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笔记
2019-11-11郭佳
郭佳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幼儿在活動中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伴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活动有效地进行,做到活而不失有序。不光是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在生活中,在日常交际中,幼儿的倾听能力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倾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语言活动,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是幼儿发展语言的基础。所以,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这一点我们对此内容展开了重点观察,观察幼儿在活动中是否能够认真倾听他人讲话,不插话,尊重他人。我们此次的观察对象的是一个6岁的小朋友。
教学活动开始了,我和小朋友们共同学习语言活动《把句子变长》,我出示句子:“爸爸看电视”。我请宝贝们尝试把句子变长,句子抛出后,大部分宝贝都能举手积极参与回答问题,我请了白象来尝试。白象刚站起来,陈治宇就说:“爸爸在家里看电视”。于是白象重复了他的说法,“爸爸在家里看电视”。我对陈治宇说道:“你想回答问题要举手,当别的小朋友在回答的时候要先认真的听”。说完,陈治宇点点头。接着,我又请举手的嘟嘟来尝试,嘟嘟站起来刚准备说,陈治宇又急着说:“爸爸在家里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小朋友们不乐意了,纷纷说陈治宇要举手……
陈治宇能够倾听老师的问题,认真思考出合理的答案,但是在其他小朋友回答问题期间,却出现了插话的行为,缺乏了倾听的耐心和对他人的尊重。《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中语言领域指出:5-6岁幼儿在集体中能注意倾听教师或者其他人讲话。幼儿的发展有差异,有的幼儿在各项活动中有较强的专注倾听能力,有的幼儿则控制不住自己会出现打断他人,插话的现象。
幼儿喜欢插话这一行为表现,可能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去理会,等到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我们才会真正理会,真正重视。插话这一行为也是长期累积形成的表现。
幼儿插话,打断他人的讲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孩子性情急躁,有话想说,憋着难受的心情,没有耐心去等别人谈话结束之后再说。
2.孩子在参与谈话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想到哪儿说哪儿,脱离谈话主题。
3.家庭环境中,父母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被孩子吸收。
4.孩子的讲话的过程中,经常被忽略,没有感受到对方的倾听,自然而然不会倾听别人的讲话。
5.性格内敛,利用这种有客人在的时候,激怒父母,其实在内在缺乏安全感。
6.刻意而为之,喜欢出风头,寻求父母及他人的关注。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提高幼儿倾听能力的重要保证。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幼儿因不注意倾听或不耐心倾听而无法按要求完成任务。当幼儿出现插话这一行为表现时,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引导,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别人,这样也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童趣引导,学习倾听
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如《爱插话的小乌鸦》等,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倾听他人。
2.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教师和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幼儿倾诉或告状时,认真倾听,耐心引导他们解決问题;在向幼儿提问时,耐心等待和聆听幼儿的回答。不论孩子的话题多么简单,都应以目光、手势、语言来传递听到的感受,让孩子觉得我们在认真倾听,在关注着他。
3.要求明确,树立榜样
在活动中要给宝贝们明确倾听、尊重他人的规则,对于倾听好的宝贝及时树立榜样,强化自身的倾听习惯,同时影响其他小朋友向榜样学习。在平时的家庭活动中,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不插话,会倾听是有礼貌的表现,给孩子明确倾听、尊重他人的良好美德。
通过此次观察,幼儿出现插话行为,我们成人也要认真自我剖析,活动中有幼儿插话现象,影响正常活动的秩序。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这与平时成人的处理方式也有关系,有时面对幼儿无限的话语,成人会显得不耐烦,直接打断,也潜移默化的让幼儿认为插话这种行为是可以的,没有树立好的榜样。在希望幼儿改变和提高的过程中,我们成人也要加以反思,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