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9-11-11林海渝

考试周刊 2019年72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初中历史兴趣

摘 要:随着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了解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及运用方法的分析,能够有效地提高历史教师的史料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就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作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兴趣

随着核心素养即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的提出,它就成为新一轮课改的发展方向。无疑,这五大核心素养的提出,更凸显了史料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初中历史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更应重视史料在课堂上的应用。

一、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 无视教材中史料的存在,照本宣科

教材中往往提供很多的图片、文字、图表资料。这些对于教材知识的解读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有些历史教师认为这些不是考查重点,一味照本宣科,重点放在教材内容上,导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理解,最终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合理應用教材中的史料,对教材加以解释,提高学生对教材的认知水平,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 史料储备不足

在教学当中,对一些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必须进行解释。而有些概念和现象对于中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必须应用大量的史料进行分析和解释。但教材中的史料远远不足以向学生解释透彻,需要补充一些史料,而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史料储备不足,导致学生对一些概念、现象不理解。例如在九上历史《日本明治维新》中关于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这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但课本上只提供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组成的大型考察团出访欧美这一段史料,并配一张插图,并没有相关的史料来解释。明治维新内容中,如“封建土地领主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废藩置县”等知识点,相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都是比较抽象的,这时就需要历史老师补充一些史料来解释说明。这时候老师如果没有充足的史料,就不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之前应该充分地准备好史料,避免在上课时只单纯的念教材。

(三) 史料信息不够精确

“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的,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些历史教师对于参考书及网络上的史料,不加考证甄别就用于教学当中,导致学生不能获得准确的历史信息和历史观点。例如:《马关条约》的签订。教材中提到,代表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是李鸿章。这时候,老师如果不强调说明,很容易就会向学生传递一个信息,即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事实上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满朝文武官员都不愿意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前去日本签订条约。1895年3月4日,光绪皇帝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去日本马关。在马关时,李鸿章还遭到一日本男子的暗杀。这一枪打中了李鸿章的左颊,血流如注,当时他拒绝治疗,说“此血可以报国矣”。正因为这个原因,李鸿章为大清朝省下一亿两白银。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到:“在晚清政府中,李鸿章是最具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个人。尚且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今后内忧外患的风潮将要比李鸿章时代还要严重数倍,但要找一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也几乎不可能。”

通过补充这一段史料,学生对李鸿章的看法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单纯的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事实上,李鸿章为晚清的稳定和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他对甲午战败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样,通过选择精确的史料,教会了学生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可见,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史料,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的重要途径。

二、 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一) 能提高学生探索历史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形势所留着痕迹。有证据留至今日者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因此,史料有助于了解历史史实,即历史真相。而且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较为不理解。通过图像史料,或者遗物、遗址及一些书信、日记等,再现历史现象,还原历史真相,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此,我特意做了一份针对初中生的调查报告。在其中的“教学中引入一些史料,有助于培养你独立思考和解决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吗”这一项中,68.56%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25.78%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5.66%的学生认为有一些帮助;0%的学生认为没有帮助。在另一项“关于你喜欢或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史料辅助教学吗?觉得喜欢或者不喜欢的原因是什么”,86.71%的学生表示喜欢;13.29%的学生表示说不准。喜欢的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内容有趣,比较听得懂,容易理解。

2. 能够提高听课效率,对历史更感兴趣。

3. 内容生动,加强记忆。

4. 有助于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调查报告,可见学生是喜欢并且认为史料对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评价拿破仑对外战争时,老师讲解到:早期的战争捍卫了大革命的成果,打败了反法同盟的进攻。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但是他在后期的战争则带有明显的侵略,遭到普遍的反抗,最终导致失败的命运,其中说到,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学生特别不理解,这时候史料发挥了作用。

“拿破仑在其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虽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团坐立不安,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也在许多地方得到普遍的支持。”——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为什么说拿破仑战争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史料很明显说到,因为他在所有征服地区都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法国革命的什么原则呢?即民主、自由、平等的原则,而且还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这些都是反封建势力,显然通过这段史料来解释拿破仑战争的进步意义是非常恰当的。

如果教师在课上不能解释透彻,学生听不懂,慢慢的,对历史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所以史料的补充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 有助于初中生在史料中感悟历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任何历史阐述,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判断和人文情怀。家国情怀就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的解读:“家国情怀就是要具有对家乡、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传统。能够把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历史发展的进步历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在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社会问题,能够将历史学习所得与家乡、民族和国家的繁荣结合起来,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再举“南京大屠杀”这一例。我是通过图片、数据等史料来呈现,通过这些史料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罪行,并指导学生通过史料感悟历史,南京大屠杀警示人们,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中国人民应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从而使中学生产生勿忘国耻,忧国忧民的民族意识、爱国情结;产生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并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的意志。这样通过史料的补充,达到感悟历史,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目的。

三、 在历史教学中合理运用史料

(一) 巧选史料

在史料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与课标及教材内容相符,另一方面要与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身心特點相符合并注意内容的趣味性。不要过于繁杂,要精且简。例如在讲到“南京大屠杀”,为了证明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这一不争事实。我采用以下这些史料来呈现:第一,当时日本关于南京大屠杀报道的报纸。第二,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的日记。第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通过三则史料的呈现,非常简单明了的体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为,又从中、日、第三方三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日本大屠杀这一侵略罪行。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段历史相关材料非常多,有的老师在选择史料方面,一股脑的传递很多史料给学生,不仅浪费时间而且缺乏系统性,让学生无所适从。

(二) 运用史料过程,不能完全忽略教材

历史教材的编写,是以历史科学为素材,正确的价值观、唯物史观为指导,正确阐述了社会发展的历史,比一般的史料更具有严谨和科学性。因此,在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而单纯的讲解史料,应在适当补充史料过程中回归教材。同样的在讲到“南京大屠杀”时,由于这方面的史料非常多,有图片、日记、报纸、数据等等。教师切忌用得过多,一节课都在补充史料而忽略教材。应通过史料而向学生传递教材中的信息,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方式、对象、死亡人数、日本侵略军的残暴,及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就避免了史料过多,学生看花了眼,而忽略了教材知识点。

(三) 鼓励学生收集史料

我们还可以鼓励学生动手收集史料,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及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多媒体、图书馆、影视剧中查找一些历史信息,或者动手做一些画报。

2018年,刚好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在上“改革开放”这一课时,就让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制成手抄报。有一部分学生完成的不错。其中一个学生

收集了三方面内容:一,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及改革开放的政策;二,改革开放的成果:联系当前时事,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三,改革开放的故事。这位学生联系到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从三个角度来制成电子版的手抄报,画面时代感非常强,既有图片,又紧扣课文知识内容层层递进,把改革开放同我们现实结合起来,很有感染力。

这样通过动手查找史料,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很深的印象,加深了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关键思维能力。

史料教学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手段,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教师在史料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的学习角度,合理利用史料,提高史料应用价值,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使它能够帮助初中生认识历史、理解历史、感悟历史,并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杜唯运.史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8.

作者简介:林海渝,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龙文区朝阳中学。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初中历史兴趣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