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字入手 做“合”字文章
2019-11-09邢国文陈士海张士青
邢国文 陈士海 张士青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紧紧围绕“立足产业搞培育,精准培育促产业”目标,坚持“政府主导、部门主管、主体实施、多方协同”的运行机制,分层次、分类别开展“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的“三位一体”培育工作,探索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制度互联、層次互接、经费互济、学分互认、条件互享”的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的“淮安模式”。
一、基本情况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下辖四区三县,总面积1.029万平方公里,淮安市常住人口492.5万人,农业从业人员85.67万人。近年来,淮安市聚焦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等高附加值农业产业,淮安大米、淮安红椒、淮安黑猪等120多个涉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产品标志,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58元。
淮安市的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量质并举、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探索模式、争取政策、保障实施,逐步形成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有机衔接的“淮安模式”。针对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中职教育层次低、市场不管用、经费补助标准低、运作不好用、实践技能水平低,创业不顶用等老观念、新问题,能够直面迎对、有的放矢,推动淮安市的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有机衔接、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到2018年底,淮安市从参训的农业从业人员中遴选出12316名学员参加中高等农民职业教育。
二、主要做法
(一)制度互联,注重融合。淮安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淮安市进一步做好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淮安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淮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办法》《淮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六有标准》《淮安市职业农民培育督查指导意见》等多个文件,这些文件目标同向,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得到一同明确和要求;领导体系由市政府办、市委人才办、农业农村局、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等部门分管领导组成,农广校系统、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打造农民中高等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有机衔接的实施平台,形成一体的组织实施架构。明确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源组织、经费支持、行政推动、绩效考核等方面形成一体的支持与保障措施。
(二)层次互接,注重环合。淮安市面向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农业从业人员大规模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创业培训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每年度培训量在2.2万人以上。淮安市每年从培训学员中遴选年龄结构合理、产业特色鲜明、学习需求愿望强的优秀学员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数在1000名以上。这些学员既参加年度的职业技能与创业培训,也参加中高职系统性的理论与实践教育,在取得年度的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书的同时,还要完成年度的教育学时数,最终考试考核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历文凭。近两年淮安市启动实施职业农民认定工作,优先从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从业学员中认定职业农民1600多人。目前在淮安市已形成从职业农民培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新型职业农民优先认定的良性循环机制。
(三)经费互济,注重整合。针对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经费不足、难办好的问题,淮安市多渠道筹措资金,保障农民中高等教育有效开展。一是省级“半农半读”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年人均1200元,淮安市每年在240万元以上;二是省部级支持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利用地方统筹农业项目机遇,争取追加用于农民职业教育,2018年淮安市省部级经费追加用于农民中高等教育资金达到350万;三是地方农业专项经费投入,近年来,淮安市实施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特设了“4+1”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其中设立了农民教育培训模块,用于农民教育工作,从2017年开始,每年投入80~160万元;四是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市、县区争取年度预算经费、财政结余专项经费用于农民职业教育,淮安市全年达220万元;五是省部级农民教育培训项目资金列支,在实施方案资金使用中明确包括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费用。
(四)学分互认,注重并合。从2017年开始,淮安市在盱眙县现代农艺技术、淮阴区的蔬菜园艺技术两个班次探索开展“半农半读、弹性学分”培养模式。实施“半农半读”的弹性学分制,以学时数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两部分构成。课程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员参加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等课程学习,同时把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的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活动纳入相应课程学习的学时数,经考试考核合格,获得相应的学分。认定学分为学员开展生产经营实践活动、职业等级技能、学习劳动成果、表彰奖励等,把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的参观考察、在岗实习、跟踪服务等后续培育时间纳入中职学员的认定学分时数,经认定折合一定的学分。参加中高等教育的在籍学员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当年认定的培训合格条件。
(五)条件互享,注重结合。淮安市在长期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农民中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的讲师团师资库、自编教材、省市示范实训基地(田间学校)为职业农民培育尤其是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培训讲师团成员脱颖而出成为中职教育讲课精英。淮安市各县区根据产业、专业、课程需要,面向省市及县区产学研单位与机构广泛征集讲师团成员,遴选择优建立60~100人规模不等的讲师团;同时,从培育师资库中优选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表达水平好的讲师团成员成为中职教育的兼职教师,履行兼职教师的职责与义务,保证淮安市“半农半读”中职教育的师资力量。中职教育教材与培育教材选用共享。一方面将中央校根据非全日制学生特点组织体系力量开发的中职教育教材作为本市职业农民培育教材;另一方面将职业农民培育中农业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以及短、平、快的“培训包”技术材料、各地编印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产业的校本教材作为“半农半读”中职教育教材使用,降低教材费用。淮安市充分利用农业系统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自建共建、主办联办等形式,建立种、养、加、休闲观光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实训基地82个,供职业农民培育观摩实践;同时,结合中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以及学员区域,将产业特色明、培训阵地设施全、运营管理好的实训基地认定省市级示范田间学校36个,这些实训基地资源通过职业农民培养、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最大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三、衔接特点
(一)体现出职业农民培育与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两者的统一性、整体性。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手段,是職业农民培育的升级版;抓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抓职业农民培育,支持保障职业农民培育同样要支持保障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淮安市各县区和相关农业院校在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既抓培育、也抓教育,淮安市农广校系统承担实施省级培训全部计划,各地农民中职教育无空白;省市职业农民培育经费投入,既投培育、也投教育,确保了农民中高等教育经费保障。
(二)体现了教育培育实施的全程性、系统性。在职业农民培育与中高等教育衔接中提出从政策的顶层设计、生源组织、经费支持、培育实施、条件建设等培育教育的全程系统化操作实战模块,破解了农民中高等教育发展与实施的弱点、痛点、难点,扭转了过去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难实施、难运作、难持续的短腿现状,实现了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多环节、多端点衔接的有机长效发展。
(三)体现了农民教育培训团队的担当性、协作性。农民中高等教育时间跨度长、动作规范性强、人力财力投入多,这对实施学校、校长及其团队提出了更高要求。校长要有讲大局、勇担当、善作为的素养与本领,在淮安市农广校系统已形成无中职生源不成校、不办教育校长不称职的治校共识;同时更需要业务精、作风实的协作团队,淮安市通过统一开展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统一实施招生计划与教学计划、统一学籍注册与毕业印验、统一教育档案标准、统一集中交流与沟通、统一督导与考核等手段,打造出一支善战能拼的上下一体、步调一致的团队,淮安市各县区校校有招生、办教育更是得益于这支队伍。
四、衔接成效
(一)逐步改善职业农民的结构与层次。农民中高等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有机衔接模式的实施,疏通了“半读半农”中职教育的通道,拓展了职业农民培育的渠道,改善了农民的综合素质结构与层次。淮安市每年有数以千计的中高等教育学员加入到职业农民大军,占淮安市当年培育农民5%左右,近年来累计通过“半读半农”中职教育培育农民万人以上。
(二)凝聚和培植出一批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带头人。淮安市在选择教育对象时着重于产业有基础、学习和发展愿望强的生产经营者,他们经过三年的学习与锤炼,市场主体意识更强、市场创业本领更高,涌现出涟水的颜刚、薛乐同、淮阴区的章平成、金湖的冯殿举、盱眙的杨红梅等一批国家、省、市级职业农民创业标兵。淮安市有72%的学员在三年学习过程中注册了农民合作社或家庭农场;涟水县农广校在开展中职教育基础上,由56名优秀学员发起成立职业农民协会,开展定单种植、农资展销、技术服务、产品展示等服务,抱团发展。
(三)助推了当地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农民教育培训起步于产业、实践于产业,也壮大了产业。“盱眙龙虾”名扬天下,该县农广校紧贴这一优势产业链遴选学员,年招生都在120人以上,这些学员搞起了稻虾混合种养,在他们的带头带动下,全县的稻虾共生规模已达35万亩。淮阴区农广校依托“淮安黄瓜”产业基地开展蔬菜园艺专业招生办学工作,每年新招生学员都在200人以上,这些学员边学边干,创新丰富瓜菇、蔬菜种植模式,“淮安黄瓜”不但在该地丁集镇保持万亩以上生产规模,同时还催生出淮高线高效农业生产示范带。★
(作者单位:1.江苏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淮安市分校;2.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