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2019-11-11芮红沈丹丹
芮红 沈丹丹
所谓养成教育,主要指对幼儿行为的指导及良好习惯的培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考量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学前时期要学习和发展的关键内容,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积极促进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幼儿园是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的重要场所之一,
幼儿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实现幼儿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幼儿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养成教育目标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一些幼儿园、家庭对幼儿养成教育没有建立科学的认知,主要表现在幼儿园和家庭不清楚养成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幼儿园与家长将重点放在幼儿某项具体习惯行为的培养上,或者家长总是在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后,才考虑实施“堵漏洞式”的教育,忽视了习惯培养的整体性和长效性。
养成教育内容抽象化。养成教育内容存在抽象化是指没有全盘考虑养成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行为规范标准。如提出“口号式的”养成教育,脱离幼儿真实生活,抽象而不具体,不便于幼儿、教师、家长的理解、掌握和执行。
培养方式偏重强制性。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家长讲授、刻板训练和口头说教等,幼儿自始至终被视为“被管”的对象,习惯养成必然也处于被动状态。这种没有建立在兴趣和责任意识基础上的养成教育,是无法促进幼儿发展的;这种轻视幼儿趣味的引导,弱化自我要求、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培养方式,一直以来都存在于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之中。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缺乏一致性和协同性。幼儿园和家庭在幼儿养成教育方面的培养力量需形成合力,但在实际中因养成教育目标、内容不具体,家园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双方缺乏一致性和协同性,出现幼儿在幼儿园5天,在家2天,“5+2=0”,而不是幼儿园加家庭的力量,“1+1>2”,故幼儿在不同场域、面对不同的陪伴群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状态,不能形成独立的生活意识和自力更生的能力。
二、幼儿园开展养成教育的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养成教育目标及具体内容
基于养成教育的目标需要标准化、细目化和科学化,我们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调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以工作坊引领制定养成教育的培养目标,保教部指导细化养成教育的具体内容,班主任带动其他保教人员研讨实施,提出“好习惯,益终生”的核心理念。为方便教师操作,我们逐层分解、构建幼儿养成教育目标框架,包括3大维度:健康生活、社会参与和学会学习;9大品质:自理、有序、守时、礼貌、责任、合作、主动、专注、坚持;10大习惯:有规律、守作息,爱运动、常锻炼,讲卫生、爱劳动,自己事、自己做,从哪拿、放哪去,乐交往、善合作,有礼貌、守规则,能专注、会坚持,有计划、会总结,知安全、会自护;36个行为规范:从基本吃穿住行的要求开始,从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把抽象内容具体化,摒弃“高、大、空”,做到“近、小、实”。
(二)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养成教育
每个幼儿在幼儿园时间为10个小时左右,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是培养幼儿习惯的重要途径,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入园、盥洗、进餐、如厕、喝水、户外活动等各个环节,我们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以儿歌作为行为训练的重要手段,把基本的生活习惯创编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小班的《叠衣歌》《漱口歌》《小手真干净》《身体的音阶歌》等,让幼儿在唱一唱、做一做、学一学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在游戏活动中优化养成教育的培养方式
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看,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我们尝试将10大习惯、36个行为规范融入幼儿各类游戏活动,合理利用教室、户外场地等设计4个活动区域,分别是健康生活区、社会参与区、益智学习区和户外运动区,我们把活动区内的游戏称为魔方游戏。魔方游戏打破传统班级区角活动的界限,扩大了孩子游戏的空间,提供了有层次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内容。
(四)借助传统文化资源,学习优秀行为规范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关于习惯养成方面的内容,纳入养成教育体系中并以课程方式予以教授和实践。比如我们开展“春节”主题探究活动,沿着“春节的来历”“春节的仪式”“我的过年计划”三条探究线索,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家庭,走向社區,采用多种方式了解有关春节传统礼仪和习俗,包含节日中应遵守的各种礼仪规范。
(五)建构“互联网+家园共育”的合作模式
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理念。首先,我们利用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微信群定期推送有关幼儿养成教育的文章。其次,每月开设家长微课堂,利用微信平台发送与养成主题有关的内容,例如致家长的一封信以及主题计划书等。最后,在网络平台及时上传关于幼儿良好行为表现的视频、图片。家长结合幼儿在幼儿园的具体表现,与教师共同交流和学习关于养成良好习惯的经验,双方密切结合,共同参与到幼儿良好行为塑造过程之中。
(六)利用多元主体评价模式,促使幼儿养成良好习惯
多元主体评价是指通过幼儿、教师、家长,根据不同评价内容以不同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对幼儿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机整体。首先,教师结合观察记录卡和评价量表,进行正面评价。其次,引导家长正视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最后,引导幼儿自评或同伴互评,进行自我审视。只有通过教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评价,才能更加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行为,帮助幼儿把良好行为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迁移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常态表现。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