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浸校园 圣贤诗文润人生

2019-11-09徐洪进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9年10期
关键词:提升素养

徐洪进

[摘 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历久弥香。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一直注重发掘国学经典的现代教育价值,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与圣贤为友,与时代同行。学校依托江苏省前瞻性项目“经典浸润全息教育样式建构”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域实施的国学浸润立体教育场域,建构以“读、诵、写、品、演”为基本路径的“国学经典浸润”样式,进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提升书香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键词] 经典浸润;样式建构;提升素养;厚植精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历久弥香。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国学经典沉积着中华民族的精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我校是一所百年名校,学校一直注重发掘国学经典的现代教育价值,在长期探索实践中遵循“办适合的教育,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的理念,引导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与圣贤为友,与时代同行,含英咀华,沐仁浴义,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出一批具有阳光心、书香味、民族魂的新时代少年。

“未出土时先有节,已到凌云仍虚心。”面对国学经典浸润教育取得的成绩,实小人总感觉因缺乏明晰的整体架构、简易的操作样式,效果未能完全达到预期。经过一番审慎思考、多次深度研讨、专家悉心指导,“经典浸润全息教育样式建构”应运而生。该研究旨在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兴趣为导向,以全息关联整合为基础,充分调动学生身体所有器官动能,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跟踪、全域实施的国学浸润立体教育场域,建构以“读、诵、写、品、演”为基本路径的流程更清、操作更易、内容更实的“国学经典浸润”样式,进一步厚植学生成长的精神底色,提升书香学校的办学品位,彰显国学经典的现代教育价值。

一、读——经典不厌百回读

1.撷取国学经典

为了确保“国学经典浸润”的质量,提高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加强诵读活动的趣味性,学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区域文化特色、学生认知结构、心理特点,形成了国学经典分类遴选的标尺,建立了低中高三个学段国学经典诵读序列,制定《国学经典诵读晋级手册》。晋级手册内,确定了各年级的背诵篇目(一二年级分为1-3级篇目;三至六年级分为1-4级篇目。一级篇目30篇左右,二级篇目20篇左右,三级篇目10篇左右,四级篇目10篇左右),规范了晋级考核形式,制定了晋级奖励制度。学生人手一册,快乐诵读,让国学经典浸润教育更有抓手,更有方向,更可期待。

2.设置校本课程

学校针对师资能力、学生现状,提出语文教学“减法与加法智慧融合”的校本要求,设置校本课程,保证诵读课时;智慧整合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由课内一篇经典阅读带动校本教材中多篇经典阅读,形成主题系列。指导学生诵读时,常采取素读与悦读相结合的方式,每天利用晨诵、午读的时间摒弃繁琐的分析与理解,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最终达到熟记于心的程度。同时在国学经典诵读课上,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年龄、性格等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或者有意降低难度,尽可能借助相应动画、视频、伴乐、故事等形式给他们呈现生动形象的一面。同时采取游戏的方式,丰富诵读形式,比如“诗句接龙”“飞花令”等,以便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参与其中,从而形成“悦读”氛围。

二、诵——晨昏忧乐每相亲

1.扎扎实实地读

“读”就是大声地规范地念出国学经典作品,做到字正腔圆、停顿合理、节奏明朗。实践中,我们结合《國学经典诵读晋级手册》的有声版欣赏和晋级手册的考评工作,利用课内外国学浸润场域,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多形式地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句读、读通句子,最后熟读成诵、烂熟于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此便读懂了大意,领悟了内涵,为有滋有味地咏出诗中情、诗中境做好铺垫。

2.有滋有味地咏

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开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咏”是古人吟诵诗文、创作诗文、欣赏诗文的方法,更是学生触摸经典最好的方式。实践中,我们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平仄知识和吟咏技巧,引导他们走进国学经典,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经验,借助体态语,或走或坐,或舞或立,时而紧蹙双眉,时而仰头长啸,时而左顾右盼,时而手舞足蹈,在刚柔相济、有缓有急、长短不一、随心而吟之中,产生行云流水般的声韵效果,感受古人的文化精神和辽远意境。

3.入情入境地唱

唐人孔颖达为《诗·周南·关雎序》注疏:“动声曰吟,长言曰咏,作诗必歌,故言吟咏性情也。”“作诗必歌”“作诗必唱”。“唱”,《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依照乐律发出的声音。国学经典的吟唱,实际上是其音乐性的进一步衍展,表演性的进一步增强,一般都有谱可依。无论是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的依词配曲,都有着强烈的音乐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聆听国学经典吟唱,感受词与曲的完美结合,进而学习依谱而唱,甚至编曲而唱。在创设的情境中,融入自身特点,或自我陶醉,或脉脉含情,抑或两两倾诉,吟唱出不同作品的风格,在吟唱中接受国学经典的浸润,激发学习经典的情趣。

三、写——一字一画总关情

1.写“字”——在方正间感悟为人之道

汉字有三大功能,一为交流功能,二为传承功能,三为审美功能,它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也是一种横贯历史的骄傲,而且是全世界各种文字间唯一的骄傲。引导学生凝神聚力、平心静气地临写国学经典,感受保存了几千年的文化体温,提升个人审美情趣,体悟为人之道,产生育人育心之功效——方方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正如唐朝书法家柳公权所说,人正则心正,心正则笔正。同时,在默诵、临习中激发临写者的创作激情与灵感,为自我创作提供有效铺垫。

2.写“画”——在水墨中形成自我高格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境界美,是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动图景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的一种美的形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引导学生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大胆的想象,精心设计,用水墨的形式,让国学经典跃然纸上,氤氲出一幅幅意境高远、气韵独特的水墨画卷,任思维的骏马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让个人情趣在诗与画的合璧中形成高雅格调。

3.写“诗”——在创作中厚实国学素养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大量的诵读积累让学生心中的创作激情澎湃欲出。更何况“儿童天生就是诗人”。实践中,教师通过吟诵品味、发挥想象、适时仿写等形式教给学生创作的方法、技巧,引导学生在仿写中习得方法,在改写中巩固方法,进而尝试将自己的所思所见所闻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并进行生生、小组、班级之间的交流、赏析,从而,厚实学生国学素养,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组建菱湖诗社,聘请诗词专家担任顾问,并定期来校开设讲座,对师生进行系统的创作指导。组织优秀诗、书、画展览,定期评选小小诗人、小小书法家、小小画家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表达心声的舞台,让他们的国学素养在活动中积淀,国学情愫在活动中升华。

四、品——万叶千声皆有意

“品”是国学经典浸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从言语风格、表现手法、章法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对国学经典进行文学与美学的鉴赏性阅读。具体说来可以从品析、品赏、品悟三方面入手。

1.品析語言之美

国学经典中的词语都是经过作者反复锤炼而来,唐代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一个“绿”字传神独到,成为古今文人吟诵的佳作。为此,我们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探究语言的建筑美、色彩美、音律美,感受作者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和高超技艺,提升自己的语言品析和鉴赏能力,获取丰富的语言知识与写作技巧。同时也为走进作品的意境,体悟作者的情感夯实基础。

2.品赏意境之妙

意境,《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这种境界和情调需要学习者仔细品味、用心欣赏方能体会其中意味,领略其中情趣。面对国学经典,我们简介背景,让学生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感同身受、言犹己出;我们创设情境,使学生由境而情、由情入境、情境交融;我们更引导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因为“想象能使语言文字与情景结合而深深印入人们的脑海”,让他们在想象画面、分析形象中尽情遨游于国学经典的意境,品味、欣赏其中的“寄意、抒情”之妙。

3.品悟主旨之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感于外而发于心,发于心者即为作品主旨。实践中,我们引导学生透过标题这一“眼睛”,品悟作品主旨;由作者入手,通过作者的身世研究,推断诗歌内涵;从意象入手,理解把握作品的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探寻其寄托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抓住“卒章显志”的末句,引导学生抒发情感,领悟主旨。

五、演——绝知此事要躬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于全息教育背景下的“演”,成为学生体验国学经典魅力,提升多元智能,厚植精神底色的重要路径,其包括“吟诵会”“经典剧”“综艺汇”等形式。

1.基于“读者剧场”的吟诵会

所谓“读者剧场”是以口述、朗读为主要形式,配以部分动作和神态进行朗诵,其对演员的妆饰,道具的设计,舞台的布置等没有过高的要求。基于“读者剧场”的吟诵会形式简单、操作方便,成为语文课前3分钟开展的“每日一诵”的主要形式,也成为国学诵读课和班级诵读会的常用模式。学校社团开展的小型吟诵会,每周一次的班级诵读展示,每2个月举行一次的吟咏会,一年一度的诗歌节等也常见这一形式的踪迹。

2.基于“舞台剧场”的经典剧

相对于基于“读者剧场”的吟诵会而言,规范的舞台剧表演,它对演员的化妆、服装,道具的设计,舞台的布置,灯光、音响设备等均有较高的要求。为此,学校打造了雅致的“实小剧场”,结合一年一度的新苗艺术节国学经典剧的展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宣扬、传承、践行国学经典的舞台。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剧本教学,指导学生做好选择题材、编写剧本、演练修正、朗读(舞台)表演这四个环节,并利用语文课、国学诵读课、音乐课、班队会课等进行国学经典剧的演练。

3.基于“艺术熏染”的综合汇

为了充分彰显“全息教育”的魅力,全面展示学生的国学素养,不断提升学生的多元智能,每年学校开展一次基于国学经典的大型综合会演,通过吟诵、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示国学的艺术魅力,表演者入情入境,欣赏者津津有味,润物细无声,国学深扎根,让艺术点缀国学,绽放魅力。

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国学经典浸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解其意、赏其理,更要导其行、修其身,达到品德内化和行为外化的统一。学校还结合新教育实验,探索出国学系列主题活动评价体系。以“每月一事”的形式,在青年路校区开展“寻找身边榜样,争当六美少年”星级评比活动,在育才路校区开展“七好”儒雅少年的评比活动。按照“学习标准→开展活动→考评签章→学校表彰”四步骤完成,培育了一批既有中华传统美德、又有世界发展眼光的“六美七好”新时代少年。

“蒙童养正少养志,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浸润全息教育样式建构研究是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国学经典立体育人体系,增强文化自觉自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路径。其中,“读”是基础,它为“诵、写、品、演”提供文学积淀和样式铺垫;“诵、写、品”是巩固和提升,三者并非独立,而是相辅相成、有机渗透;“演”是综合和升华,将国学经典与艺术熏染完美结合,彰显“全息教育”新魅力。“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未来,学校将更加扎实地推进国学经典浸润全息教育,让国学经典浸润书香校园,让圣贤诗文滋润学生人生。

(责任编辑:刘莹)

猜你喜欢

提升素养
让艺术悄悄浸染 让素养慢慢提升
“德智融合,提升素养”的校园活动文化探究
浅议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
绘本引领促练笔 “翻转”课堂出高效
尝试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
创新作业形式 提升语文素养
注重综合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有效引领,让阅读教学曲径通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