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困生现状及“慢课堂”教学策略

2019-11-11申世清毕德才王蕊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1期
关键词:教学实践学困生

申世清 毕德才 王蕊

摘要:当前,一些民办高中和中职院校招收的大都是中考成绩达不到公办高中分数线的学生,从生源质量上来说这些学生大都是学困生,针对学困生的现状及特征,课题组坚持“慢课堂”教学理念,主张慢讲、慢教、慢思、慢学、慢练、慢进,让学生在慢节奏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所获。

关键词:学困生;慢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1-0040-02

一、学困生现状分析

学困生的概念早已有之,但学困生问题,好像却并不是一个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否则“学困生”这一概念早就该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了。

我们课题组成员曾经长期接触中考落榜生,他们的成绩大都集中在二百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想在高中咸鱼翻身,如果不付出超常的努力是相当困难的,而这部分学生又恰恰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再加上高中科目增多,难度加大,大部分学生高中生活的真实状态是贪玩好动,对所学功课缺少热情,课堂上被动参与、被动接受、被动学习,在老师的强拉硬拽中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干脆放弃学习,勉强拿到一个高中毕业证就万事大吉了。

顾名思义,学困生显然就是指成绩较差,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中一小部分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大部分还是中小学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而造成的,有家庭的原因,也有学校的原因。而当前教学成绩仍然是决定性的显优要素。尤其是在高中,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坏,大都是以升学率为标准,某些教育部门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教学成绩为主要参考。有些学校、有些教师的公开课、优质课以及教育部门组织的抽考活动也都挑选班级中等以上的学生参与,中等以下的学生只能在教室里自习。伴随着升学考试,成绩较好的学生升入重点或非重点的公办中学,成绩较差的学生集中到民办中学和中职院校,而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又会因为激烈的竞争、畸形的升学压力等种种原因又分化出一批新的学困生,成为高考成绩评价的牺牲品。于是,教育领域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生源现状:公办高中学习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纺锤式的分层次并存;民办高中、中职院校鲜有学习优等生,而是学困生扎堆儿形成一个难教、难管、问题重重的群体。

具体怎样的学生才能称为学困生,教育界并没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和标准,只是大家依据各自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课题组长期的教育观察以及教学实践研究,学困生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有主观努力的倾向。他们学习成绩虽然较差,但是对学习并不绝望。尽管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甚理想,但他们一直不愿放弃自己的努力,他们自励自强。

二是有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有努力的倾向,有的同学还有独立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给他们提供展现的机会,他们就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要老师稍加鼓励,他们就能积极参与,哪怕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失利、偏差或错误,但间或性的学有所获也会让他们的积极性始终能够保持如初。

三是学习吃力,偏科現象严重。当然,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科目,像英语、数学、理化等,他们学习起来是相当吃力的,毕竟初中的基础就没有打好,到了高中或者中职学不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所以他们更偏心于文科的学习,凭借极好的记忆力,对于背记文科的东西还是较有自信的。于是,学困生扎堆儿存在的民办高中或者中职学校,文科学生占有绝对优势。

四是有升学深造的期望。他们不甘于将自己的学习生涯终止于高中或者中职学段,对升学深造报有较大的期望,虽然有时被人嘲讽为幻想,或者被同为学困生但不思进取、随波逐流的某些同学视为异类,但他们并不介意,而是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习中。他们坚信天道酬勤,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他们的努力最终都会得到理想的回报。

二、学困生“慢课堂”教学策略

“慢课堂”的教学概念并不是课题组独创,但在长期的学困生教学实践中,课题组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学困生的教学不能赶进度,不能求速度,不能增难度,必须抓效能重基础;教育教学评价也不能看成绩,要重收获,看进步。教学要讲究一个“慢”字。于是由网络上提倡的“慢生活”而生发“慢课堂”的概念,“慢课堂”这种概念业已被教育界零星提起,也有相关研究活动的开展,只是并不是主要针对学困生的。学习和借鉴“慢课堂”先行者的一些理论与实践成果,课题组决定以“慢课堂”为主题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研究,并将研究课题定名为《学困生“慢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对于“慢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组主张慢讲、慢教、慢思、慢学、慢练、慢进这些慢节奏的教学理念。慢讲、慢教是针对教师的授课形式来说的。慢讲,就是授课时教师讲课的语速、授课的速度要慢下来,要确保学困生能够听得清、跟得上;慢教,就是教学进度要慢下来,只求学生们每节课学有所获,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强拉硬拽的拼速度赶进度;慢思、慢学、慢练、慢进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的。慢思、慢学,就是对于课堂设定的知识点,给学生们提供充足的思考、讨论和自主或互助学习的时间,哪怕用一节课来解决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只要学生们愿意,有兴趣,主动而积极,就给他们时间,让他们真正学有所获;慢练、慢进,就是练习不求多不求难不求课外拓展,若干类似道题目布置给学生,学生们能学懂练会哪怕其中一道,就是收获,在老师或同学的认可和鼓舞下,从而获得学习的愉悦,渐渐培养出对学习的兴趣。

当前的学困生大都过度迷恋手机。课题组成员所在的两个实验学校,学生们几乎人手一部手机,如果没有强制措施,他们几乎机不离身,即使上课时间也会有学生偷偷地看视频、玩游戏、阅读电子书。所以,引导学生们放下手机,融入学习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需要“软硬兼施”。所谓“硬”就是制定严格的手机使用规则,在允许的时间内学生们可以使用手机,但允许时间之外,学生们手机则一律放进教室内设置的手机袋;所谓“软”,就是找到合适的手机替代物,使学生们完成学习任务后没有手机可玩的时候会有事做。对于这一点,课题组倡导“好书共享,师生共读”,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图书由师生共同捐献,力争书籍、杂志种类俱全,学生们可以随意选读、随时取阅。当然这需要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加强监督,“强势”推动,否则,对于自律能力较差的学困生们来说,这一做法不会有太大的效果。

“慢课堂”教学效果的达成离不开“励志”这一环节。可以说励志是促使学困生沉下心来、坚持学习的一个必备的因素。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和监护者,可以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组织开展一些如“自律”“自尊”“自强”“自爱”主题班会活动,在其中融入一些典型的励志实例,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为学生们树榜样立标杆。

“慢课堂”教学过程需要教学和管理提头并进。学困生的生源特点决定了学困生的课堂一定是教学和管理齐头并进的课堂,任课教师既要“传道受业解惑”,又要维护课堂纪律。这是一个两难的课堂行为,掌控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需要“慢节奏”,管理需要“慢性子”。学困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小动作也比较多,不服从管理、顶撞老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如果教师在管理中缺乏耐心、容易冲动,就有可能毁掉整节课,甚至会激化师生矛盾。因此,对于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任课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养成“慢性子”,多提醒,善劝导,不指责、少批评,稳住阵脚,灵活处理,不急不躁,春风化雨。

总之,学困生的“慢课堂”教学效果还需要课堂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实践来证实,课题组会更加致力于“慢课堂”教学课题的研究工作,用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学困生群体播种自信和自强,帮助他们寻找希望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欧阳敏.浅谈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现代化,2018,5(26):366-367.

猜你喜欢

教学实践学困生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