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用橡皮筋作动力》创新实验 教学案例

2019-11-09王惠怡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创新实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王惠怡

摘 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观察的一种形式,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也影响学生能否科学地掌握观察技能。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也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实验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不足。文章以《橡皮筋作动力》为例,利用微课学习科学知识,通过对教材中的实验进行改进,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创新实验;实验教学

一、教材分析

《用橡皮筋作动力》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二课。这一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研究,认识到橡皮筋变形后产生的弹力可以作为运动的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产生的动力也越大。

本课主要通过制作小车,研究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绕圈数的关系,探究橡皮筋的力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为后面“制作我的小赛车”打好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对橡皮筋很熟悉,对具有弹力的物体也有生活经验,对橡皮筋缠绕圈数和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也有简单朴素的感性认识,但是他们对这些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有效探究实验和准确有力的数据发现规律,从而在前概念的基础上升发构建科学概念。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笔者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回复原来形状的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就越远。

(二)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改良并安装以橡皮筋作动力的独轮车。

2. 探究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以及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3. 能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实验中能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重点是:探究橡皮筋缠绕方向与小车行驶方向的关系实验,以及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难点是:能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

四、实验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问题—猜想—实验—发现。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观看微课:爆笑小虫与橡皮筋,初步了解弹力。

2. 引出课题:用橡皮筋作动力。(意图:学生对探究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新知

体验、认识弹力。小组内选两位学生拉拉力器,从拉开一段小距离到大距离,体验力的变化,理解弹力的含义。(意图:通过体验拉拉力器,理解拉力器弹簧被拉开时所用的力与距离成正比,从而理解弹力,但是在这里教师必须加强与拉力的比较,进而发现“弹力”其实正好是和我们的拉力相对的那个力。是弹簧或皮筋这样的物体在被改变形状后,要恢复原来面貌时产生的力。)

(三)动手探究,巩固新知

1. 初步尝试,发现问题

通过使用原实验小车,观察发现问题。

实验室提供的小车

在完成探究实验前,笔者先给学生使用实验室提供的小车进行尝试实验。收集学生的数据。通过数据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实验当中得到的数据,很多都是无效数据,无法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原因有以下三点:(1)实验中所使用的小车轮子薄而尖,在运动时比一般的小车与地面接触面积小,所以摩擦力也小,从而容易打滑。(2)橡皮筋很难缠绕,并且缠绕后,很多学生为了保护好缠绕后的橡皮筋,用手握住皮筋,从而放手时不自觉给车子施加力,误导实验。(3)实验中所使用的的小车轮子与轴是固定连接的,轴转动就带着轮子一起转动,隐藏着“轮驱动”这个概念,会与橡皮筋作动力的概念混淆。

2. 寻找办法,改良小车

改良思路:(1)避开“轮驱动”的概念,直观反映橡皮筋驱动小车运动。(2)既能简单操作,又能看到橡皮筋的形变过程。

设计方案:

学生组装小车,实验验证。(意图:实验中较直观地展示了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走的距离的关系,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弹力。而且把儿时常玩的游戏带入课堂,寓教于乐,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探索中获取知识。)

3. 分组实验,获取数据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小车的动力从哪里来?探讨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的关系。

4. 发现及运用

通过分析整理数据,发现归纳这类现象的共同特征,建立初步的"弹力"的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广泛联系实际。

5. 课外思考

(1)橡皮筋能否在小车车轴上无限制地缠绕下去?(2)如何控制小车的行驶方向?

六、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在教学时,笔者没有选用小车,一是由于实验室配套实验小车橡皮筋无法安装(小车车轴上没有固定用的小孔),橡皮筋固定在小车上很麻烦;二是小车动不起来,在绕了几圈橡皮筋后,小车的轮子只会原地打转,不能前进,原因是小车重量太轻;三就是皮筋太短拉长后弹力迅速释放,这样不利于关系的有效得出,学生容易被此现象分散探究目标。经过几次的教学尝试,决定本课总的设计思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围绕实验设疑,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利用微课引导学生学习弹力的科学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对小车进行改造。通过引导学生改良实验小车,根据设计的小车展开探究;通过实验,直观感知橡皮筋的形变;通过数据的整理归纳,总结出现象的共同特征,构建“弹力”概念,最后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

总的来说,本课实验教学的特点是:1. 通过做改良小车的过程,提高学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2. 实验所使用的材料容易获得,环保,寓教于乐。3. 可操作性強,实验效果明显。4. 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且还可以利用改进的教具完成额外的实验,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成功的实验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条件之一,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发资源,改进现有实验,使我们的实验能变得更直观、更有趣,更能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得科学实验能发挥出更好的成效,促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创新实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基于创新实验的物理探究能力提升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人机交互课程创新实验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