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心理健康课堂教学
2019-11-11陈蕾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已成为當前我国学生教育关注的重点,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在心健课中更好地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进行渗透,帮助中学生培养核心品质,具身认知理论提供了一套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身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回归,强调课堂环境的对构建学生整个认知系统的关键意义,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具身认知教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养
2016年9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框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种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实践创新等六种要素。各素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这六大素养与心理健康教育(以下简称‘心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心理条件,帮助个体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可以说心健与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在学校的心健工作中,为更好地把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内化,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把握教学情境,用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动作、表现和感受、情绪推进课堂中核心素养的体系的形成,进而帮助学生发展出核心素养。
一、 具身认知教学模式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中学是发展出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期和过渡期。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指出,儿童最初对世界认知来源于动作,能力的发展是动作的内化和动作之间的协调。而中学生心理和思维的发展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到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因此,若能在中学课堂中运用动作和体验把知识和学生需要内化的素养传递到个体的内部,做到思维可视化和逻辑化的整合,显然比单纯的教导要来的更具效果。
具身认知教学模式正是有效的运用课堂中学生的动作、体验和知觉,将外部环境和个体的认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体系,更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研究认为,认知是具身的,它源于身体和世界的相互作用,心智依赖机体的各种经验,这些经验来自有独特知觉和运动能力的身体,而这些共同形成一个记忆、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在其中编织在一起机体。该模式认为我们需要足够重视身体和环境的复杂作用,明确心灵不是内在模型和表征集聚的特殊内在场所,而是大脑、身体、环境相互整合、相互交织复杂的系统过程。这种将记忆、语言和生命以及大脑、身体和环境有机地连接成一个整体的方式,正与核心素养所强调的个体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不谋而合。研究还指出个体的认知来自身体的各种体验,是不同的感官独立作用或交互作用的结果,结果是可以嵌入更加广阔的系统中。具体而言,具身认知化的课堂教学就是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化作躯体形式,通过调动感官让自己嵌入环境从而进一步深入认知这个知识,这样体验式、探究式的心健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认知观念的形成,更具促进效果。
正因该模式与核心素养在体系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强调的课堂教学的反孤立主义,把课堂作为一个大的系统的观念。因此,具身认知的教学模式可以探索出将动作、表现和体验充分融入课堂的方法,该方法又与心健所强调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生成能力的理念不谋而合。然而,由于具身认知教学模式还未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了解,模式的范式不够完整等原因,尚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面积的开展,但这并不妨碍此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该模式所提及的人的情绪是具身的、语言是身体感知的等特点更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等素养的发展。
二、 具身认知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一) 应解放身体五感,将身体嵌入课堂
在我国的课堂教学中,无论如何提倡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仍然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模式,该形式所产生的后果是束缚学生除听觉和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因此,把身体五感从课堂束缚性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是心健课堂中的首要步骤。心健课相比于其他学科运用具身认知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课堂有机会更多的让学生进行表达和体验,相较于其他学科的应试要求,心健课更重视学生内心的感受。此优势有助于心健课更好地实施具身认知解放五感的原则,把核心素养所要求的个体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通过身体嵌入课堂。
(二) 教师引导把身体从课堂上承载知识的容器变为感知知识的主体
具身认知的教学理论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求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身体训练,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帮助学生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调动学生的以发展其心理品质。这种把身体作为感知知识主体的行为,使抽象的思维可视化,让处于具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初中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知识,体会知识,了解和探索知识。因此,在课堂引导中需要教师探索知识背后可呈现的部分,动用五感来感知一些抽象的知识,这种身体的感知对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更加直接,也更好地让生命体的记忆、语言和生命的其他方面在整个课堂中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环境及情境的营造和建设
课堂情境性是该模式强调的要点,有了情境,具身认知才会有发展的空间。研究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不是先验的逻辑能力,而是连续进化的发展的情境性过程。个体对知识的获取,甚至认知的形成往往是具有情境性的、连续性的。不能简单地把我们的认知认为是一种抽象的、碎片式的符号过程,更多的应该是将身体置于整个系统中连续的和环境相互依存的产物。因此,为更好地让同学们运用身体去感知知识,教师可通过更多情境的创设,诱导学生进行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以此来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同时,课堂所具有的情境性和个体大脑、身体和环境的互相整合,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正向的迁移,把课堂情境性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四) 教学目标的生成性
研究指出知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预先给予的心智对预先给予的世界的表征,认知毋宁是在“在世存在”试行的多样性作用的历史的基础上的世界和心智的生成。要在课堂中真正地把学生当成课堂主体,就要尊重人本能所生成的知识和开放的思维。该模式强调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自己生成的部分往往比外部灌输的部分要来的深刻的多,尊重个体在环境中的自发生成的感悟和内容有助于推动学生对自己内心的探索。心健课应给足学生充分的自信,让他们能挖掘自己内心,而每个学生本身的动力也能够帮助他们获得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品质的形成,对他们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同时,心健课应充分尊重学生“犯错”的可能性,每个错误都能成为后续探索自我的“资源”,若这种“错误转变后的资源”不仅是针对认知的,而是作用于整个个体系统的,那对于学生心智的生成和个体对世界的体验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和进步。
(五) 课堂系统化、碎片整合化
该模式强调反孤立主义,既然人是一个系统的,那么人与世界的连接也应该是整个系统的链接,不应是只有大脑所应对的内在模型和表征的聚集的场所。既然是个体整个系统,个体的身体、环境,甚至其他生命也应该是整个系统中不可分离的存在。整个系统成为推动个体认知发展、身体成长以及个体心智系统成熟的关键。在心健课中从课前学生准备,到课中信息传递再到课后反馈都应该成为本节心理课系统化、整体化的关注点。从教师进入课堂开始,教室动力场就发生了改变,教师既是场中的一部分,又可以成为场情境创设的引导者,学生的身体、大脑、教室的环境已经成为影响整堂课甚至学生发展的因素。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根据场的不同,把整个课堂系统化、碎片整合化,使课堂中的学生系统与环境系统、教学系统形成一个大的整合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影响,有助于学生个体系统的成熟。
三、 总结
具身认知教学强调课堂是具有生命力的,个体的心智是具身性的,个体首先要学会感知身体的存在,然后通过客观知识寻求关于身体的知识,发现身体一直与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的教学,常把学生的身体和课堂进行分离,这种离身性对于学生的危害造成课堂教学对于生命和身体的漠视,使学生失去了感知世界的能力和对自由的真正领悟,造成主动性、积极性的丧失;离身性导致我国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弱化,也与核心素养和心理健康所提及的实践创新相悖。同时,核心素养中所强调的思维可视化以及动手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在以具身认知教学为背景下的教育环境中得到改善,对学生心理发展本身也具有非凡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人民日報.《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J].上海教育科研,2016(10):85.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武雪婷,李慧梅.聚焦核心素养发展,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11):9-12.
[4]徐柏露.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身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7.
[5]梅洛庞蒂,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0-148.
[6]唐佩佩,叶浩生.作为主体的身体:从无身认知到具身认知[J].心理研究,2012,5(3):3-8.
[7]孟伟.如何理解具身认知[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12):75-80.
[8]杨鑫.具身认知理论视野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9]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24(2):184-190.
[10]F.瓦雷拉,E.汤普.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陈蕾,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