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扶贫培训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9-11-09蒋学杰

农民科技培训 2019年10期
关键词:莒县田间贫困户

蒋学杰

农业扶贫培训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振兴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农业扶贫培训的基本情况入手,阐述了莒县农业扶贫培训的做法,分析了当前扶贫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业扶贫培训要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采用“三课堂一跟踪”培训模块,构建“二位一体”培训机制的对策建议,旨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山东省莒县位于鲁东南部,耕地108万亩,人口110万人,1195个行政村,是典型的农业大县。2011年山东省莒县被国务院列为沂蒙革命老区,享受国家有关扶贫开发政策,并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开展农业扶贫培训。培训提高了职业技能和增收能力,加快了脱贫进程。但在培训过程中,也存在贫困户参训积极性不高、教育资源整合乏力、培训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新型培训机制,提高培训的效果和水平,为农业产业扶贫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基本情况

2011年,山东省莒县被国务院列为沂蒙革命老区十八个县市区之一,峤山镇、库山乡2个乡镇被列为省重点扶持乡镇,其中有57个行政村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扶持村,贫困户34074户,贫困人口54293人,2015年8月,寨里河镇、龙山镇、桑园镇3个乡镇被列为市级重点扶持乡镇,其中寨里河镇20个村、龙山镇22个村、桑园镇28个村被列为市级贫困村。莒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整体素质不高,据2016年统计,莒县农村劳动力31万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47.3%,初中文化程度占37.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5.2%。农业从业人员31万人,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25万人,从事畜牧业的劳动力3.2万人。系统接受农业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不到10%。2016年以来,共培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00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增收能力,加快了脱贫进程。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培训体系

强化培训学校如农广校教学设备、设施建设,积极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田间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阵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实训基地,大专院校参与,具有创新意识的“土专家、土能人”为补充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

(二)选准培训对象

加大对脱贫任务比较重的地域和扶贫工作重点村的遴选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组织引导其参加培训,并严格身份审核、登记造册。优先培训具有培训意愿、具有劳动能力、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的农民。

(三)“三个课堂融合”

为搞好农业扶贫培训,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室内课堂”教学模式,以培训主导产业为目标,探索了“室内课堂、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1.室内课堂:选准温室瓜菜、林果等主导产业后,先根据产业需求和农时季节制定全产业链培训计划,组建师资队伍。一是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聘请知名专家学者;二是从本区域选拔精通本产业并具有一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专家和乡土能人;三是聘请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四是聘请对本产业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专家。以上专家通过多媒体授课,让学员更多的了解国内外本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验及发展趋势,学到高科技含量的专业知识,有效提升了理论水平。

2.田间课堂:对农民而言,为其解决一个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胜过夸夸其谈、漫无边际的几天理论讲授。以往的农民教育培训,学员谈培训收获时,有些学员认为,这个老师光讲深奥理论,不讲我们用得上的实践经验,不实用;那个老师只会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解答不了我们提出的实际问题,我们用不上。为更加有效地开展培训,莒县在“室内课堂”培训的同时,采取“辅导员+实训专家+参训农民”的“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培训机构教师担任培训班的辅导员,起到联系实训专家和参训农民的纽带作用,是田间授课、指导与实训的组织者。部分实训专家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属的实训基地提供,具体讲解实训内容、指导实训操作。本着方便学员、就地就近的原则,选择离学员驻地近、离田间课堂近的地点办班,节省了学员路上耽误的时间,既方便了学员又节省了租车费用。学员在室内培训学到的技能、存在的疑惑、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到实训基地通过“田间课堂”实习操作、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3.外出观摩课堂:为开阔参训学员视野,学习从当地学不到的成功经验,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到周边地区参观、学习高产高效典型。同时对照外地经验,查找自身从事本产业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培养学员学先进、找差距、定改進措施的能力,真正把学员培育成为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经验,又有开阔的创新思路的农民。

三、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整合乏力

就莒县而言,农业、扶贫等部门都在开展扶贫培训,但各部门的培训均受限于各自的行业,相互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交流,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很难形成系统的培训,造成不容易组织人员的地区无人培训,容易组织人员的地区重复交叉培训,既增加了培训成本,也造成了培训资源的浪费,达不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对培训认识不够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镇务工,农业生产后继缺人的现象日趋严重。留守在农村务农的贫困户,大部分年龄偏高,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生事物慢,改变现状的意愿不强。同时,他们还要照顾农事、家务等琐事,对培训认识不到位,他们大多数人不相信靠培训能走上脱贫的道路,不愿意主动学习,走不上靠培训致富的道路。

(三)培训体系不健全

虽然莒县构建了以公办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实训基地的培训体系,但仍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基地、高产创建示范基地等更多的社会组织没有参与进来,没有形成资源更丰富、产业更齐全、科技含量更高的实训基地。

四、对策建议

(一)合理整合教育资源,构建“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

县政府成立农业扶贫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将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农业扶贫培训整合,负责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制定工作方案,做好计划落实、项目实施、监督考核等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形成协调沟通顺畅、齐心协力做好农业扶贫培训的项目实施与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 大力培育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等突出问题,构建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网络。在加强莒县公办培训机构主阵地建设的同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以县公办培训机构为主阵地,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高产创建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建设一批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实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形成“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

(二)强化宣传,营造农业扶贫培训的良好氛围

针对贫困户对农业扶贫培训认识不足、参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应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和专栏等形式,加大对农业扶贫培训的宣传力度,利用送科技下乡、技术推广的时间反复宣传贫困户靠培训致富的真实案例、先进人物、致富能手,利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启发农民认识农业扶贫培训与增收致富的关系,强化他们对农业扶贫培训的认同感和向往感。

(三)构建“二位一体”的培训机制

亟需莒县政府出台《莒县农业扶贫培训引导扶持政策》,对参加农业扶贫培训贫困户,构建农业产业培训、政策扶持“二位一体”的培训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愿”的原则,以县级人民政府为主体组织农业扶贫培训的管理, 建立农业扶贫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和档案,开展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现有惠农富农政策优先向培训人员倾斜,研究制定包括教育培训、土地流转、生产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加入到扶贫培训行列,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四)构建“三课堂一跟踪”的培训模块

讲述一千遍,不如眼一见。为强化培训效果,采取“室内教学+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跟踪服务”的“三课堂、一跟踪”培训模块。即选准产业后,根据学员需求和农时季节,在进行“室内培训、田间课堂、外出观摩课堂”融合培训后,将学员培养成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又有开阔创新思路的农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将“三个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接受实践的检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決问题,同时培训机构、培训教师加强与参训学员的联系与沟通,强化跟踪服务,对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时有效地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的实际效果,把培训知识变成增收致富的财富,把学员变成既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又有开阔创新思路的农民。

五、结语

实现产业扶贫培训,关键在于培育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人才。目前产业扶贫方面的实用人才匮乏的现状十分突出,根据产业扶贫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将农业扶贫培训作为强化产业扶贫的重要途径,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训,培育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莒县田间贫困户
春日田间
田间地头“惠”果农
钟灵毓秀 千年莒县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莒县红色文化调查报告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莒县高中化学微格教学展示在莒县四中召开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