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联合办学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
2019-11-11宋鸽
摘 要:科技合作是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是科技合作的重要保障。在中俄聯合办学背景下,理工科复合人才的培养缺乏成功的范例可供参考,文章在借鉴中俄两国知名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办学理念与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优化理工科研究生培养的建议,以期为中俄两国科技合作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中俄联合办学;理工科研究生;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9-0065-02
近年来中俄两国高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传承各自办学优良传统、发挥各自办学优势,助力中俄两国科技交流和合作。科技合作历来是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俄两国高校开展高等教育合作的努力方向。中俄两国高校在两国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正朝着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和多领域的科技合作新结构迈进。2016年,第一所中俄联合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成立标志着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合作迈入历史性新阶段。中俄两国开展科技合作,互利共赢是努力方向,而人才培养是重要保障。顺应目前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形势,中国未来的俄语人才培养要遵循“大俄语”的理念[1],以俄语教育为基础、为核心,学术视野、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拓展延伸,向着人文、科技领域的合作延伸和发展,尤其是在俄优势科技领域,如军工、宇航、新材料研究、生物传感器等方面,双方的合作成果势必惠及两国人民。中俄两国在科技合作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全面引进吸收、消化创新俄方的先进技术,助力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我国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2]。虽然中俄两国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源远流长,但在科技领域的合作存在人才断档,如何培养既精通俄语,又掌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尚无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理工科研究生作为科技人才的“重要储备”和“中间力量”,在中俄联合办学背景下摸索出行之有效的联合培养模式,这势必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输送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本文在中俄联合办学背景下,借鉴中俄两国知名高校理工科研究生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意见,以期为中俄两国联合办学培养理工科人才提供理论参考,为中俄两国科技合作输送更多优秀的科技人才。
一、改革传统的招生机制
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潜在的”优秀复合型俄语人才的挖掘。硕士研究生统考科目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专业课无法凸显一些优秀考生的俄语和科研优势。突破传统的考核机制,在政策、体制和机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特色”招生考核机制对优秀复合型俄语人才的选拔是至关重要的。在招生考核选拔中,尤其是在毕业生保送读研选拔过程中,考生的学习成绩是参考指标,外语优势和科研潜力可作为重要的考核标准。结合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在全面考察考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采取灵活机动的考核形式,选拔出一批更适合未来从事中俄科技合作的“准复合型人才”。创新的考核机制在严把“入学关”的基础上,同时又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质“储备”。
二、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应以服务国家战略急需为目标,在培养环节的设置上要有偏向性。结合俄罗斯高校硕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研究生教学要求和培养目标,制订复合型理工科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学习计划,同时实行年度考核制,严格把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在研究生学制规定范围内,按照年级规划好学习要求和科研任务,在导师监督之下,按照计划逐一完成,学期末以学术报告形式呈现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以及科研工作的研究成果,届时由相关学科学术委员会中俄双方的教授、委员等评估学习和科研任务完成情况,评估结果可与奖学金评定等评奖、评优机制相结合,激发学习动力。在个性化学习计划中,要着重强化俄语语言学习,结合各自相关专业强化术语学习,要突破以往俄语语言学习强调《俄罗斯文学》《俄罗斯国情》学习的壁垒,重点强化俄语交际和写作能力,这对科研活动的交流至关重要。专业课的设置可由中俄双方教师共同授课,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科研方向,在巩固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开拓学术视野,邀请国内外知名教授讲授学术前沿,掌握中俄双方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进展,以及在某一学术领域的科研成就,优势互补。而科研活动的进展情况,则由导师全面跟踪,结合科研课题开展实验设计研究,在实践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夯实基本科研操作技能,为进一步求学深造奠定扎实的科研基础。
三、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在中俄联合办学宗旨的指引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为体现对俄办学的特色,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通常采用“双导师”制,即中俄双方导师共同参与研究生的指导和监督,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俄双方导师由于语言和地缘障碍缺乏足够的交流,为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着力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培养方式一方面通过俄罗斯知名高校招聘优秀博士毕业生;另一方面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等机构提供的俄罗斯高校短期进修项目培养中青年教师,提升语言水平和专业技能。总之,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综合考察个人素养、课堂教学、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重要的师资保障。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旨在为中俄战略协作输送优秀人才,在暂行的“双导师”联合培养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学会合作”的方式[3],即在现行的指导模式上,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具体的做法由双方导师牵头成立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具有中、高级专业职称的中俄双方专家,积极引导高年级博士、硕士成为委员会的辅助成员,促进导师与导师、导师与学生的学术合作与交流。
四、突出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与现代化
在“俄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大纲的课程设置要明确课程体系,突出培养特色,尤其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现代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技术的掌握,这对未来从事科研工作、拓宽科研思路尤为重要。现行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多以课堂讲授和自主实践为主,而讲座、讨论和报告等教学活动形式开展不够,事实上,此类科研活动形式不仅能够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而且对于拓展科研思路、促进学术交流、了解前沿研究手段和方法,以及把关科研实践的正确与否至关重要。因此,在中俄联合办学背景下,在课程设置中可增加与学术科研活动相关的报告、讨论形式的课程和学分,同时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如远程教学、视频会议等,实现跨学校选课和学分互认,推动中俄双方导师、学术委员会成员之间的定期交流和远程互动。总之,课程的设置要突出体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五、多种培养、合作与交流方式并存
培養复合型的创新拔尖人才,国外留学经历必不可少。目前已开展的联合培养模式“1+2”“1.5+1.5”等,即在国内1年或1.5年,国外完成2年或1.5年[4],最后分别通过中俄高校各自的答辩环节,即可获得两校的毕业证书,从而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此种培养方式多半是以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地方合作交流项目或自费留学等方式进行。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因此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拓宽交流合作渠道和合作方式尤为重要。积极开发对俄企业和对俄科研院所同高校的交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以及同对俄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为理工科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去,一方面提高科研实践能力,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通过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的渠道出国交流访学,了解俄方相关优势科研领域发展现状和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同俄罗斯知名专家和学者深入交流的机会。
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中俄两国高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历经几年的实践探索,在对俄合作办学取得成绩的同时,相关问题也在逐渐凸显,如合作院校单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资助体系单一、对俄优势学科认识不够等[5],这些问题都需要不断地得到解决,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的产生总是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修正。纵观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迈入新阶段,教育结构更加科学合理,尤其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全新对外开放策略的背景下[6],对外合作办学模式也逐渐地走向成熟。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在逐年提升,尤其是在一些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生命科学、医药开发、人工智能等。因此,在对俄合作交流中,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充分考虑客观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对研究生的教育要本着“继承、发扬、求新、求实”的宗旨,认清我国的科研优势和发展潜力,增强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努力学习俄罗斯优势学科最新研究成果,优势互补,努力钻研,力争为对俄科技合作交流和造福两国人民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辛夷.提升俄罗斯学教育功能培养“大俄语”人才[J]. 中国俄语教学,2016,(1).
[2]宋鸽,桑田梓,范晓旭.中俄联合办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 教学改革策略浅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6,(12).
[3]包艳华,陈绍蒙.德国项目制博士培养模式特点及启示[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4]宋鸽.新形势下中俄联合办学的现状及特点分析[J].时代 教育,2017,(3).
[5]桑田梓,吴伟.基于中俄联合培养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 实践探索——以黑龙江大学中俄联合研究生学院为例[J]. 高教学刊,2016,(14).
[6]刘琪.“一带一路”倡议下西部高校对外交流与合作面临的 挑战及对策[J].重庆高教研究,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