受自我心理意识、外部阅读环境以及认知学习能力的影响,这与自己的个人工作内容,兴趣爱好有密切的关系,也与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的联系。

老年角度:阅读主要受自己长期的阅读习惯的影响,与青年的多元化阅读内容相反,老年人偏向于长期的某一固定类别,比如报纸期刊,养生类内容,加上多年的读书习惯,便于标记。且大多数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对手机等电子化产品,以及互联网领域了解不够深入。

2.1.4 阅读深度偏好分析

在电子阅读过程中,从阅读方式看,有70%以上的读者经常选择浏览的方式,而认真精读的占比很少。与此同时,在数字阅读的过程中,50%以上的读者没有做阅读批注的习惯,只有少部分的读者会选择摘抄优美词句并加以运用。

数字阅读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读者在电子阅读过程中只是泛泛浏览,不做记录或批注,无暇思考,浅阅读现象在不同群体的数字阅读中比较普遍。

在纸质阅读深度调查研究中,纸质阅读对于数字阅读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便于标注,做阅读笔记或撰写一些读后感来增加读书深度,但是不难发现不同群体的阅读深度还远远不够。

2.2 阅读体验的比较

2.2.1 阅读载体不同

电子化阅读与纸质图书在用料材质、功能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我們一般认为数字化视角下,电子化阅读方式主要是通过现代通讯终端电子产品如iPad、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等为阅读者提供阅读需要的。以iPad为例,阅读者利用iPad通过检索工具满足对各类信息的查阅,不仅可以在外部用户指令下对信息进行多功能的放大或缩小,还可以利用iPad对字体、排版、颜色、背景进行调换。更重要的是,由于电子化阅读其存储器的强大内存导致其具有容量大的显著功能,在空间上,不受传统的空间距离的限制,极大的满足阅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需要。在成本方面,电子化阅读的方式真正实现了零库存,而读者唯一要做的便是在数据库中添加或删除选项,并不受外界的干预。

相比来说纸质阅读载体一般是报纸、期刊、杂志、印刷版图书。其制作工序、内容排版、人物色彩均与数字化图书存在显著差异。纸质图书从原木到用墨再到排版直至传统印刷,用料考究,整个过程倾注上千人的心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纸质图书给阅读者最直观的功能就是可视化强,意味着纸质图书的整体呈现效果与电子化书籍大相径庭。

2.2.2 阅读感受不同

通过调查发现,阅读者在享受阅读过程的同时,电子化阅读方式在操作性方面极易受外部影响。以iPad为例,阅读者不经意的用手臂等部位触碰到显示屏幕,iPad立即会给出一个快速反馈,改变原有的网页或者对原有的文本做出调整字号大小等指令。然而这些很明显属于无意识的行为要为此买单。电子化阅读的同时会受到来自网页各个网站的广告弹窗的打扰,这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种更为高效便捷的方式达到自己查阅资料或者进行文献研究等目的的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极为严重的影响,阅读者不得不中断原有的思路来处理琐碎,研究发现经常遇到此类问题的阅读者则更愿意通过查阅纸质书籍文献,保证自己达到“沉浸式阅读的”的境界。

因为相比之下,由于纸质图书特有的纸质触感,墨印的气味对于近距离感受的阅读者来说是极强的刺激,它更容易带领读者进入文字表达那个场景。心理学表明,这种沉浸式阅读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思想放空的状态,从而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轻松的阅读状态,更使读者享受阅读的过程。但是纸质图书的局限性在于一本书囊括的知识面太窄,若在遇瓶颈或不理解其段落意思时,要打断思路去翻看其他工具书,如果工具书中有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就会放弃原有的阅读转向新的战场,从心理上造成注意力的被迫转移,这也是纸质阅读的一个劣势。

2.2.3 阅读效果不同

目前的数字化阅读条件下,各种二维码、数字符号的推广都可以使读者可以很轻易的从海量资源中提取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根据目前调查结果显示,“碎片式阅读”逐渐成为人们每天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读者通过零散休闲时间,如在公交、地铁、卫生间的片刻时间了解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们接收的主要来自各大网站、营销号的推送,这促使大部分读者不明就里的“被迫”接受各种信息,甚至使某些带有强主观性,片面化的观点。虽然这些信息能够快速的适应人们的交流节奏,但这终究只是短暂的内容分享,而读者缺乏是真正的对信息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相比较而言,对于沉浸在书海里的读者们来说,纸质阅读是他们主动寻求真理,探索未知,主动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辨析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们在书中划线、作批注、写感想,将自己的主观意愿与作者灵魂交互,实现思想的碰撞,这样的阅读过程更能打动人心。

3  阅读方式发展趋势分析

3.1 数字阅读主要优缺点

现代化视角下,数字化阅读由于其独有的大容量和便携性受到万千读者的钟爱。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不可能瞬间在纸质书海中实现搜索,但数字化阅读方式完全可以,简单的鼠标滚动即可满足。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人更愿意在网上浏览免费的书籍而不是另外在线下支付成本来支持纸质图书的发展。在面对急需的细碎知识或者最新消息,电子化产品依赖其强大的内存储量为读者提供信息。然而电子化阅读归根结底是对数据的一种保存方式、是一种虚拟形态。电子类产品也存在依赖性极强、存在数据内存失效、安全性等方面的风险。另外,电子刊物书籍很多面临着版权问题,电子图书的阅读只能做到泛泛浏览,并不能像纸质书籍一样划重点、标注、解释等深入挖掘。

3.2 纸质阅读主要优缺点

纸质阅读以其传统的制作手法,受到广大具有怀旧情怀的文艺者的欢迎。数据调查显示,纸质阅读在中青年群体中仍是阅读的首选。纸质图书能够使读者反复引用和论证,读者对纸质书籍深入思考阅读时,能够随时参考其他文献,并进行批注、对照、注解。另外,纸质图书能够给读者带来安全感。一本厚实的书籍拿在手中,书上的每个字符,每幅插图都生动的呈现在眼前,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一种震撼,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忘我的投入,去享受阅读带来的充实。但不可否认纸质图书相对于电子书籍而言存在一定的缺陷。纸质图书的保存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保存大量的书籍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纸质图书均取材于树木,大量书籍加工会损耗有限的森林资源,不利于环保。

3.3 阅读方式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整体而言,电子化阅读与传统纸质阅读各有千秋,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根据调查发现,就信息传递效率而言,电子化阅读方式对于人们的影响要比纸质化阅读更加广泛,但就阅读效果与反馈来看,纸质化阅读方式更能是读者潜心研究与深入思考并改变其思维方式。根据《2017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数据显示:2017年11月至2018年上半年,人均电子阅读量达到10.1本。2018年白皮书相较于2017年,人均数字阅读量达到12.4本。数字阅读的全民参与度正在稳步上升,数字阅读用户年龄层偏向于年轻化,阅读种类不断丰富。所以电子书在未来应是人们阅读的主要方式,电子书改变其现有的阅读模式,根據纸质图书的阅读习惯增加其在线笔记,批注等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同时加入视频解说,整合现有的资源为读者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阅读体验。而纸质图书依据现有的独特优势,按照受众群体的阅读特征,将自身发展为电子书不可取代的书籍,同时对纸质书籍的原材料进行创新,使用节省能源的环保可回收类原料进行装订排版。

4  结论

本文总体采用对照的方式对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两种阅读方式从阅读群体的行为偏好到阅读效果反馈,综合了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相关文献28篇,期刊5篇,并结合所发数百份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数字阅读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欢迎。从阅读者角度来看,数字化阅读方式更能够满足自身对于信息汲取的及时性需求,而纸质阅读方式更容易带领读者进入深度理解层面,感受阅读所蕴含的深层意境,宁静内心摒弃外界纷扰。同时不同的阅读群体表现出对阅读方式明显的偏好差异。

调查对象所示:7成以上老年人更偏向于报纸,期刊等方便辨别的纸质书籍,而相较年轻群体,其更愿意花更少的精力获取信息,其内容也更倾向于休闲娱乐。总体来说,在80与90后为主力军的时代,这部分年轻人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国家未来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技术不断进步和完善的同时,不同群体对数字阅读适应力的影响,使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社会阅读的主流趋势。

因此,在“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宏观环境下,应使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有效结合,使其相互补充,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增强有深度的纸质阅读,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琳娜,马捷,潘逸尘.国外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的比较研究——基于文献分析与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20):6-13.

[2]魏鹏霞,杜娟,董轩彤,周志睿.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调查研究[J].时代金融,2018(35):464-466.

[3]王坤宁.《2018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发布 大众阅读市场规模占比逾九成[EB/OL].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415/c14677-31030624.html.

[4]李克强.希望全民阅读形成氛围,无处不在[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15/c70731-26695616.html.

[5]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27/c_129421928.htm.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78-92.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
大数据时代可视化新闻探索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初中语文阅读体验的生成探究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元性,尊重学生独特阅读体验
林格伦笔下的顽童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