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语文”的思考与实践
2019-11-11陈雯雯
陈雯雯
摘要:“意象语文”借助“意象”理论,以“象”为突破口,以“意”为核心,以学生感悟理解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在实践教学中,可还原汉字中的“象”,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借助文学作品中的“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感受力;利用“意象”的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
关键词:汉字意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9A-0069-04
一、“意象语文”的提出
(一)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是一种艺术形象。在《周易·系辞》中,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这里的“象”原指卦象,是一种阴阳符号。后来的古代文人们则借用“象”这一概念,以具体可感的“物象”来“立象以尽意”。“意象”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首次出现在王充的《论衡·乱龙》中,其内涵就是“尽意之象”,即用来表达某种意义的物象[1] 。“意象”作为“艺术形象”,最早出现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窥意象而运巾”的创作构思论中。这是将“意象”内涵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其中的“主观情思”就是“意”,“客观物象”就是“象”。“意”是人们内在的抽象的思想;“象”是外在的具体的寄托物,“意象”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有机的结合。
语言和思维总是融为一体的,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必定创造出相应的语言符号系统。汉族的“意象思维”的特点在汉语言的发展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得以体现,这给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很多有益的启迪。
(二)“意象语文“的概念界定
所谓“意象语文”,是指把“意象”理论应用于小学生语言学习的语文教学。具体而言,“意象语文”就是指在語文教学过程中为了达成相应教学目的,从学生实际和教学需要出发,充分发掘教材中具有“意象”的要素,引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使学生借助具体物象轻松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以及在语言表达中有效地“立象尽意”。“意象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以“象”为突破口,以“意”为核心,以学生感悟理解为手段,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二、“意象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还原汉字中的“象”,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汉字源于物象,成于意象。在汉字领域,一开始就被“象”思维置于重要的地位。古人对“象”的重视,左右着汉字的审美品质和意蕴内涵。基于对汉字的这种认识,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借助汉字的“意象”特征,还原汉字中的“象”,是提升学生识字写字能力,激发对汉字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1.品形象之韵,助识记之力
先民在创造汉字时,不论是创造什么字,都要使文字“象”那个所表达的物体,如果无形可像的字,则想方设法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去指示或者会意,用具体的象来表达抽象的概念[2]。所以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件事,一种情景……教学中,引导学生将一个个汉字还原成一个个的意象符号,则可以大大激发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根据《周易·系辞》所言,最初象形字应是创字的初形,大凡象形字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通过课堂实践验证,用追溯字源、古今比照、看图辨形、联想析义的方法来进行象形字的教学是切实可行的。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联想等学习活动,将生活中存在的客观事物与汉字建立联系,对于记忆汉字的字形,理解字义有很大的帮助,减少了汉字书写中的错误[3]。汉字中的象形字所占比例不多,以独体字为主,是指事、会意、形声造字法的基础。象形字如果是独立的物象,那么指事、会意和形声字就是物象的组合体。教学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独立的“象”的概念,再通过联想、比拟、象征、叠加等思维手段来感受这类汉字的形与义的关系。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识字7》一课中,需要学习的汉字是“从、森、众” 等字。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自己在前面走,让一个学生跟在自己身后,这就还原了“从”字的“象”,学生直观地建立起对“跟从”这个词语的“意”。
2.赏字理之魅,形识字之能
(1)类分法。形声字是汉字体系中最能产的造字形式,汉字中80%以上都是形声字。《说文解字》中指出形声字是用同类事物的名称来命名字义,是它的表义成分;取同一读音的字来表音,是它的表音成分。由此可见了解形声字的造字规律对学生的识字有着重要意义。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的结合体。分析形声字,可以从分析形旁、声旁入手,弄懂各部分偏旁的音、形、义,就可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掌握大量的形声字。因此,教师也可将相同形旁的字进行归类总结,通过对比、联系的方法来教学一类形声字。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识字8》中出现的带有“鸟”字旁和“隹”字旁的两组鸟类的名称,这是古人根据鸟类的不同特征将其进行区分,形成的两种表达方式。《说文解字》中指出,“短尾为隹,长尾为鸟”。在教学中首先需要通过还原“鸟”与“隹”的象,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其异同,进而揭示这样的分类,帮助学生了解汉字中不同的偏旁表示的不同意义。掌握了这个字理知识后,学生再遇到带有这两个偏旁的汉字时,就可以进行独立的识记和理解了。
(2)类推法。在形声字这个庞大的汉字体系中,形旁表义,声旁表声是最为大家所认同的特点。在《汉字与汉字文化》一书中指出,声符表义在形声字中是大量存在的,这一说法对于识字教学有所启发[3]。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识字8》一课中出现的一串带有“包”字的生字和词语(书包、花苞、饱满、火炮、水泡)。其中的“包”字本义为包裹胚胎之物,引申为包裹之义,在这些词语中既表示了生字的读音,同时也表示了这五种物体都有包裹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入手,让学生说说以上五个词语与偏旁之间的形义关系,进行生字音形义的整体学习。接着出示“包”字的古文字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包”字的本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到五组词语中去发现它们之中是否有包裹的意义存在。以“包”为声旁的汉字几乎都有“包裹”之义,这个发现又帮助学生建立了一个新的字理认知,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形声字教学中还原汉字的意象,可以使汉字教学更加规律化、形象化,形成类推化,增强学生的类分、类推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在过程中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3.感文化之涵,凝识字之情
国学大师饶宗颐指出: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子。文字的发展,文字的构型,无不是文化的积淀。我们通过一个个的汉字的拆解与阐释,可以重建古人的生活、思想观念、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进而透过汉字的学习感受中国文化的瑰丽与变迁,形成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例如在学习“善良”中的“善”字时,引导学生还原意象,有助于学生对“善良”的含义有更加丰富的理解。首先还原“善”字的形象,由“羊”“言”组成。然后引导学生还原“羊”的形象——羊,性温顺,食水草,不吃荤,不杀戮;羔羊跪乳,谦卑恭顺,知孝达仁;羊,食草产乳,全身皆宝,宽广博爱……善者,知孝仁,求奉献,谦恭、忍让……学生在“善”字的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的“善良”的品质。
由此可见,如果识字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还原意象,引发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可以让学生通过丰厚的汉字内涵,感受到优秀的中华文化。
(二)借助文学作品中的“象”,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感受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要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常用言语意象来抒发情感,言明心志。意象就是“感情的表象”,是作者意志的外射和对象化。一提到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人们更多的是想到古诗词中的意象,认为目前教学中有关“意象”的研究和实践也更多地出现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其实不然,意象不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专利。在漫长的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意象俨然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习惯,所以在近当代的文学作品中,意象的使用也普遍存在。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从意象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意象、关注意象、感悟意象,发掘文本中意象的内涵。这既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也是走进作者内心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阅读学习过程中,以“意象”为抓手,切实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感受力等具体的阅读能力。以《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为例,简单谈谈具体的做法:
1.借助想象,展开意象
意象是情感的产物,思维的结晶。阅读中运用形象思维,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经验去把握意象,这既符合文学欣赏的规律,又切合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其中樟树的品性与宋庆龄先生高尚的人格之间的关系是学习中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把“树”与“人”建立起关联。教学中,可以首先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樟树入手,以“宋庆龄先生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是怎样的两棵树”作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潜心阅读,品味文字,透过“枝干粗壮”“伸得远远的”“绿得发亮”“蓬蓬勃勃”等词句关注樟树的外形。接着,教师以“生活中你在哪里看见过这样的树”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接生活经验,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展开对樟树这一意象的理解。接着,对樟树拒虫这个特点进行阅读。通过与石榴树的对比阅读,感知樟树的内在特点,进而形成对樟树整体形象的认识。
2.情境创设,领会意象
文学作品中,作者所采用的意象是其主观情思的表达。而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要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态度,往往受所处年代与生活背景的影响。因此,要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主观情思,不了解作者创作文章时的背景以及文中人物、事件等背景是有困难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中樟树形象是生活中可以触碰的,同時也是文字具体描写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并不是很难。但是作为作者茹志鹃所要歌颂赞扬的宋庆龄先生,学生是十分陌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有关宋庆龄先生的资料,并结合教材的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用“即使”“只要……就”两组词语来说说宋庆龄先生留给他们的印象。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出关键信息,并且在词语表达的练习中,梳理了对人物的认识。宋庆龄先生不畏强敌,不惧危险,永葆革命斗志的形象逐渐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此时,将樟树与宋庆龄先生放到一起来读,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宋庆龄先生就像樟树一样,樟树就是宋庆龄先生的化身;作者赞美樟树就是在歌颂宋庆龄先生;人们爱和樟树合影,是对先生的一种敬仰。至此,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已无须他言,学生自然就领悟了。
3.归纳积累,丰富意象
樟树作为一种意象,寄托了作者的情感,作为一种表达的手段,很好地诠释了“立象尽意”的意象思维。文学作品中通过建立“树”的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文章还有很多。借助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透过其他的文章来感悟积累,丰富对意象的认识和感悟。在课后的探究学习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袁鹰先生的《白杨》。文章由树及人,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交融在一起,白杨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化身。学生以课堂学习的基础进行自主阅读,用意象解读文本、打开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利用“意象”的特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语言表达
吴怀仁在《论汉语写作中的意象思维定位》中解释说:“意象思维是汉语写作中最显著的思维方式。意象思维的根本特点在于在认识和评判外界事物时,以时间属性为主,空间属性为辅,以时间属性统摄空间属性。”[4]现代文学理论或艺术理论一般认为,创作活动包括体验、构思和传达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创作过程首先要有体验,体验会产生情感认知和表达需要。在此基础上,在头脑中产生与主体情思相符合的意象,然后通过语言文字等形式传达出来。所以文学创作过程就是将意象思维赋予汉字和语言,使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融合一致,创造出生动而丰富的艺术形象。小学生的思维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写作还处在学习阶段,而运用意象手法写作需要探究言、意、象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写作时将言、意、象较好地融会贯通。这样理性全面的思维是小学生较难达到的。所以在小学的意象语文的教学中,关于习作方面的涉及较少,主要体现在感知和积累阶段。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没有经过量的积累,就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利用“意象”特点进行写作教学更是如此,只有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丰富的意象积累,才能在语言表达时选择合适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因此,丰富学生的意象积累是提高他们意象理解能力和意象运用能力的前提。意象仓库如何而来?对小学生而言,要能在学习中通过观察、阅读、辨识了解“意象”的存在,能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观察外界事物,发现其特点,能在阅读中有意识地积累文学意象,并对其进行整理与摘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教材文本中出现的意象为引子,补充含有相似意象的文学作品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意象思维的方式来捕捉文章中出现的意象,用归类的方式进行整合,以类记忆,形成板块式的积累模式。
参考文献:
[1]戚良德.中国文论(第一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178
[2]刘雨婷.把汉字的玄妙魅力呈现给大众——著名学者李土生访谈[J].汉字文化, 2007(4):93-96.
[3]李土生.汉字与汉字文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9:76.
[4]吴懷仁.论汉语写作中的意象思维定位[J].陇东学院学报, 2010(6):70.
责任编辑:李韦
Abstract: “Image Chinese” uses the theory of “imagery”, which takes “xiang or object” as a breakthrough and “yi or idea” as the core 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as a means with the main purpose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hinese literacy.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may restore the “xiang or object” of Chinese characters to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Also, teachers may apply the “xiang or object” in the literary works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perception. Meanwhile, teachers may make use of the features of “image” to enrich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language expression.
Key words: image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liter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