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9-11-11邱海英
邱海英
摘要:文章通过清晰界定“互联网+”科学内涵、全面审视“互联网+”时代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应当处理的关系,深入挖掘“互联网+”给思政课带来的宝贵机遇和時代红利,基于近几年广西高专院校在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当中的积极尝试和成功经验,总结出一套凸显“互联网+”时代特征的、具有高专院校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和育人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思政课的改革瓶颈和发展惰性,不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思政课;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174-03
一、“互联网+”的科学内涵
“互联网+”是在应对西方工业4.0、知识和社会创新2.0的大背景下,基于新兴互联网信息技术群落,从思维、信息、技术、能量等多个维度开展的、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是在互联网对社会资源配置和产业转型作用进一步升级优化后,传统行业和专业领域的元素重组、框架重构和生态重塑的全新过程。
二、“互联网+”时代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需辨析的关系
(一)宏观上把握技术和教育的辩证关系
这个观点的本质是在叩问“互联网+教育”和“教育+互联网”是否等值、我们应当秉承“互联网+思政课”抑或“思政课+互联网”的理念开展改革的问题。毋庸置疑,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给教育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前所未有的进步。然而,经过人类社会数千年的发展,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包含哲学理念、逻辑框架、组织实体、方法体系、内容范畴等系统、完整而牢固的行业之一,行业的运转有其行业自身的规律,新兴要素的介入应当充分尊重和严格遵循其逻辑、属性和机理才能发挥作用。纵然当前倡导的“互联网+教育”一词的语言结构貌似把互联网作为教育行业改革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鼓吹甚至夸大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但我们应当清晰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的辩证关系,认识到技术始终是服务于教育的外围推手和辅助工具,仅靠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本质,也不能解决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瓶颈和尴尬困境,教育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仍是对教育本质的敬畏、对教育精髓的膜拜和对教育质量的追求。
(二)微观上厘清工具与内容的逻辑关系
教学工具与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效果评价的两个基本要素和重要变量。教学工具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教学内容是教学工具的价值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给予了实体课堂和授课教师更多的选择,然而,我们应当意识到,教学工具作为教育的显性要素是容易被识别和被关注的,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传统要素,其隐形特质使其更倾向于被轻视甚至被忽略。但教学工具仅是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而非核心要素,对课堂影响力的延伸和教育价值指数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仍然是教学内容。教学视频制作、课程网站构筑、学习终端搭建等信息化工作只是现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和铺垫性工作,真正决定了思政课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仍然是技术平台和网络渠道所承载的内容和传递的思想。只有明晰了工具和内容的逻辑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技术工具与思想内容的互利平衡、张弛有度,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加以呈现,才能让教学工具更彰显价值,让教学内容更焕发异彩,让思政教育更散发活力。
三、“互联网+”时代给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带来的机遇
(一)迭代升级,服务教育目标
与专业课程的教授知识、培训技能相比,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的承担学生完整人格塑造、政治觉悟启蒙、自由思想培养和高尚品德锤炼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在信息技术时代,尤其在“互联网+”行动计划逐步深入推进之后,现代教育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层次、全方位地影响到教育行业的现有格局和未来前景,从最初的计算机、多媒体等硬件和基础设施的配备,到慕课、O2C网络课程学习和远程教育模式的建立,再到智能校园、智慧教育的日渐普及,呈几何级速度发展的互联网教育信息技术从最初单纯的工具属性,迭代上升到了对教育本质的服务和对人性的关怀,不仅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收获巨大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人生体验,更为高专院校思政课最终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现实可能和优越条件。
(二)共享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存在于一线和二线城市、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同等教育阶段的不同层次之间,如高等教育中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等。就现代科技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和推动力量,俞敏洪有过这样的评价:“教育是一个需要科技提升的行业,科技促进教育公平已成事实,人工智能将为教育的无边界性与互动性带来无限可能。”随着“互联网+教育”、“教育+AI”等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品逐渐成为高专院校未来发展的关注点与动力源,MOOC、MOOS、SPOCS、学堂在线等智能教育App平台等新型互联网教育模式和教育平台的应用也成为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和切入口。即时泛在的学习途径、超越时空的学习渠道、丰富浩瀚的优质资料、异地课堂的同步参与等“互联网+思政教育”的新形式,为高专院校思政课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材料、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短板和在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现实困境提供了可行又高效的解决方案。
(三)尊重差异,回归教育主旨
尊重个体差异,针对有着不同心理特点、性格特质和能力特长的学生开展差异化的教育和有温度的关爱,在道德底线和普世价值之上包容并鼓励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在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允许之下帮助和提携学生个性化成长,是思政课教育始终不变的初心和主旨。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浸润、理论渲染和技术支持下,高专思政课能够在教学理念上借鉴互联网用户思维等思想,将学生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体验作为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在学习方法上借助MOOC、MOOS等平台,鼓励和推行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思考和自主学习;在教学手段上,引入C2C、O2O的远程直播机制进行1对1个性化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变通地将教师讲授等传统教法和翻转课堂等新兴教法有机结合;在教学评价上,放弃标准化培养和单向维度考核的落后观念和陈旧做法,基于大数据技术全程考核、精准测评。这样尊重学生差异、倡导个性化教学的立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帮助思政课改变一直被诟病的“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的尴尬局面和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开辟了一条让思政课开展个性教学、回归教育主旨的改革路径,帮助思政课完成教学生态圈的系统性重塑。
四、“互联网+”时代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育人机制
(一)更新教学观念
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是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首要工作。信息化时代,教育作为一个相对保守的传统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变革,其组织结构到基本元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事实上,除了先进的教育技术、丰富的资源链接、强大的学习平台和便捷的沟通渠道,互联网不仅给教育界带来了知识传播方式、信息获取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变化,最根本的是带来了教育思想的演化、教学思维的更迭、教学模式的更新、学习观念的颠覆和师生地位的逆转。得益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质,每一个网络用户都能够展现自己、获取资源,成为“世界”的中心。这让学生也从心理定位或现实条件等各方面都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教师能够正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和支配作用,不再以教师的权威俯视学生,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与他们共同参与学习。现代教学论正是基于这种学习中心理论,并结合信息技术资源、学生学习理论,重建以“学”为逻辑起点的现代教学论。因此,面对“互联网+”的时代背景,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改工作的首要之举,就是组织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基础理论的演化更迭过程进行学习和培训,只有理论本源和基础研究得以适时澄清和及时更新,教师们才能从传统的权威者和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人转变,思政课才能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向学生“学”为中心的新型课堂转变,课程的形态也才能从“一言堂”、“满堂灌”向“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转换,只有这样,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二)打造网络平台
思政课网站的建设、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其他优秀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是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主体工作。首先,构建本校思政课课程网站。思政教学团队应当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占领网络阵地。囊括了资讯公告、课程介绍、教师团队、学科前沿、教学论坛和教师博客等模块的课程网站,资源丰富、功能齐全、使用便捷,集宣传、教育、沟通等功能于一体,是教师与学生课下联系、线上沟通的重要枢纽,能够很大程度地扩大思政课的辐射范围。其次,使用移动互联网终端等网络教学管理平台。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易班”等教学服务型的移动互联网终端也逐渐走进思政教育的视野,在辅助教师完成日常考勤、作业布置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还能利用手机的便捷性为学生的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提供平台和机会。学生只要在手机下载并安装App,即可在手机平台上注册学习,随时观看教学视频、浏览主页或博客、学习课程材料、阅览课外书籍、完成在线习题和期末测试,而学生所有的平台行为都将被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增强思政教育的可控性和针对性。最后,利用互联网优秀的教育网站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慕课网、中国大学MOOC、天天象上等国内外优秀的慕课类网站和腾讯课堂、阿里云大学、百度学院等学习类网站摄取资源、拓宽视野,鼓励学生接触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学科观点,养成探究式的思维模式和自助式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更迅速、更全面地成长。
(三)整合教学内容
鉴于工具与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对教学效果提升的重要性,捕捉高专学生需求点和兴趣点,整合、升级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是高校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步骤。首先,开展专题式教学。在尊重教材逻辑框架、核心思想和理论精髓的前提下,针对高专学生学情、职业道德标准等特殊要求,遴选相关内容整合成为专题进行讲授,提高教学内容的适用度和使用率。另外,要注意及时更新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或教师主页的主题和内容,做到紧跟时代、视角独特、贴近学生、直击人心、引发共鸣、成功“圈粉”。其次,将内容呈现为多媒体课件、微课或“精彩一课”等信息化形式。思政教学团队应当秉持先进的制作理念、运用丰富多样的技术手段,制作界面精美、制作精良、操作便捷、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同时,采用Camtasia Studio 8.0、绘声绘影、Flash、cool edit pro2.0、格式工厂等软件,制作出短小精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微课或视频,这些富有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辅助性教学素材投入教学使用后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吸引力。最后,建设思政教学内容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思政教学团队应根据统一设计、分类管理、知行合一、动态建设的原则,建立内容丰富、互动交流的共享式思政教育信息资源库,配备如案例分析、测试题库、影视资源、文本素材、实践教学、微课视频和其他资源在内的多类型信息供师生分享。
(四)迭代教学模式
厘清MOOC、MOOS、自媒体、校园App等多种新型互联网教育元素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迭代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是高专院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最终体现。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基于MOOC、MOOS、C2C、O2O的网络平台、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于一体的“课前慕课/学习平台+课堂翻转课堂/直播平台+课后交流平台+期末综合评价”的混合教学模式,是一套较为灵活、高效、完整、易操作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课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本校课程网站、资源库、慕课网站等平台进行课前预备学习;课上,一方面,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沙盘演练、模拟训练、行动导向等教法,将实体课堂升级成为师生自由讨论、深度探究、相互协作的场所,另一方面,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学生提供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于一体的综合感官体验,通过网络直播、远程视频、异地同步等方式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和更多的提升可能,还能通过教学软件完成课堂考勤、弹幕交流、提交作业等輔助工作,进行日常数据采集;课后,通过官方微博、微信订阅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送能够吸引大学生眼球又具有思想启发性、价值引导性和个性塑造力的新闻或文章,同时,通过QQ、微信圈群等网络沟通渠道开展师生个别辅导、双向交流,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情感教育,提升教师亲和力、教学吸引力和课程感召力。期末课程结束时,摒弃单维考核的做法,采取多方来源与教师评价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对接、日常操行与考试成绩挂钩的全程化、全面化、动态化的评价方式,形成更精准、更综合的考评数据,以制定更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储朝晖.“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N].光明日报.2016-04-19.
[2]俞敏洪.科技助推教育公平 互联网共享好资源[Z].客户管理网,2017-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