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历程综述

2019-11-11陈博谦

对外传播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旅游部中心文化

陈博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今,文化外交已成为继政治、经济外交之后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施展文化外交所采取的常用手段之一便是在海外建设文化中心。这种首创于19世纪的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纷纷效仿建立的文化推广机构名称不一,例如法语联盟(Alliance Francaise)、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德国歌德学院(Goethe Institute)和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Instituto Cervantes)等,但其设立的出发点都源自两国政府间的政治决策,旨在树立本国形象、促进双边交流,属于国家关系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具体体现,通常需要签署互设或单设协定并以外交照会换文等方式确认。

中国文化中心(China Cultural Center)是中国政府(隶属于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在海外派驻的官方文化机构(区别于隶属于中国教育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Confucius Institute),围绕“国情宣介、思想交流、文化展示、教学培训、信息服务、旅游推介”的职能定位,坚持“优质、普及、友好、合作”的宗旨,面向驻在国主流社会,兼顾华人社会有效传播中华文化,塑造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其优势在于打破了传统在外开展文化宣介工作依赖外方邀请、缺乏自主平台、短期交流为主的被动局面,为对外文化工作开辟了新的渠道。截至2019年4月,中国政府已在全世界范围内设立并启用了37个(含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分部—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中国文化中心,其中17个(蒙古、新加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以色列、希腊、埃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尼泊尔、俄罗斯及分部、保加利亚、拉脱维亚)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共举办活动 1610项、3566场次,培训学员67912人次,直接受众829万余人次,其中副部长级及以上政要出席活动431场。①

一、发展历程回顾

“从蹒跚学步的稚童,到懵懂求知的少年,再到风华正茂的青壮年。”②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副局长郑浩这样亲切地描述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成长。虽然建设文化中心是西方国家实践了上百年的文化传播方式,但对当时的中国来说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总体而言,其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③

(一) 探索期(1988—2001年)

从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在这个“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世界”的时间节点,首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选址就显得异常关键。非洲是世界第二大陆,国家和人口众多,经济呈现上升趋势,政治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一贯重视团结发展中国家,加之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实力都相对较弱,可选择的扩展空间十分有限,巩固和传承中非世代友谊成为最优之选。综合多方考虑,1988年7月11日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光荣地成为我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中国文化中心。同年9月,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也随之开放。中国文化中心落子非洲为后来的海外布局积攒了最初的宝贵经验。

1998年,文化和旅游部直属事业单位中外文化交流中心(Network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ink Entities)成立,随后工作中承担起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总部职能,为驻外使领馆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提供文化交流产品的策划、研发、制作和物资供给等;负责中国文化网(http:// cn.chinaculture.org/)和《中外文化交流》等媒体的编辑、运行和硬件保障;负责更新、管理“项目资源库”等。可以说,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保证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可持续运转。

(二) 起飞期(2002—2011年)

21世纪初,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自信的增强,尤其是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又重新启动(曾因经济原因在1988年成立的两个中国文化中心一度停滞了)。法国是世界文化大国,也是率先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于中国而言意义非凡。借着2002年筹备中法文化年期间,巴黎中国文化中心趁势而起,是中国在西方国家的首家文化中心。2004年,亚洲地区的第一家中国文化中心也诞生在首尔。到2011年,在开罗、马耳他、柏林、东京和乌兰巴托的五个中国文化中心也相继建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文化中心的整体布局逐渐清晰、基本职能愈加明确、建设标准日臻完善。

(三) 高速发展期(2012年迄今)

党的十八大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趋稳健。2012年底,墨西哥、悉尼中国文化中心的揭牌标志着我国完成了在拉美地区和大洋洲的布点工作,实现了五大洲全覆盖。同期,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规划2012—2020》,明确到2020年将在海外建成50个中国文化中心,形成辐射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推广网络。这说明国家从最高层面对这一对外文化实践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方向乃至职能和使命的正式认定。截至2018年12月的数据显示,这一阶段共有27个中国文化中心先后投入使用,其中非洲3个(尼日利亚、坦桑尼亚、拉巴特),欧洲11个(莫斯科、马德里、哥本哈根、布魯塞尔、斯德哥尔摩、雅典、海牙、明斯克、索菲亚、特拉维夫、里加),亚洲9个(曼谷、老挝、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新加坡、尼泊尔、金边、河内、仰光),美洲1个(墨西哥),大洋洲3个(悉尼、新西兰、斐济)。此外,葡萄牙、卢森堡、马来西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文化中心筹建工作有序推进,力争2019年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40个以上。

2014年,相关部门紧锣密鼓修订、出台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加紧《外国在华文化中心登记条例》的制定工作,力求通过建章立制对法国、德国、丹麦等外国在华文化中心按照对等原则进行全面、有效、规范的管理。

二、路线与创新

(一) 顶层设计

纵观近年来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表现,最强烈的感受就是文化和旅游部自上而下整合了资源,集中火力打造“欢乐春节”“天涯共此时”等若干统一品牌的高品质活动。

以“欢乐春节”为例。自2001年起,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外交部、教育部等多部委開始策划该品牌活动,每年派遣文艺团体赴伦敦、巴黎、曼谷、纽约等地参与当地春节庆典,广受海外民众的欢迎和喜爱。2009年,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将海外春节文化系列活动统一命名为“欢乐春节”。经过十数年努力,“欢乐春节”已成为目前我国对外文化交流覆盖面最广、参与人数最多、影响力最大的旗舰项目,成为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并逐渐具备了“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三个显著特征。④2017年“欢乐春节”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的500多座城市举办2000多场活动,直接受众突破2.8亿人次,近20个语种的上百家国际主流媒体进行密集报道,覆盖受众近30亿人。⑤其中,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作为主要执行者和重要舞台绝对功不可没。

自2011年起,文化和旅游部开始探索多模式发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充分调动和协调地方省(区、市)力量参与其中,每年为每一个文化中心匹配一个省份并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合作,包括展览、演出、培训、互访、讲座等内容,堪称统筹全国资源、扩大对外文化开放水平行之有效的做法,既丰富了文化中心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也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平台。2015年成立的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是首个采取部省(上海市)合作共建模式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对于该模式的后续运作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二) 文旅融合

2018年3月13日,新一轮机构改革将原文化部、原国家旅游局合并为文化和旅游部,并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2018年“文旅融合”开局顺利,全年20个驻外旅游办事处(亚洲8个:首尔、东京、大阪、曼谷、新加坡、新德里、阿斯塔纳、加德满都;欧洲8个:巴黎、马德里、布达佩斯、法兰克福、伦敦、莫斯科、罗马、苏黎世;美洲3个:洛杉矶、纽约、多伦多;大洋洲1个:悉尼)共举办活动281项、490余场。入境旅游人数1412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2%。国际旅游收入127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同时,出境旅游人数达14972万人次,同比增长14.7%,与沿线国家双向往来人数7034万人次,缅甸、越南、俄罗斯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主要客源市场。⑥

未来要在此基础上,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尽快出台责任划分、管理办法,完善人事、财务、业务、绩效、考核等方面规章制度。以即将在全球范围举办的“2019中国旅游文化周”为契机,促进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从而达到“以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的目标,借此进一步推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与驻外旅游办事处融合、规范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建设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和延伸。

三、不足和对策

(一) 研究薄弱

相对于国外对于孔子学院急速扩展产生的质疑,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一直采取“润物细无声”的“低调”传播方式,此举规避了明显的敌意和舆论压力,但也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自身的影响力。以2019年5月中国知网数据检索为例,按主题“中国文化中心”等搜索仅几百条,且80%为《中国文化报》等文化系统官媒新闻稿或宣传稿,而以“中国文化中心”为明确研究对象的其他报纸、期刊、学位论文等调研不过十余篇,显而易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此外,尽管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每年都会出版类似年鉴的刊物,但编写方式和写作手法偏向于年度消息汇总,缺少理论分析和数据实证,且不公开对外发行或上传电子版,对有意调研此类课题的学者造成极大不便。或许囿于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好的事物自然会被发掘而不需刻意营销。但大数据信息时代下,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独具魅力,也依靠广泛的调研积累和强大的传播能力进行舆论扩散,必须尽快抛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保守思维,改为以“主动出击”为基本特征的行动指南,既要“韬光养晦”,又必须“有所作为”,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研究国际形势变革对我国文化“走出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发展确立正确的方向、选择科学的路径、提供智库的支持。

(二) 人才匮乏

随着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数量增多和交流不断深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培养和供给成为当务之急。习总书记曾说:“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⑦可见想要获得文化交流预期的效果,特别是达到思想的沟通和灵魂的共鸣就必须具备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尤其是外语沟通能力。而目前我国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互通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当前我国英语、日语等语种人才相对饱和,而法语、西班牙语甚至更小的非通用语例如葡萄牙语、泰语人才明显供不应求。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虽然没有使领馆文化处明确的外交身份,但鉴于官方性质也同样肩负着公共外交使命。出于安全性和保密性考虑,对外工作不能完全依赖驻在国外籍雇员。但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寻找和发掘驻在国当地“知华爱华友华”的潜在力量作为补充,也尤为必要。总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需要的是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熟练、外语精通、善管理、懂文化艺术的职业化复合型外交人才队伍。⑧

四、结语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但各国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发展诉求不尽相同,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水平也参差不齐。基于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各阶段不同侧重的发展所收获的经验教训,为长远计,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因国施策、稳健发展应是未来关注的焦点。

「注释」

①宋佳:《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对外和对港澳台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国文化报》2019年3月18日。

②宋佳:《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三十年,恰是风华正茂——访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相关负责人》,《中国文化报》2019年1月28日。

③王珏:《丁伟: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讲好中国故事》,《人民日报》2014年7月24日。

④芯源:《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 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中外文化交流》2018年第9期。

⑤谢金英:《逐梦这五年:中国对外文化工作在创新中发展》,《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2日。

⑥宋佳:《文化和旅游助力“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24日。

⑦《习近平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3/29/c_1110008696.htm,2014年3月29日。

⑧《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人员培训班开班》,中国文化网,http://epaper. ccdy.cn/html/2017-06/27/content_206103.htm,2017年6月27日。

猜你喜欢

旅游部中心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端午节国内旅游人次同比增94.1%
文旅部:拟加强说唱、脱口秀、相声等节目审核
谁远谁近?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