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

2019-11-11耿春银李成云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0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校企合作

耿春银 李成云

摘    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将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存在当地工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实习经费缺乏等实际情况,使得校企合作短期、松散化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文章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学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从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整合利用及网络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75-03

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明确要求地方本科高校要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模式将成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1]。目前,与普通地区高校相比,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存在当地工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学校实习经费缺乏等实际情况,大量的“校企合作”还是浅层次、松散、短期的合作,形式化问题非常突出,使得校企合作的实际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更远。要解决校企合作的形式化问题,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既需要学校、企业的积极参与,又需要政府政策法规强有力的引导及行业协会、行规标准的有力支持,但更为迫切的是要建立合理的调整校企合作关系的运行机制。本文针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基于利益机制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旨在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提供参考。

一、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一方面紧紧结合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校企合作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由于邊疆民族地区高校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因素,其在校企合作中不仅存在普通地区高校的共性问题,而且不得不面对地方高新企业资源不足、校企合作经费紧张等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已严重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利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作用的发挥。

(一)共性问题

1.学校力度不够,企业合作积极性不高。学校力度不够主要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由于学校的决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导致实践中政策制定、经费投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相对不足。例如有些地方院校,对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在职称评审、进修等方面都制定了积极的鼓励政策,而对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政策引导不足,个人发展经常受到政策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激发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热情,当然也会影响到合作的效果。此外,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盈利是其主要的经营目标,但由于企业在合作中往往无法直接受益,还会因前期的人力投入或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而增加企业成本及未知风险,这些客观因素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不高,这也是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最主要的问题之一[2]。

2.合作形式松散化,关系不能持久稳定。紧密、持久、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是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基础,但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校企合作关系往往是基于“面子、人情”缔结的,或是通过短期的“项目合作”缔结而成,这种校企合作的时间通常都较短,多表现为形式松散化,关系不能持久稳定,实际合作的寿命多为1—2年,之后的合作更多是停留在文件上,没能真正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效果[3]。当前,如何构建稳定、紧密、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目前地方高校不得不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

3.合作运行模式僵化,缺乏实际效果。现有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中普遍以“实践教学基地”模式运行,很多学校将学生送到教学基地后便“万事大吉”,实习过程中更是缺乏与企业或是学生间的互动。由于缺乏“学校—企业—学生”间的互动,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反馈机制,很可能使得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加上企业对缺乏实践能力的学生缺乏投入热情,这导致了多数实践基地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场所,有的甚至成了一个“观摩”场所,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际作用。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并非实践教学基地模式行不通,而是这种僵化的、缺乏动态互动的运行模式导致了实际校企合作效果的缺乏。

4.相关法规缺失,国家法律制度保障不够。无论哪种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基于学校企业间达成的一致性协议,双方都有各自的目标,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一旦一方目标未能达成,很可能随时终止合作,给对方造成重大甚至无法挽回的损失。目前,这种校企合作的风险性贯穿整个合作过程中,使得合作双方顾虑重重。究其原因,是现有的法律和法规框架下,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4],这不仅损伤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使得合作缺乏稳定性。

(二)特殊问题

1.缺乏高新企业,可合作企业资源不足。除上述普遍性问题外,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往往还要面临特殊的问题。可合作企业资源不足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之一。企业是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有可合作的企业是促成合作的基本前提。边疆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原因,使得可合作的高新企业有限。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该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大部分都从事饲料生产、销售等相关工作,与饲料企业合作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又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延边地区当地并没有现代化、规模化的饲料高新企业,有的只是几家传统生产模式的小规模饲料企业。与这些企业的合作,只能初步满足学生对饲料生产过程的基本了解,很难让学生深入认知到现代化的饲料生产工艺流程,更是无法感受到科技发展对饲料行业的影响,也难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从业热情,甚至可能会损伤学生的从业热情。

2.经费资源不足,合作投入有限。无可合作的现代化、规模化的高新合作企业,便无法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实际效果,为此“走出去寻求合作”是唯一选择。但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校在经费使用上往往向教师待遇等方面倾斜,这样使得实践教学在经费上投入上相对不足,这已成为制约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走出去寻求合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构建的策略

如前所述,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校企合作还没有真正发挥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此种现象尤为严重。究其原因,并不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途径行不通,而是现有的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不够广泛和深入,没有形成一个共赢的长效的运行机制。除了国家层面上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合作双方权益外,对于合作主体之一的高校,尤其对于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更应在更新观念、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方式及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等方面多做努力,才能有效地发挥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建立“共赢”机制

马克思思想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是我们坚持和传承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这一语道破了目前部分“校企合作”浮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实际作用的“顽结”所在。为此,高校的决策者、实践教学的指导者、校企合作的实际参与者都应及时转变观念,打破单纯以“人情、面子、规定”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的传统观念,牢固树立基于利益机制的共赢思想,加强参与的力度与积极性。在校企合作中做到利益上的换位思考,把企业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实践中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及教学大纲的修订,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各个层面,建立起基于“互利原则”的共赢机制,赢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加强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最为关键因素之一。在校企合作中,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往往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学生理论及实践培训的重要启蒙者,其业务水平及参与的积极性会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但目前,一些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队伍建设并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常常出现实践指导教师在业务能力提升、个人发展等方面受到来自制度等各个层面的制约。为此,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想,切实加强实践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讓参与校企合作的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实践技能培训,有一个畅通的个人职业发展渠道,激发其在校企合作中的热情,充分体现出校企合作中以人为本的内涵。

(三)加强课程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

校企合作中的“松散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松散化将导致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很难深入,更缺乏效果。造成松散化的一个最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如普遍存在的“3+1”合作模式[6],即学生在校的3年理论学习之后,加上在企业或是实践教学基地1年的实践。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可以集中时间进行理论及实践的学习,教学管理上较为便利,但同时也存在缺乏与企业的动态沟通,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可能存在脱节等问题。为此,建立校企合作常态化机制,搭建学校与企业的动态沟通的平台,是克服合作松散化的一个更优的选择。

以课程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模式是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加强课程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及学生就业导向,将课程模块化管理,建立以课程为基础的校企合作运行模式,可以克服校企合作松散化现象,实现校企合作的常态化[7]。该合作模式以课程为平台,让本地或外地企业参与主体课堂教学,实现校企合作的经常化。该合作模式的优势在于:通过不同的课程设置,实现了校企合作的常态化;保证了合作时间的稳定性,既不会扰乱教学秩序,又可通过企业、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不断完善和更新,推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通过“有的放矢”的人才培养,以及具有不同特征和利益诉求的主体之间的互动,可实现优势互补和价值创造,增强企业合作的积极性[8]。

(四)整合资源,保障校企合作效果

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缺乏高新企业,同时存在外地合作企业距离较远、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等因素,学校的管理者可通过整合资源,保障与重要企业合作的开展。以延边大学动物科学专业为例,2017年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我们将饲料相关实践实习经费集中整合,实现了与外地高新企业的教学合作。经过对学生的调查,学生对本次的教学实习效果满意度较高,既收获了知识,又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行业的热爱。另外,学校应加强资金筹措能力,创造条件,保障与行业的高新企业合作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异地互动教学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实践教学也可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高校一种重要的选择。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是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或是企业技术人员通过网络视频将生产现场连接到多媒体课堂,通过视频对生产现场进行介绍,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各种疑惑。这样的合作教学方式既可以节约企业成本及减少风险,又可以解决高校校企合作基金不足等问题,尤其对于经费缺乏的边疆民族地区高校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三、结论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并不是一个新模式或者新事物,但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经济或产业结构等因素限制,导致校企合作的教学效果得不到发挥并由来已久,至今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其中既有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又有边疆民族地区存在的特殊问题,这些问题在短时间内可能还无法彻底解决。以马克思“利益理论”为指导思想,从观念转变、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整合利用及网络资源利用等方面,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建立共赢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是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作用的一个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翟建.基于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    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44).

[2]管培俊.产教融合: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    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8-01-06.

[3][4]周栋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政府职能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5]喻忠恩.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评析[J].职教论坛,2009,(10).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5:103.

[7]季玉茹,张续赢,王金宏,等.基于校企合作的“3+1”应用型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3,(4).

[8]耿春银,张敏,金英海,等. PLP校企合作模式下应用技术型    人才培养机制探索[J].新西部:理论版,2015,(24).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校企合作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长效机制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以“三好一满意”为抓手 建立创先争优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