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应用平台服务模式研究
2019-11-11张萍胡艳彭明霞
张萍 胡艳 彭明霞
1 引言
根据调查,我国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应用平台主要有档案机关的微信公众服务账号、档案移动应用程序和档案电子杂志等三种。1)截至2014年12月31日,共发现26个通过认证的与档案馆相关的微信账号,其中有11个账号只提供了基本的信息推送和即时对话功能,另外15个设置了自定义菜单。这些微信账号主要发布的内容有:服务和活动通知、档案馆新闻动态、在线档案展、档案知识普及、历史故事等。[1]2)我国各档案馆很少开发档案移动应用程序(APP),可能是由于档案馆的微信账号已经充分发挥了移动终端的优势和功效,而且目前微信账号的关注者就较少,如果再行开发应用程序且使用者较少的话,那么这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无用功。据不完全统计,浙江省档案馆的“浙江档案”和温州市档案馆的“档案云阅读”已经上线运行。“浙江档案”APP实质上就是浙江省档案馆官网的手机缩微版,主要提供了查档预约以及档案编研作品的推送服务;“档案云阅读”主要向公众提供了档案编研作品推送、网上预约查档、档案咨询、档案搜索等服务。相比较而言,美国国立档案馆基于其官网的流行特色发布的第一个手机应用“今天的档案”(Todays Document)则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是一个允许你通过从古至今365个迷人的文件和照片来探索美国国立档案馆馆藏的交互式画廊;在你闲暇时,你可以了解你生日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通过关键词搜索文件、或浏览馆藏,可以放大高分辨率图像以近距离地查看特色文档和照片,使用日历选择一个具体日期或选择“惊喜模式”随机显示文档。“今天的档案”手机应用在Android市场和苹果应用商店中可供下载。[2]这款档案移动应用程序虽然提供的档案服务较少,但是提供的搜索服务和推送服务专业性很强,档案特色很明显,可以引起公众使用该平台的兴趣,为美国国立档案馆的访问和使用奠定了基础。3)经调查,北京海淀区档案馆2013年12月开通了基于Android的“海淀区革命历史遗迹”电子杂志,通过联网方式将海淀地区内22处革命历史遗迹的数据资源及相关档案文献以电子期刊的形式定期向用户推送。杂志将文字、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集于一体,该App 最新的版本包括杂志、新闻、商城和设置4个模块,是一款针对性较强的软件。[3]
从我国基于移动终端的档案应用平台建设现状的调研结果来看,档案机关建立的微信公众号、档案移动应用程序和电子杂志等提供的档案服务模式还较为单一,欠缺多元化和智能化。绝大多数档案应用平台都只是提供了与其官方网站功能相似的服务(可以说是功能雷同的服务),并没有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智能作用。为了推动档案应用平台的广泛普及和其平台服务模式向多样化、智能化、个性化趋势发展,档案应用平台服务的基本模式将要被详细阐释出来。由于档案应用平台服务在公众使用的过程中,隐私等法律问题如果不能得以很好地解决,档案应用平台将会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平台,很难产生深远的功效,为此,档案应用平台服务模式中的隐私问题及隐私保护策略将会着重探讨。
2 档案应用平台的基本服务模式
2.1 档案智能咨询与检索服务
档案智能咨询服务,不再像普通的咨询服务一样缺乏用户体验,应以公众社会关系网络和用户体验为着眼点充分发挥档案应用平台的移动社交功能。在不断拓宽档案利用服务用户群体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完善咨询服务的自动回复功能。通过调查显示,档案应用平台的自动回复的内容基本分为三种:第一种为告知用户信息已收到,之后再无人工解答;第二种直接回复与用户需求完全不相关的文字;第三种为自动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另外,回复质量参差不齐,经常回复的内容并不能够解决用户咨询的问题。因此,我们应采取措施提高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同后台数据库中主题词识别和对接的精准率,实现同用户之间点对点的移动咨询和智能回复,使得档案应用平台的智能咨询服务由自动化向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4]
档案移动应用平台要成为高效的“移动档案馆”,必须面向公众提供并不断完善档案智能检索服务。在同档案资源数据库的共享和匹配上,逐步实现移动终端的远程异地查档,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档案查询和检索服务。[5]
2.2 LBS服务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即基于位置的服务,它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6]。为此,档案应用平台可以提供基于LBS的档案搜索和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前地理位置,档案应用平台为其主动搜索周边的一些档案馆以及周边建筑的历史档案信息并将其推送给用户,比如目前大众点评网推出了Android和iPhone客户端,用户可以搜索周边的一些饭店餐饮信息[7],如此便会一定程度上增加档案馆的利用率,并逐渐燃起用户对档案的兴趣,并有可能激发用户根据推送的档案信息到档案馆进一步一探究竟,将有助于建立用户的档案意识;如果用户身在档案馆中,档案应用平台会根据其所在位置显示周边的档案材料类别、存放位置等信息并为其导航到要查阅档案的位置上,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地定位并导航到要查阅的档案,而且还可以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一些档案扩大检全率,将有助于全面地、准确地获取相关档案信息。
2.3 基于需求感知的档案分众服务
基于需求感知的档案分众服务是以“分众传播”作为理论指导的,基于档案用户的需求差异,依用户类型有指向性地开展档案服务。“分众传播”一词最先是由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的,其指信息传递由多点到多点,体现的是承认差异,尊重个体。可以说,从分众传播有很确定的指向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差异性,能够满足用户差异化的信息需求,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根据利用效果提供反馈信息,增加传者与受者之间的情感交流。档案分众服务需要进行用户需求分析,细分用户类型,进而开展有指向性的分众服务,从而更好地感知并满足用户需求。如何感知用户的需求并对档案用户进行分类是关键,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用户在档案应用平台的LBS及档案签到服务中留下的地理位置、个人偏好、访问频率、来源渠道等多个维度进行细分,挖掘出档案应用平台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特征,为不同用户类型的精准服务奠定基础。例如,NARA通过分析用户对馆藏目录的点击率,选取点击率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进而开展深层次的信息服务。[8]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档案用户所表现出的职业、兴趣、习惯(如浏览内容、浏览行为及背景知识)等差异,进而推断出不同用户群体或个体的后继利用行为,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所识别出来的用户群体进行特定内容的定向推送不同的档案资源和服务。我们可以运用超级计算机、并行处理、神经元网络、模型化算法和其他信息处理技术手段处理来自各种渠道的数据信息,從中得出档案应用平台用于向特定用户群体或个体推送的档案信息。[9]
通过档案应用平台,档案机构能快速获得不同类型的信息受众,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影响力。此外,档案应用平台作为档案机构的宣传推广工具,相较于传统媒体,大大节省宣传成本,即时宣传效果较好,服务的自主性较强。[10]
2.4 突发事件信息档案保存服务
档案应用平台应提供突发事件信息的保存服务,使其逐步成为档案馆藏的一部分。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信息转瞬即逝,且这部分信息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未专门加以保存转瞬间将会被湮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很难对其再次利用并发挥其功效。随着城市的扩展以及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遭受到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性事情的几率越来越高,建立突发事件信息档案是形势驱使的。档案作为社会记忆,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如何使得这部分转瞬即逝的记忆(突发事件信息)保存下来,使得后人能够及时应对灾害、恐怖袭击等突发性事件。因此,探究新媒体语境下档案部门如何记录保存突发事件信息就变得十分重要和紧迫。[11]
2.5 档案签到服务
档案签到服务是通过签到的方式使得用户获得积分、勋章以及领主等荣誉激励用户常常使用档案应用平台,对获得特定积分或勋章的用户可以向其提供档案利用收费服务的优惠或折扣的奖励,同时这也是对档案馆的营销,增加了用户访问并利用档案的频率。这种签到服务模式的最大挑战在于要培养用户每天签到的习惯,也就是每天利用档案应用平台、每天关注档案最新动态的习惯。这样习惯的养成,无疑对于档案应用平台的发展是有利的,利用频次越多应用平台的发展才会越快,档案才会逐渐活起来。
2.6 档案知识库服务
档案知识库服务是档案应用平台提供的基础性服务,智能咨询与检索服务、LBS服务、基于需求感知的档案分众服务等要达到预期效果,离不开档案知识库的支撑。档案知识库要储备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可以一站式服务提供资源保障。然而,一个档案館的馆藏量已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利用需求,为了更好的提供服务,势必要建立馆藏资源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丰富的档案资源网络。档案知识库提供给用户的档案信息不再只是信息的简单罗列和呈现,而是经过工作人员著录和标引后的结构化的信息集合,包含信息内容、数据元素、元数据及过程管理与维护。[12]
3 档案应用平台服务模式应关注的法律问题
3.1 个人隐私保护问题
3.1.1 位置信息引起的隐私问题
显然,为了使得档案应用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模式更加智能化并能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用户个人信息的收集处理是必需的环节。比如,当用户使用LBS服务时,提供自身真实地理位置信息是基础,但是这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隐私泄露问题,从而引起用户对档案应用平台的隐私担忧。享受服务与位置隐私保护构成一对矛盾体:享受基于位置的服务就需要提供精确的位置,但位置隐私保护需要尽可能隐藏用户位置信息[13]。关于地理位置信息的隐私保护,欧洲委员会的2002/58/EC指令第9款就曾规定“位置数据只有在匿名或用户同意的前提下为有效并必要的服务使用。”2011年6月,美国安全公司Webroot发起的一项关于LBS隐私问题的调查显示,1645名美国和英国的在线用户中,55%的人们担心隐私暴露问题,67%担心个人信息被使用和交易,45%的担心被他人了解到自己生活习惯。[14]
3.1.2 个人信息收集和数据分析引起的隐私问题
除了LBS服务外,基于需求感知的档案分众服务和档案智能推送服务都要进行用户的需求分析以用户类型为导向有针对性地提供档案服务,那么则必须采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个人偏好、访问频率、教育背景、职业、兴趣、习惯(如浏览、下载、分享等使用档案应用平台行为)等个人信息。如此全方位地收集个人信息,进而进行数据分析,可以挖掘出用户类型、用户兴趣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用户行为规律等信息,这样才能精准定位和洞悉用户的档案需求,那么档案应用平台提供的档案服务才会符合智能化、个性化的要求,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但是,这些个人信息都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理应受到国家法律保护,除某些情况外未经授权使用个人隐私信息则是违法行为。比如,绍兴一中在2006年将学生个人档案上网,只要登录网站,输入登录名和密码后,便可查询到该校学生的档案[15],无疑学生们的隐私权受到侵犯。尤其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的隐私一旦被侵害,所导致的后果更是其他环境无法比拟的,因为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便捷性使得用户的隐私信息瞬间遍布世界各地的网络中,甚至可能被下载进而永久留存,可见,网络对个人隐私保护所带来的挑战较为突出。
3.2 个人隐私保护策略
基于档案应用平台服务模式中的各种隐私问题,我们提出一种个人隐私主动式管理框架,包括隐私风险监控体系、隐私评估体系、隐私政策法规体系等3大部分,为实现保护个人隐私提供支持。
首先,隐私风险监测体系是为了处理大数据时能够主动侦测到那些不正当的或者存有恶意的操作。不同操作的目的不同,比如,过分收集数据是为了挖掘更有价值的知识;窃取分身信息等恶意行为是为了窃取财物。隐私风险主动监测包括主动扫描外部恶意攻击和主动发布隐私风险[16],以减少隐私曝露和被恶意攻击的风险。
其次,隐私风险评估包含两层含义:在档案应用平台的初级阶段能够主动分析出隐私风险大小的能力;具有指导档案应用平台选择相应技术的能力。根据《2002电子政务法》第208条的要求“所有联邦政府机构进行隐私风险评估”,美国国立档案馆就要求档案馆进行所有新的或变化很大的技术的隐私风险评估,包括个人可识别信息的收集、维护或传播。隐私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展示系统用户和开发者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中自觉地包含隐私保护。隐私风险评估可以每年进行评论并且如果系统或系统数据已经发生变化时就需要更新隐私风险评估[17]。
第三,档案应用平台隐私政策的建立。由于我国缺失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法律,使得个人隐私的保护缺乏法律依据,但是为了向用户表明自己是对其网络隐私负责的档案应用平台,各档案应用平台应该在提供服务前制定并发布隐私政策。档案应用平台隐私政策的内容至少应包括:仅为必要的准确、特定和合法的目的收集、处理和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在用户开始使用服务或访问档案应用平台时告知其所采集、处理、存储的个人信息内容、方式、目的和使用期限;为了防止个人信息不被丢失、误用和未经授权的使用、公开、修改和破坏,档案应用平台必须采取合理的安全防范措施;允许用户更正不准确的个人信息或删除多余的、过时的个人信息;档案应用平台使用和传输个人信息前必须征得用户的同意或书面授权。这样,用户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有关其个人信息的一切动向以及档案应用平台采取的安全措施等信息,降低了用户的抵触情绪并对此平台产生了一定的信任感,进而就会配合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开展并愿意使用档案应用平台。否则,档案应用平台就会给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带来困扰,用户个人隐私一旦遭到泄露,档案服务部门将很难再被用户所信任,将会给档案工作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档案馆应积极制定隐私政策确保未经授权的档案用户信息不会被第三方使用,并加强监管力度避免未经用户许可采用电子邮件等形式向用户推送档案信息。
参考文献
[1]张妍等.档案馆微信应用现状调查[J].中国档案,2015(5):40-41.
[2]Todays document APP[EB/OL]. http://www.archives.gov/social-media/todays-doc-app.html, 2016-03-23.
[3]趙屹,汪艳.档案利用服务的移动化形式与泛在化趋势[J].档案与建设,2015,10:4-7.
[4]王晨.微信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新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15(11):30-31.
[5]王晨.微信在档案利用服务中的新策略研究[J].北京档案,2015(11):30-31.
[6]LBS[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52851.htm, 2015-03-30.
[7]张利庆.基于定位的移动广告个性化推荐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3.
[8]苏君华,李莎.基于分众传播的档案网站服务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5,05:120-123.
[9]金铃.移动终端:档案信息传播新模式[J].云南档案,2014(10):54-56.
[10]曹佳瑜.App在档案服务中的利用[J].档案时空,2014(8):13-14.
[11]金铃.移动终端:档案信息传播新模式[J].云南档案,2014(10):54-56.
[12]于钊.档案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05:20.
[13]孟小峰.基于位置服务中的隐私保护[EB/OL].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X49c-4WALBAABJhqWQuab_al4jaWF07eCJckJbU1bVueyRb4DeTNwNkC7gBGyO_33iWgFCuA6Pk1b6OmkF0i_D2WqWgMHlhw55gfDoBNBXi, 2016-04-05.
[14]周永杰.LBS签到服务中隐私关注及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06.
[15]于钊.档案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05:20.
[16]孟小峰,张啸剑.大数据隐私管理[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2):265-281.
[17]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Privacy Impact Assessments[EB/OL]. http://www.archives.gov/foia/privacy-program/privacy-impact-assessments/, 2016-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